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愛,雖然不會掛在嘴邊,但永在心間,一直守護在身旁。
有時候,沉默間、悄然里,爸爸的愛就已經發生,然后成就了我們。
那感覺就像是,你是風箏,但線一直攥在爸爸手里,他的目光也一直都停留在你身上,當你遇上危險,爸爸就會把線收回來,把你安放在他身邊。
如果說,媽媽的愛博大、細膩、甜蜜、溫馨,那爸爸的愛就是遼闊、堅強、深沉和雄渾。
1
這張曾經暖哭了很多人的圖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都說父愛是一把傘,為孩子撐起一片天,這話一點兒沒錯。有這樣的爸爸寵愛,整個人生都會是溫暖的。
我大學時的同學每次說起他爸爸,都會感慨不已。她家在農村,媽媽的腿有殘疾行動不便,所以要靠爸爸一個人養活全家。
為了掙夠她讀大學的錢,她爸除了給村里的磚瓦廠打工外,還承包了給好幾家鄰居犁田翻地的活,這些活大都是在有月光的黑夜干完的。
她是班里最用功的一個,她說自己讀書的機會是爸爸辛苦換來的,她說什么都不能辜負。
每次想偷懶,忍不住懈怠,她就會想想爸爸在月夜里佝僂著背的辛苦,然后不自覺又振作起精神來。
她和我說,她們整個村里都特別重男輕女,只有他們家,她是被爸爸當成心肝寶貝的。
就在村里的人紛紛鼓吹“女孩讀書無用論”的時候,爸爸卻寧愿自己幾年不買衣服,不吃好的,也要給她買文具,買圖書,其他孩子有的,他的女兒一樣都不能少。
有時,她看到爸爸太苦了,就有了放棄讀書的念頭 。
但是,爸爸每次都會鼓勵她,“生活的苦是暫時的,多吃點苦能磨練意志,多讀書才能走更遠的路、看山外的世界、治愈生活的苦。”
現在,她已經是世界五百強公司的部門總監了,她說父親雖然沉默寡言,但他給予她的溫暖,會是她一輩子的動力。
好的爸爸,或許不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他告訴你“吃夠讀書的苦,就會少吃生活的苦”會是你一輩子的精神財富。
2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父親節的活動。
一位頗有成就的公司高管,在活動中分享了他成長成才的故事。
他說,讀初中的他正處于叛逆期,那時他十分羨慕社會上打架斗毆、游手好閑青年的俠義與瀟灑,因此學著他們的樣子逃課,想要去闖蕩社會。
可父親知情后并沒有責罵他,而是帶他去監獄參加了一場服刑人員以身說法的警示教育會,讓他親身感知那些不學習、因為所謂的江湖義氣打架斗毆的后果。
電影《少年犯》
父親還帶他去最偏遠的貧困鄉村,看那些條件艱苦的家庭和孩子的生存現狀,讓他體驗人間疾苦,珍惜自己的生活。
正是爸爸的做法,讓他體會到了,人生在世,真正的責任是什么,他雖然沒說什么大道理,但卻讓他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價值和真相。
他的故事讓我想到了我和爸爸之間的一件小事。
那時我讀小學六年級,晚上趴在桌前苦想一道數學題,可嘗試了各種方法還是沒解出來。
垂頭喪氣的我又急又困,爸爸為了讓我第二天有精力,就讓我去睡覺,說他一定幫我算出來。
等我凌晨去衛生間的時候,看到爸爸還在臺燈下不停地嘗試解決方案,不知怎么,那時候我覺得心頭一暖。
第二天醒來,我發現爸爸把答題思路工工整整地寫在紙上,還留下一句話:答應你的事,就不會食言。
那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為我從我爸的身上看到了責任感,看到了言出必行。
正是我爸那天伏在桌前的身影,讓我學會要直面問題,而且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現在爸爸因為工作,不能經常陪在我們身邊,但是,他一直守候在我成長的路口,就像遠航的帆,在潛移默化中給我帶來引導和指點。
3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列維特,在《魔鬼經濟學》中,提到美國教育部從1000所小學里,各抽取20名學生,追蹤他們的學習及成長軌跡,以研究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和成長,最后得出結論,有8個因素跟學生成績及成才高度相關。
而這8個因素,基本上都屬于“父母本身的特點”,也就是說,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對孩子至關重要。
正如有一句話如此說: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
你是怎樣,孩子也是怎樣。
所以,爸爸需要這樣做:
愛媽媽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媽媽的情緒,是家的溫度。
爸爸對媽媽越愛,媽媽情緒越好,幸福指數越高。
在家庭中,爸爸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愛他的媽媽;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彼此恩愛。
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并不只是呆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陪伴是一種參與,一種滲透,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我與你在一起。
《英才發掘團》里,40個月的語言小天才,端著一桶米和各種鍋碗瓢盆到客廳開始玩,大米被灑的滿地都是,爸爸看見了,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坐下來一起和孩子玩起了大米。
孫云曉說,陪伴的質量比時間更加重要。
長期出差在外的爸爸,每天跟孩子視頻聊聊天,發發信息,也是陪伴的另一種方式。
遇到出差回家、孩子重大的節日時,帶一份愛的小禮物,既有儀式感,也是持續給孩子施加影響的意識。
言傳身教
鄭淵潔曾說:我成為父親后,繼承了父親家教的衣缽。對于孩子,只做不說。
換句話說:閉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作為父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身教。
家庭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如何,孩子也將如何,而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更是超過母親。
學會愛的表達
愛的表達方式有語言與行為,對著孩子正面表達愛,而不是隱藏起來,該說愛的時候就說愛,該擁抱的時候就給一個擁抱。
心理學研究表明,爸爸的擁抱,給孩子帶來的肯定和力量,遠遠超過媽媽的擁抱。
爸爸跟孩子要有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更能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增加親情的濃度。
畫家萬里,在孩子出生后,3年來,每天都畫了8-10小時,為的就是把孩子的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一顰一笑都定格在自己的畫作里。對他而言,他畫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自己的愛。
電影《如父如子》里,有一段對話: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只有我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去完成呢!沒有時間陪孩子。
父親也是一個只有你才能完成的任務啊!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我想不出,相比獲得爸爸的保護和愛,青少年還有什么更強烈的需要。”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電視劇,連續劇不看可以補,但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
不看,就永遠看不了了。
愿我們,都不曾錯過孩子的成長;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童年時,最美好的回憶;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成長成才路上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