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露十七
來源:十七朵花(ID:shiqiduohua)
原題:什么樣的女人,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
這兩天打開朋友圈和公眾號,感覺總是關于婚姻鋪天蓋地的負能量。
大家討論著男人出軌,而且還是妻子孕期出軌,進而討論如何捉奸,如何未雨綢繆看牢家產,討論如何防枕邊人紅杏出墻的72般招式。
如此一來,仿佛睡在身邊的人成了自己最大的潛在敵人,要死死盯著才行;
而所謂的婚姻,也成了最易碎的花瓶,要時時刻刻看緊抓牢。
從此,每一次付出都要小心翼翼,所有的真情都要反復衡量。
可事實上,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是靠看緊抓牢就能握在手中的。
所有的逼問、反復盤查、疑心重重,都只能把婚姻逼到一個更不堪的地步。
真正有智慧的女人,也從不是靠這些低級又無聊的手段套牢自己的婚姻的。
最近讀書時,看到一個我很喜歡的女人。
很想把她寫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她的故事,看到美好婚姻的一種經營模式。
故事的主角,是楊絳的母親唐須嫈。
家庭主婦,也能經營平等而美好的婚姻關系
前段時間,楊絳先生去世,人們忍不住再一次談起她和錢鐘書先生的婚姻和愛情。
幾十年的時光里,他們相濡以沫,是愛人亦是知己。
這樣的感情,讓世人艷羨。
而我在讀楊絳先生的文章時,讀到這樣一段話:“我們姐妹幾個對丈夫都很好,可是都比不上我母親對我父親的好。”
好奇之下,我開始在楊絳先生的文集里翻找關于她母親的各種描述,看到了一個讓我極為欣賞的女性。
楊絳的母親唐須嫈出身富貴人家,少時曾在上海著名的學務本女中讀書,和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還有章太炎的太太湯國梨都是同學。
可以說,唐須嫈應算得上那個時代的一位女性知識分子。
只是后來,她沒有憑借自己的知識才華活躍在民國的文壇或是政界,而是選擇嫁給與自己同齡的楊蔭杭,從此相夫教子,把自己聰慧融入家庭生活的瑣碎。
是的,楊絳的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
現在若說到某人是“家庭主婦”,很多人就會直接將其判為事事依賴丈夫、沒有個人主見、精神與經濟地位都低丈夫一等。
但唐須嫈不是這樣的,我覺得,她當真是活出了家庭主婦的另一種模樣。
賢惠但不迂腐,溫柔而又有主見,平和之中也自有一番智慧。
好的婚姻,需要的也正是她這般的女性氣質。
好的夫妻,就是在一起好好說話
唐須嫈不是一個保姆式的主婦。
她也是大家閨秀,讀過很好的學校,對文學與時事亦頗有見解。
楊絳后來回憶說,她的父親辭官后從事律師職業。
父親會將其受理的每一件案子都詳細向母親敘述,母親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兩人一起分析、一起討論。
可以想見,唐須嫈定是能說出很多獨到的分析,否則丈夫也不會一直保持著將工作事務和她講述的習慣。
當然, 唐須嫈和丈夫也不是只聊那些法律案子。
他們是這世上最普通的夫妻,過得自然也是最家常的生活。
所謂閑話家常,他們最愛說的,可能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日常或是舊事。
楊絳在《回憶我的父親》中曾提到:
我總聽到很多人抱怨,夫妻之間總是無話可說,沒有共同語言,不過是一起搭伙吃飯過日子,沒什么精神溝通。
其實,實在找不到可以講的話,不妨講講各自的工作。
男人和女人的視角不同,看問題的方法不同,若是能融合并包,或許反而會有讓人驚喜的效果。
如果兩人工作領域差異太大,或是雙方也不愿涉足對方的工作,那也可以談些家常閑話。
愈是閑話,愈見真情。
談得多了,就像楊絳說的,成了一部《人性與世態》。
一輩子在一起,好好說話,這是最普通又最溫馨的感情。
對愛人好,對家人好,也對自己好
