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圍棋冠軍柯潔輸給人工智能算法“阿爾法狗”,關于人工智能這個話題討論的熱潮是一浪高過一浪。
近日創新工場李開復博士登上美國CBS新聞臺王牌欄目《60 Minutes(60分鐘)》“Oracle of AI | AI諭言“專題報道,深度探討了人工智能的應用。
人工智能將帶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改變,節目中展示的人臉識別技術非常強大,李開復稱,為了讓機器識別出“這個人穿著灰色西裝”,需要讓機器學習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灰色。
但對大眾來說,機器深度學習的進展似乎和他們沒什么關系,機器經過了多少努力才學會了“灰色”他們也不見得想知道。提到人工智能,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代替。
有一天機器會完全取代人類?
在李開復出版的《AI·未來》中提到,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主要集中在重復性勞動、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等領域。
駕駛、電話銷售、卡車司機甚至是放射科醫生等類似工作和事務的工作,將會被充電五分鐘,工作七天整的機器人取而代之。
機器代替人工
李開復稱“你應當避開人工智能能夠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但這樣的說法難免讓人擔心在未來人只能成為智能機器的附屬和補充。
未來人類只能成為機器的補充?
如果按照李開復博士的想法,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你也別著急寫遺囑,還有一部分不同的聲音表示:
不該讓人成為機器的補充,人工智能的發展是讓機器協助人類變得更加智慧。
當機器變得智能或是強大到超越人類,人類面臨的最大考驗并非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生活的意義。
因為機器是“沒有人性”的,人工智能程序沒有愛的能力。阿法狗或許能在圍棋比賽中擊敗世界冠軍,但它無法從勝利中感受到喜悅,也不會在勝利后產生擁抱心愛之人的渴望。
富有“人性”的智能才是我們需要的
新年期間,有不少微信小程序能夠幫用戶生成賀卡群發給好友,但是這樣的賀卡不免顯得有些生硬和敷衍。富有人性的智能技術應該是能協助人類手寫或畫出賀卡的內容,將心意傳送給好友。
也許手寫的祝福沒有批量定制的精美,但其中的獨特的意義確是機器印刷無法取代的。
手寫賀卡
再說說支付寶AR掃一掃集五福,集福全靠機器對“福”字的學習程度,花費時間讓機器學習識別文字,真的是智能技術發展的方向嗎?
筆者認為,能夠基于地理位置留下信息,讓到此的用戶獲取實用的信息,這樣的技術更有意義。
你可以想想這樣的場景,你在出門前將食物放在冰箱,想提醒家人吃之前需要先加熱,就可以在廚房留下音訊,家人在進入廚房準備拿出食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AR技術獲取到你留下的叮囑。
這是不是更實用,并且通過智能技術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并且充滿人性的溫暖。
基于地理位置的留音
總之,筆者更傾向于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這個說法,不是讓機器通過深度學習變得智慧,也不是讓機器學會代替人決策。而是通過技術使人在生活中獲取服務變得更加便捷,這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