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飯稻衣棉”的大歹苗寨

楊培德(貴州河灣苗學研究院院長)

座落在高高的月亮山山脊上的大歹苗寨,被叢山峻嶺環繞。尋找山野田園的現代都市人們,偶然來到這月亮山山脊上的寨子里。白天看到寨子里的女人在忙碌紡紗織布、繡花釀酒,男人在山中梯田勞作,娃兒們在寨道上追逐嬉戲。

若找到一戶人家住下來,夜里在吊腳樓上乘涼,透過朦朧的夜色,可看到若隱若現的山野梯田。還會聽到稻田中的陣陣蛙聲和野草叢中蛐蛐此起彼伏的合唱聲。入睡后,這樣的田園交響曲會伴隨人進入亦真亦幻的夢境。

一覺醒來,從木樓的窗戶里往外望,進入眼里的是晨曦中的云霧在層層梯田間飄渺繚繞,令人仿佛進入了人間仙景。在外來人眼里的大歹苗寨人,雖然生活簡樸貧困,卻每天都與大自然為伴,沉浸在幽遠寧靜的山野田園美景里。外來人不禁好奇地想知道,這些文化、語言、服飾以及生活習俗另類。過著“飯稻衣棉”生活的大歹苗族人,自古就生活在這偏僻險峻的月亮山大山里嗎?他們是一群沒有歷史,被主流人類學家和社會進化論者認為是沒有進化,過著原始社會的部落民嗎?他們是野蠻歷史時代遺留下來的“活化石”嗎?回答是否定的。

當代人類學理論已經否定了所謂的“活化石”說,主張世界上存在著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沒有所謂的先進和落后。強調各個民族文化發展的相對性和獨特性,否認各種文化必須經歷從低級到高級的每一個階段,否認各民族文化有價值高低的區別。現代都市的外來者,由于帶著西方傳統的單線進化論的價值偏見,把過著傳統“飯稻衣棉”的稻作農耕生活的大歹苗族人,視為沒有文化,愚昧落后,被新時代淘汰了的人。于是都市外來者自認為是拯救人類的“上帝”,他們要去拯救生活在“地獄”中的大歹苗族人,然而,都市外來者并非“上帝”,都市外來者自己過的生活也并非是“天堂”的幸福生活,大歹苗寨苗族人過的也并非是苦難的“地獄生活”。

為了弄清其中的緣由,我們不妨用解釋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對大歹苗寨苗族的社會歷史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并進行理解和解釋。解釋人類學首先強調的是民族語言,其箴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每一個民族都是用自己的語言創造了一整套適應其生存的語言生活世界。外來者要了解別的民族的語言及其文化生活世界,就必須將不熟悉的語言納入到熟悉的主流語言世界進行理解解釋和文化的翻譯,翻譯的意思是指把一種不熟悉的非主流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轉換成熟悉的主流語言解釋理解的文化。

具體到大歹,就是要對大歹苗族苗語創造的苗族文化生活世界進行解釋和理解,翻譯呈現于主流的漢語生活世界,讓生活在漢語生活世界的人們,能夠理解并尊重大歹苗族人的社會文化,做到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我們首先來看看大歹苗族人是從哪里來的。大歹苗族人操的是苗語中部方言,苗語中部方言有口傳的古代神圣經典《苗族古歌》,《苗族古歌》說祖先們居住在東方的大海邊:“從前五支奶,居住在東方,從前六支祖,居住在東方。挨近海邊邊,天水緊相連,波浪滾滾翻,眼望不到邊”。東方的大海邊是哪里?考古學界用考古人類學對東方大海邊上古時期的文化遺存進行考證,發現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是較為發達的稻作農耕文化,創造良渚文化的人是苗族古代人文始祖蚩尤率領的“九黎古國”。浙江省社科院良渚文化研究中心的《良渚文化探秘》說:“有一種意見認為良渚文化統治者是在阪泉炎黃大戰被黃帝消滅的蚩尤。”考古學家孫維昌在《良渚文化的衰落原因剖析》中說:“有關黃帝蚩尤大戰的傳說,雖附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折射出良渚古國間戰爭頻繁的歷史,傳說九黎之君蚩尤,曾作“五兵”,他是一位勇武強悍的君主,被后人尊為戰神。”生活在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水網密布地區的蚩尤九黎古國先民,參與創造了良渚文化中的稻作農耕。農業史學家俞為潔在 《飯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中說:“太湖流域的原始先民很早就開始種植亞洲栽培稻。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江蘇張家港,就曾發現大量的稻葉硅體細胞。距今六七千年的時候,太湖流域先后形成了馬家濱文化和崧澤文化,此時的稻作農業已相當普及,浙江桐鄉羅家角、江蘇吳縣草鞋山、上海青浦崧澤等遺址都發現過稻谷和稻米遺存,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時期,這里的稻作農業發展到了石器時代的頂峰。”生活在太湖流域水網地區的先民們不但種稻,還捕魚,他們不但過著“飯稻羹魚”的生活,還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中釀酒,飲酒。俞為潔說:“推測當時的先民把飯和酒曲攪拌后,壓入澄濾器內,產生酒液隨內壁之槽滲流入器底,積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壓榨酒糟,傾斜澄濾器,器底的酒液就很容易順著器壁上的凹槽從流口倒出。釀出一點喝一點,隨釀隨喝。……考古學家推測,釀酒的事當時主要由女性來承擔。”

