飛棧連云的蜀道,與萬里長城、大運河一樣,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又一偉大工程,堪稱世界奇跡之一。同時,蜀道是巴蜀與關中乃至中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聯系與交往的通道,是多種文化交流與融合之地。
今天,蜀道上還有眾多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的交通遺存與文化景觀,處處保留著歷史變遷的痕跡。
◆ ◆ ◆
最早的蜀道應始于商周時期
廣義的蜀道,是指與四川毗鄰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包括經過長江三峽的交通線路。南朝梁簡文帝《蜀道難》曰:“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建平督郵道,魚復永安宮。若奏巴渝曲,時當君思中。”講的就是廣義的入蜀之道。當然,還有由云南入蜀的僰道,也是重要的通道。
狹義的蜀道,是指連接關中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陜道路的統稱,唐人詩句已多以“蜀道”指稱這樣的交通線路,而自李白名作《蜀道難》問世之后,人們通常理解的“蜀道”,主要就是指這特定的川陜道路了,即學術研究中常常提到的“蜀道”。其以漢中盆地為中間站,分為南北兩段:北段以西安、寶雞等城市為起點,越秦嶺抵漢中,從西向東主要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段從漢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倉山,最終到達成都等地,其中西為金牛道,中為米倉道,東為荔枝道。
甲骨文中有“[克]蜀”文字,《尚書》等文獻記載,周武王伐紂,有“蜀”人從行,可見蜀道的起始年代,應遠在戰國以前,甚至商周時期。從秦惠文王與蜀王會褒中而后有“五丁迎石牛”的傳說,我們可以推知,早期“蜀道”的開通,是通過秦人和蜀人的共同努力而實現的。
戰國秦漢時期是蜀道大開通大發展的時期,先是秦有對楚作戰的需要,后來又統一全國,均依靠了通暢的蜀道。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爭雄,促進了蜀道舊路的維護修復和新路的開辟利用。
唐宋時期,蜀道是四川地區與中原交流和溝通的主要通道,是四川對外交通格局的重心所在。
元明清時期,四川對外交通從原來的以蜀道為主,轉移到以長江為主干的三峽水路,但蜀道仍然是中原與西南地區相聯系的主動脈,保持著官驛大道的地位。明末農民起義、清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戰火都無一例外波及到了蜀道。
民國以來,近現代交通工具逐漸傳入中國,古蜀道交通開始衰落。然而,古蜀道并沒有徹底消失,只是換了個面貌。
現在,連接川陜兩省的公路、鐵路、高速路,大多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演進的,不少選線也基本上是沿古蜀道線路設計施工的——
民國時修建的川陜公路(今108國道路段),取線于唐宋褒斜道(元明清連云棧)和金牛道;
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寶成鐵路,其北段取線于陳倉道,南段取線于古金牛道;
由西安到四川萬源的西萬公路,北段取線于子午道,南段取線于荔枝道;
由周至到洋縣的周洋公路,大部分取線于儻駱道;
由眉縣到漢中褒谷口的褒斜公路,取線于褒斜道;
由南鄭縣到四川南江線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線于米倉道。
◆ ◆ ◆
比羅馬大道還古老700年
說起古代的交通工程,最容易讓人想到的是羅馬。世人常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羅馬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中心,其建筑奇跡中最著名的就是“羅馬大道”,它構筑了世界上規范宏偉,年代較早的交通路網。其中,第一條道路“阿庇亞大道(Appian Way)”于公元前312年和前244年兩次修建,從羅馬通往坎帕尼亞(Campania)和意大利南部,全長582公里。這條道路因詩人賀拉斯和斯塔提烏斯的著作而著稱于世,他們稱她為“遠距離道路中的皇后”。但這條著名的“阿庇亞大道”,比起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發生于約公元前1046年)時巴蜀之師走過的蜀道,至少落后700多年。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四川境內陸上對外運輸基本上完全依靠蜀道維持。蜀道選線合理科學,配套設施齊備,路政管理完善,頗具科學性、實用性。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樣維護和使用這條古道的。
古蜀道完備的路政管理設施
1 行道樹
現在還有規律的分布在300多公里長的蜀道兩旁,其規模堪稱世界一絕,是古人植樹護路的典范。驛道樹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以樹記里,起里程碑的作用;二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三是便于修理棧道,就近伐樹取材;四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五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蔭避暑。
2 鋪、驛