唐須嫈是極賢惠的妻子。
后來我們都只看到楊絳與錢鐘書的愛情,講述著楊絳是如何盡心盡意地照顧丈夫。
可是楊絳自己卻說,他們兄妹幾個對丈夫都很好,但卻都不及母親對父親的好。
楊蔭杭曾生過一場大病,連續幾個星期高燒不退、神志不清,連醫生不愿再給開藥方。
全家人都只會流淚,唯有唐須嫈不愿放棄,又費力請來了當時有名的中醫華實甫先生,華先生說“死馬當活馬醫”,給了個藥方。
而后,唐須嫈拼盡所有的心力照顧丈夫,最后丈夫竟熬過來了,醫生說這像是個奇跡。
而楊絳卻覺得,父親之所以能挺過來,“都歸功于母親的護理”。
家里雖有傭人,但唐須嫈常親手為子女和家人縫制衣物。
楊絳有兩個姑姑沒嫁人,一直在家里,唐須嫈也很用心的照顧兩位小姑。
后來楊絳的大弟弟得了病,三姑怕被傳染,便提出搬出去住。
當時,唐須嫈正為兒子的病而失魂落魄,卻仍不忘給楊絳的三姑母備置搬家需要的日常用具,還極為細心周到地備了煤油爐和一箱煤油。
楊絳后來回憶了三姑母搬家的事情,她寫到:
“三姑母搬入新居那天,母親命令我們姐妹和小弟弟大伙兒都換上漂亮的衣服送搬家。
我認為送搬家也許得幫忙,不懂為什么要換漂亮衣裳。三姑母典的房子在婁門城墻邊;地方很偏僻。
我們回家后,母親才向我們講明道理。
三姑母是個孤獨的人,脾氣又壞——她和管園產的經紀人已經吵過兩架,所以我們得給她裝裝場面,讓人家知道她親人不少,而且也不是貧寒的。
否則她在那種偏僻的地方會受欺,甚至受害。
唐須嫈就是這般的女子,極聰慧又極善良,當真是為“善解人意”這個詞做了最好的注腳。
誠然,唐須嫈也不是一個只會一心為別人好的“圣母”。
越是聰慧的女人,越懂得在成全別人的同時,亦好好愛自己,好好維持自己的每一個愛好。
即便身為一個舊式家庭的主婦,她也從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家庭的柴米油鹽里。
唐須嫈是讀過書的大家閨秀,平日里不做家務時,喜歡看小說。
楊絳說她新舊小說都愛看,經常在看小說時“看得吃吃地笑”,而且還能在閱讀時品評各個小說家的行文風格。
楊絳在回憶我的母親里寫:
看新小說也能領會各作家的風格,例如看了蘇梅的《棘心》,又讀她的《綠天》,就對我說:“她怎么學著蘇雪林的《綠天》的調兒呀?”
我說:“蘇梅就是蘇雪林啊!”
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說,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誰誰誰。
我覺得都恰當。”
唐須嫈對各位名流作家的點評,楊絳覺得都和恰當。
或許,若是唐須嫈沒有選擇相夫教子,也能成為民國時憑借文學評論的功底留下名來。
只是受困于那個時代,又因她生性低調平和,不慕虛榮,也不愛拋頭露面,婚后甘愿相夫教子,把自己的愛都傾注給丈夫和子女。
溫柔而有智慧的愛,是經營一段感情、一場婚姻,最好的砝碼。
婚姻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事物。
越是強硬的手段,越引人厭惡遠離;
越是溫柔的心意,越能抵御日常的磨損和歲月的流逝,時間越久,越讓人留戀依賴,終于再也分不開。
很多時候,至柔便是至剛。
日寇侵華時,楊絳的父親帶著妻女避居鄉間。
唐須嫈染了惡疾,從此一病不起,離開了她最愛的丈夫和孩子。
她用了一生的辰光,憑借自己的聰慧與溫情,經營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既溫暖了自己,又教育了子女。
楊絳兄妹幾人都有著不錯的婚姻,這和母親的感化和影響定是分不開的。
唐須嫈一生養育了8個子女,現在來看,知名度最高的莫屬楊絳。
也幸而有楊絳,我們才能在她的文集里,讀過關于她母親的種種過往,看到傳統中國女性的優雅與美好。
這種美好的女性品質,至今仍牽動人心、引人向往。
*作者:露十七: 寫撩人的美人往事,也寫動人的煙火家常。不斷尋找活得又酷又優雅方法。文章發在自己的公共號:十七朵花(ID:shiqidu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