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本文之前,可以花上3-5分鐘做一個小測試:
10道題,請給出一個你認為最高的值和最低的值,最好能90%的確定正確答案在你給出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
PS:
測試題
完成測試了么?
以下是正確答案:
現在數一下,你答對了多少題呢?
這個測試結果意味著什么呢?
整個答案顯示我們過于自信的程度:
根據測試邏輯,答錯4-7道題的,就已經進入過于自信的范疇。
讓我驚訝的是,我答對的題目數量是………………....1。
這不禁讓我思考過度自信的原因。
為什么會傾向于過度自信呢?
以前我在工作中,發現一些任務交付給下屬后,改了好幾次,總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標準。于是為了省時省力,就自己操刀完成。長此以往,下屬一有不懂不會的工作項,就習慣于向我請教,不,習慣于交給我完成。
慢慢我發現,自己每每搞定一個下屬不能搞定的工作項,就如同只身上山打怪成功一樣,獲得了成就感。所謂上司,一定代表著有比下屬更高層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有。
可是后來慢慢發現,這個認知是錯的。
為什么呢? 我想了想,不停的解決下屬搞不定的事情,在增加自己成就感的同時,也強化了自己在過度自信的意識:每搞定一個難題,就增加一份自我的自信程度。長此以往的自信度疊加,最終成了過度自信。
而這些自己搞定的事情,大部分都屬于自己在過去所積累的經驗范疇,換言之,自己并不需要通過學習新知識來應對與處理它們。而本屬于下屬應該攻下的難題,在我善意的干預下,下屬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整個團隊的整體勢能上升受限。
你相信嗎?自信程度一旦超過應有的幅度,會影響自己的財富創造能力。因為一旦你總是覺得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就會高估自己的表現與能力,進而認為不需要通過外在的幫助與支持就能搞定所有事項。
「讓我來」的勇氣可嘉,但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
這個時代是一個相互借力的時代。比如易仁永澄老師,他發起了《思考,快與慢》的社群領讀活動,《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價值無需多言。但領讀活動剛開始不久,就全部停止,轉移到領讀古典老師的《躍遷》,為什么?
是《躍遷》的整體價值高于《思考,快與慢》嗎?
明顯不是。
而是,易仁永澄和古典,在相互借力:
試想:
比起兩者的相互借力,這樣的效益明顯低太多。
努力和智力決定物質水平的下限,圈子和人際敏感度決定影響力的上限。反思我自己,過往一直很努力,為什么提升速度會很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的自信度遠遠超過了我應該有的上限。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有類似的困惑,那么我們一起,來通過一些針對性的改變,來提升自己的人際敏感度:
我想,如果我們能隨時以我們說敬仰大牛的思考方式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就必然在脫離過度自信的怪圈,同時,我們也完成了快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