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型人格的心理特征及產生原因
心理特征:負面情緒易爆發,行為多沖動,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沒有責任感,沒有羞愧悔改心,不遵守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范,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感和罪惡感。
產生的主要原因:早年喪失父母或雙親離異、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惡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等。
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歧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
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歧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上疏遠,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和諧、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系。隨后兒童雖然形式上學習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對他人的情感移入缺乏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情感移入指的是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也就是站在他人角度上理解分擔他人情感的能力。)其二,是指父母的行為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現為朝三暮四,喜惡、賞罰無定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于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
反社會人格患者對壞人和對同伙的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內在羞愧內疚心等現象,都是由于他人賞罰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惡價值的判斷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們的沖動性和無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員對于自已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惡劣榜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