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論提出者
諾埃爾-諾依曼是德國大眾傳播學家和政治學家。她在1973年提出的大眾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對德國乃至世界傳媒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0年3月25日,諾依曼在家中逝世,享年93歲。
理論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網絡環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否會消失?
網絡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不會消失。
一方面,網絡傳播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特點于一體,能夠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圍的受眾,使得過去相對明晰的“意見氣候”變得復雜化。
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中“從眾心理”的作用程度在網絡時代也有所改變。心理學認為,“從眾心理”來源于認知失調和對孤立的恐懼。群體壓力會讓人產生失調,而從眾是減少失調的有效方法。但在網絡中,大多數群體并不穩定,個人能夠通過轉換群體而非從眾的方式減少失調。網絡空間的無限寬廣,也可以讓個人找到認同自己觀點的群體。此外,網絡匿名性的特點,也會使人感受較小的群體壓力。
雖然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但傳播的社會控制機制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傳統媒體下引發和支持“沉默的螺旋”的基本條件卻依然存在和成立:社會孤立的心理動機沒有消失,網絡群體壓力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對個人意見的壓力作用方式有所變化,強度相對減弱。但是,作為公眾輿論領域里的一只“幽靈”,“沉默的螺旋”卻遠遠沒有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