良渚先民飯稻,衣是什么?俞為潔在《飯稻衣麻》中認為:“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服飾已相當講究,而且在御寒、遮羞、裝飾等實用功能之外,還成為了區分等級和身份的標志之一,但從質料上看,主要還是各種麻織物。因之,我們稱其為衣麻之族。”在出土的遺存中,不但有麻線、織機和麻布,還出土有絲線、絲帶和娟片。“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纖維看,其密度超出了現代的絲織品,這一點或許正可以說明當時的養蠶織綢業還處于初期階段。”看來我們在正規教育中所獲得的關于原始社會的人吃的是茹毛飲血,穿的是木葉獸皮的知識,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先民生活中對不上號,我們頭腦中固化的知識,令我們驚訝地看到,這些先民們居然有這樣聰明的智慧,創造出了驚人的稻作文明。

有人要問了,既然蚩尤九黎古國在魚米之鄉生活好好的,干嘛要離開那里?居然還有一部分人跑到了西南的貴州。林志方在《江南地區良渚文化晚期人的遷徙地及遷徙原因》中說,良渚地區由于嚴重的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資源缺乏,良渚先民大部分北渡長江遷到蘇北,然后又往山東遷徙。一部分人溯長江而上遷到洞庭湖地區。他說:“洞庭湖地區出土過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器物,說明湖南境內昔日也曾有良渚文化人遷居過。”與此對應的是《苗族古歌》有一節“沿江西遷”說,爹娘住在海邊邊。人多寨子容不下,西遷尋找好生活。祖先們“造船來運送爹媽,運送爹媽遷西方。……來到九條江匯處。九條江河西方來,水上一片平洋洋。”這水上平洋洋的地方應該就是洞庭湖。漢文古籍記載,北上的蚩尤九黎在河北逐鹿與炎黃戰敗后,南下到洞庭湖地區與從沿海西遷的先民共同建立了“三苗國”。《戰國策》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對“三苗國”的地望作了記載。從考古、文獻和口傳經典,三重證據可以證實,苗族先民遷徙到洞庭湖地區建立了“三苗國”。漢文古籍《墨子·非攻下》記載,“三苗國”長期與堯舜發生戰爭,到了夏王朝的大禹,“三苗國”被大禹打敗,“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禹親把天之端令以征有苗。”荀子《論衡》說“三苗之亡,五谷變種,鬼哭于郊。”失敗的先民們分三大支遷徙。一支遷往武陵山區,一支遷往烏蒙山區,還有一支遷往雷公山區。

《苗族古歌》記載了遷往雷公山區的歷程:“奶奶搖槳櫓,公公撐篙竿,一劃過三灣,三劃上九灘。……方先(榕江)好地方,綠樹滿山崗,壩子寬又長,四邊三條江,兩山兜一水,兩水抱一山,山水青幽幽,水色似天藍。山彎深又深,好造大樓房,河彎平又平,好種棉和糧。”就這樣,苗族先民們在方先(貴州榕江)大壩定居下來,過上了“飯稻衣棉”的生活。從《苗族古歌》中可斷定,先民們大約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定居在方先(榕江)了。

后來繁衍人口多,先民們議榔又分開遷徙:“一支住方先(榕江),一支住方尼(臺江),一支住者雄(雷山),一支住希隴(黃平),一支住春整(凱里)。經過這樣數千年的遷徙,大歹苗族祖先和其他各支系苗族祖先們一道,終于在方先(榕江)定居下來了。《苗族古歌》記載說:“奶奶多勤勞,公公最艱苦,造屋建村落,開田又辟土。大田一壩壩,小田一坡坡。地方八百寨,九千大村落。雞兒竄滿寨,鴨兒漂滿河,豬兒關滿圈,羊兒放滿坡。”“方先(榕江)產棉糧,白米噴噴香。一個大棉桃,裹腿織一雙,套頭五丈長。奶奶和公公,相望喜洋洋。”

有人又要問了,大歹苗族的祖先們在榕江大田壩生活好好的,為什么要跑到荒山野嶺的月亮山山脊上來。個中的原因,可以從《清代前期苗民起義檔案史料》中找到。雍正五年(1727年),云貴總督鄂爾泰給雍正皇帝上奏說:“八萬、里古州(榕江)之地,其間形勢寬敝,田土膏腴,南自車寨,北抵樂鄉,約長三十余里,而橫闊之處,或十余里,或六七里,總計周圍有八十余里,除零星各寨不計外,其大寨則有車寨、長弩、寨頭、口寨、樂鄉寨等處,每寨或千余戶,或百戶,其小寨則有寨王、麥寨、高達、高定、寨歆、寨晚等處,苗寨亦有百余戶,或數十戶,總計約有四五千戶,男婦大小,約有二萬余丁。地勢平衍,戶口稠密。” 雍正六年(1728年),貴州巡撫祖秉圭上奏說:“至黎平府古州(榕江)里,八萬生苗,向聞其中地方平坦寬廣,苗人富庶,可以建設城治,可以增裕課賦(稅)。”這是說當時黔東南屬于不受清王朝管轄,不上皇糧的富裕苗疆。