蜀道沿途有不少以某某鋪、某某驛命名的地方,如漢陽鋪、抄手鋪、劍門驛、龍泉驛等。鋪、驛站設有驛丞、管理、文書、獸醫、公館、廚師等,既解決護樹、護路和沿途郵傳、治安問題,又解決了往來行人吃、住、行的問題,其功能與今天的養路段、路政部門、交警部門以及高速公路服務區等的職能職責差不多。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時僅廣元與陜西交界處至綿陽這一段古道上就有56鋪、14驛站,形成古蜀道一套完整的路政交通、軍事治安、郵傳等一元化體系。
3 攔馬墻、飲馬槽
攔馬墻就是在驛道險要處為防備跑馬官差跌落懸崖而砌成的墻,可謂最早的路政安保設施。飲馬槽又叫飲馬池,是在大青石上開鑿的可移動性水槽或固定性的水槽,專為往來馬匹提供飲用水源,與當今加油站的功能大同小異。青石板路面一般寬2-3米,最寬處達到5米,路面平整,溝渠暢通,千百年來路面很少垮塌。古驛道管理人員在光滑的石板路上開設了防滑帶,并在容易塌方處和階梯石中間加有“門坎石”,一方面使路基石板穩固,另一方面使“木牛”(雞公車)易于減速剎車,保證了行人行路安全。
4 棧道和石門
歷史上棧道在中國西南及陜南秦嶺大巴山山地產生,是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而在峭巖陡壁上鑿石架木、下撐以柱、上覆以板所構成的通道。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不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亦稱廊亭)。這就是閣,亦稱棧閣。相連貫的稱呼,就叫棧閣之道,簡稱棧道。棧道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發明,在現代交通方式產生以前,它無疑是平直近捷的一種交通設施,被譽為“古蜀道高架橋”、古代山區的“高速公路”。而在一條聞名古今中外的重要蜀道——褒斜道上,有一個開鑿于東漢永平年間(63~66)的人工交通隧道——石門,被學術界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條人工山體巖石隧洞。
蜀道的道路、關隘、驛鋪、沿途城鎮構成的交通體系的完備,在世界交通史上的成就是首屈一指的。就在蜀道喪失主要功能數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殘存的遺跡中,想象當年蜀道的繁忙和輝煌。
部分文字轉自/華西都市報
本文授權轉自雙遺體育(ID:cdpandamls)
蜀道驛傳·助力蜀道申遺
11月27日,蜀道驛傳接力馬拉松賽在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賽事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主辦,雙遺體育、封面傳媒、華西傳媒集群共同運營,是成都地區舉辦的首個馬拉松接力賽。
第三屆的蜀道驛傳全面升級,作為全國首創“蜀道傳奇”十萬人助力申遺馬拉松賽事的第一站,將不同于任何一場傳統意義上的馬拉松路跑活動,全國2000多只隊伍,8000余人共同奔跑在這蜀道沿線上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馬拉松賽。
27日上午7點,跑友們聚集在青城山新山門下,2230支隊伍開始檢錄、熱身,做最后的起跑準備。8點30分,隨著震天的鼓聲響起,第一棒跑友們瞬時蜂擁沖出起跑線。
點擊感受現場盛況▼
蜀道驛傳·助力蜀道申遺
第三屆的蜀道驛傳全面升級,作為全國首創“蜀道傳奇”十萬人助力申遺馬拉松賽事的第一站,將不同于任何一場傳統意義上的馬拉松路跑活動,全國2000多只隊伍,8000余人共同奔跑在這蜀道沿線上來一場聲勢浩大的馬拉松賽。
(擊鼓開跑,好緊張啊!)
本屆馬拉松接力賽體現了‘蜀道’文化,“驛傳”則是中國古代的遠程運輸,靠團隊協作,一站一站地傳遞,這次馬拉松賽程全長50.5公里,跑友們以4人或2-3人組隊,代表各自的隊伍出戰,每人平均奔跑13公里,力爭刷新紀錄,跑出最佳成績,體現了“驛傳”的團隊精神。
跑者在賽道上演“蜀道穿越”
根據蜀道歷史時代特點,蜀道驛傳將接力馬拉松的四段賽道分別命名為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荔枝道。在“2016蜀道驛傳接力馬拉松”賽事中還結合蜀道驛傳的賽道特點,將每一驛與蜀道四條道路對應主要年代結合,讓跑者沿途穿行在不同朝代的風情和元素間,產生一種時空穿梭的愉悅感。
“辰時,青城山腳下,眾選手早已整裝待發,四名秦國鼓手架起秦鼓齊齊奏響,鼓聲陣陣激勵著選手們沖向遠方。此刻,四名秦國騎兵將軍正等待遠方的傳令手送來好消息,只見不遠處一名傳令手快馬加鞭朝隊伍奔來。”比賽當天,現場選手將迎來濃濃的歷史穿越感,第一驛為先秦時期(金牛道),沿途以秦代武士、騎兵、戰車等演繹出秦代一統天下的霸氣;第二驛為漢代(米倉道),賽道上將出現漢服仕女,百官站立,儒學之聲陣陣,一派漢風盛世之景;第三驛為三國時期(陰平道),選手跑至此處,將見到蜀國戰士夾道以旌旗相迎;第四驛為唐朝時期(荔枝道),賽道上安排了樂師演奏霓裳羽衣曲,雍容華貴的楊貴妃生動再現“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盛唐繁華。
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來對賽道進行文化打造,沖線的前十名團隊得到了穿著唐朝服飾的貴妃親手掛上的獎牌,簡直是一場盛大的文化盛宴!
多元化賽事體驗 首次加入越野跑元素
和往年相同,比賽在賽事形式上采用團隊出戰,競賽組參賽者四人成組(每隊至少一名女性),每人一驛,各自完成12公里左右的競賽路程,在指定交接“驛站”完成交接,根據團隊第四人到達終點的成績進行排名,而與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比賽設立了體驗組,二人游三人行四人隊不論男女都可以共同完成這50.5KM,而第三驛的陰平道更是讓人拍手叫好!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