雍正決定派鄂爾泰任云貴總督,張廣泗率七個省的兵力對苗疆進行征剿。鄂爾泰在奏折中稟報征剿古州(榕江)和都柳江一帶的情況說:“為開通都(柳)江水道計,必欲剿撫定旦、來牛。……臣竊思定旦己剿,而(榕江)諸葛營之車寨,有水田三十余畝,棉花地二十余畝,議在其地建城。”“古州(榕江)地廣苗多,勢險習悍,槍炮銳利不減于官兵,故剿撫之役,視各處為倍難。”清軍征剿苗疆共11年,苗族人死亡30萬,最后建立了“新疆六廳”(即六縣),貴州巡撫張廣泗上奏乾隆皇帝說:“新辟苗疆議設屯軍,將已故逆苗田產,悉行查報歸官。如該苗曾與官兵對敵,即將遺產入官,著令屯兵召墾。”這就很清楚了,大歹苗族的祖先們參與開墾了榕江大壩,他們世世代代在大壩上平靜地生活了兩千多年,最后被清王朝的屯兵沒收占有了這片肥沃的土地。祖先們只好逃到深山老林的月亮山山脊上,建立了大歹苗寨。

祖先們不得己,披荊斬棘,在山脊上開墾了層層梯田。他們牢記先民們關于祖神的神圣教導,始終不變地傳承先民們五千年前在東方大海邊從事“飯稻衣麻”的稻作文化信仰,繼續在月亮山上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不息,自給自足的山野田園生活,現在的大歹苗寨后裔子孫們,仍然秉承著這樣的信仰,過著這樣的生活。如果生活在高風險、強竟爭、快節奏、緊張焦慮中的都市人,不期而遇到這里,就可以看到,大歹苗人把“飯稻衣棉”作為人與自然,人與人平等和諧的,共生共榮的,神圣生命的幸福生活,這種生活是祖傳下來的生命哲學規范下的生活,這種生命哲學,也是生命信仰哲學。如果能夠在寨子里,與這些苗人過上一年的“飯稻衣棉”生活,就會對他們歷史傳統和地方性知識中的生命哲學有所體會了,就會改變那種認為山野只有野蠻,沒有文明的哲學的偏見了。

因為在一年里,他們在稻谷和棉花的春播、夏鋤、秋收、冬藏中,一直把稻谷和棉花視為與人一樣的寶貴生命,為了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他們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做出生、成人、婚禮、節日、死亡,進入了神圣世界的各種儀式,同樣地,他們也為稻谷和棉花做各種生命歷程的儀式。都市人在寨子里可以看到這些生命神圣儀式,大歹苗人的生命信仰哲學都會在所有的生命神圣儀式中展露無遺。大歹苗寨苗人的“飯稻衣棉”生活是不可多得的中國五千多年傳統稻作農耕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現在對大歹苗寨進行的農文旅發展打造,應該在不破壞五千多年“飯稻衣棉”的稻作農耕文化遺產的前提下進行,應該讓大歹苗寨成為歷史悠久,各副其實的“飯稻衣棉”稻作農耕文化生態博物館。

我們外來者應該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大歹苗寨的苗族文化,應該記住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在《西部開發中的人文思考》中提醒我們的這么一段話,他說:“西部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我們要承認它的文化的多元性,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都是根據自己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自己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歷史和漢族一樣長,一樣重要和珍貴,我們必須要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
更新于 2020-07-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黔東南各縣市口號,你一定還不知道!
【田野鏡像】潘年英:擊鼓說話——從一個奇特的“尋親”案例看鼓與苗族的文化認同
西江千戶苗寨 山巒深處的世外桃源
三星堆文明到底來自何方?古老的苗族或許能帶來答案
【格律詩詞】李遂生詩詞十首 清幽秀美黔東南
榕江縣主要少數民族介紹及民風民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合川市| 莱西市| 荔波县| 福鼎市| 吉水县| 湘西| 富民县| 普陀区| 洛扎县| 修武县| 双江| 砀山县| 大埔县| 工布江达县| 江华| 龙岩市| 电白县| 延安市| 安龙县| 鄂温| 麦盖提县| 寿光市| 武穴市| 沅陵县| 永川市| 池州市| 乡宁县| 喀喇沁旗| 绥棱县| 宝清县| 仙居县| 西城区| 凌源市| 汝阳县| 应城市| 龙口市| 武安市| 应用必备| 孟村|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