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 Briefcase
分析英文概念來源的思維角度:揭示 中文解釋 不等于 英文表意
例如單詞automobile,也許我們在講解該單詞的時候,通常通常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單詞的中文解釋是'汽車'。當然,有的老師在對較大孩子的教學中已經引入了'詞根詞綴'的概念,會告訴孩子所謂'automobile'其實就是'auto自動 + mobile移動',也就是'自己會動'的東西。但是,我們是否從更深的層面考慮過,外國人在表達'汽車'這個概念的時候,為什么會用'automobile'這個單詞來表示?或者說,當他們第一次使用這個單詞的時候,他們所希望表達出來的最真實的'意思表示',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我們所謂的'汽車'嗎?
其實,要想探究人們在使用單詞之初最原始和真實的'意思表示',也許就要追溯到'汽車'剛剛誕生的那一時刻了。當時所有的'車'都是'馬'拉的。在人們的印象中,'車'這個代步工具必須要有'馬'拉才會'動',而第一輛'汽車'的出現,其實也就是把原來的'馬車'安上了'馬達',而拋棄了拉車的'馬'。所以,在所有人的眼里,這輛和'馬車'一模一樣的'車'居然沒有'馬'拉自己就會跑。于是,這輛'汽車'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auto – mobile — 自己會移動'。也許對于當時的人而言,第一個叫出'automobile'這個單詞的人其實并不知道什么是'汽車'的概念,只是看到它'不用馬拉,自己會跑',便不加思索的叫出'看:這個東西auto - mobile — 自己會跑…自己會跑…'。于是,由于'這個新產品'的最大特點對于當時的人們而言,也確實是'自己會跑',大家也便順理成章的接受了這個'叫法',慢慢的這個'東西'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稱作了'automobile'了。
看到沒有,其實這個'自己會動'的概念,才是人們使用automobile這個單詞真正的初衷和所想要表達的'第一概念',至于這個概念和我們所謂的'汽車'能夠相結合和一致,只是因為這個'概念'和這件'事物'碰巧相合而已。其實,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謂的'詞源',但從這一'詞源'的形成過程來看,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詞匯定義'其實最終還是根據我們最初的'思維'來加以定義的。就'汽車'這一例子而言,其實中文的詞匯形成也無異于此。我們為什么管汽車叫'汽車',還不是因為這種車在我們眼里是'噴汽的車',而不像'馬車 – 馬拉的車'那樣車尾沒有任何氣體噴出嗎?
也就是說,其實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我們對詞匯的定義,最初的作用其實無非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對世間事物的認知。而最為便捷的認知界定,就是我們對該'新興事物'的首次接觸的邏輯感受。要知道,語言最終還是人類自己定義,并用作相互交流的工具的。沒有哪個人會創造出某個詞匯,或是表達出某個語句,最終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困難的記住或表述某件事物的。人們創造語言都是為了便于使用語言來表達所指事物。所以,其實我們的詞匯,無論中文還是英文,與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間必然是有著某種'邏輯關系'的,而這一'邏輯關系'的根源,最終還是源于'人的認知思維'
引出思維邏輯角度不同導致表意角度不同
然而,人與人的思維往往是不一樣的。正如上例中'automobile – 汽車',我們東方人在最初看到它的時候,它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車后面會噴汽',而對于西方人而言,西方人看到這個東西的第一反應卻是'這個東西自己會動',雖然同樣是對'同一事物'的第一感受,我們和西方人的觀察和認知的角度卻各有側重不同。于是,也就造成了對于同樣一件事物,在我們和西方人的表達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表述。雖然說無論是'automobile'還是'汽車',最終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但從人的思維根源上講,這二者在一開始卻是毫無關系的兩個表述。應該說,當西方人第一次看到automobile的時候,他們也許只是注意到了它不同于馬車的'自己會跑',而并沒有注意到這個新車'會噴汽'。而當我們第一次看到'汽車'的時候,也許只是注意到了它'會噴汽',而并沒有想到拿它和原來的馬車相比較來得出'自己會跑'的結論或說是感悟。也就是說,這兩個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概念'在人們認識該事物之初其實并沒有直接經過碰撞,對于東方人和西方人而言,這兩種表述如果沒有'automobile – 汽車'這樣東西作為中間媒介,其實本來就是完全不相干兩個概念。只是由于這個'中間事物'的存在,'automobile'才被解釋為'汽車',而'汽車'也才會被解釋成'automobile'
Briefcase
英文思維本身與中文思維無關:故不能以中文解釋為依據來機械理解英文單詞
再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詞例來說明問題。單詞briefcase,我們在詞典中查得的解釋為'公文包',難道這個單詞的最初表意真的就是'放公文的包'嗎?看看這個單詞的詞形,想想到底西方人為什么關'公文包'叫'briefcase'呀?或者說,但西方人第一次看到這個所謂的briefcase的時候,他們對其的第一印象到底是怎樣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西方人的表意中,case有'手提箱包'的意思(那其實也正是因為case這個單詞最初是指'密封的盒子')。那么什么叫brief呢?在英語中,brief這個單詞表示'簡短地,一閃而過'的概念,由此概念便可以引申表示為'簡潔、簡明',進而可以表示'簡單'的意思。那么brief - case顧名思義,也就是指那些設計比較'簡單'的'箱包'。之所以說其'簡單',也許就是因為這些箱包只是用來放置'紙質公文',其間只需'簡單夾層'便可,而不需要制作工藝非常復雜。于是,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第一個使用'briefcase'的人,當他第一次看到這個'新型箱包'之時,他使用這個'稱呼'想要告訴別人的,也許只是'這個case很brief(這個'箱包'很'簡單'- 這是個'簡單的箱包')'而已,而與這個箱包是否是用來'放置公文'的并無任何關系(也許,他當初稱其為briefcase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包到底是用來放置什么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單詞'briefcase'的本意和我們心目中所謂'公文包'的這個概念完全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因為碰巧西方人說的'簡單包包'就是指東方人所說得'放公文的包',這個'briefcase'才會被人為的'定義和解釋'為'公文包'的。
所以,其實就'詞匯表述'本身而言,我們所謂的'解釋',無論是'中文解釋'還是'英文解釋',說到底都只是另外一種語言對'同樣一件事物'的另一種表達而已,只是也許這兩種表達由于人們的認識思維角度從一開始就有所不同,而導致其各有差異。也就是說,其實就語言表述而言,任何一方的解釋都不應該是另一方語言的認知標準。或者說,我們學習'英語單詞'的最終目的和標準絕不應該只是背出其'中文解釋',因為,其實'中文解釋'對'西方詞匯'而言,也許只是我們東方人'人為定義'的'意思表示',而并非西方人真正的'表述原意'。如果只是一味的淺層次的去機械識記或背誦我們的所謂'中文解釋',也許只是在把我們自己的'思維邏輯'強加到別人的'邏輯表意'之上,以取代他們最初的'表意目的',最終也便無法真正意義上深層次的通過'語言表述'去真正理解別人的'表意邏輯'和'表意目的',從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的'真實表意'。
而且,從上例我們還可以看出,就人的思維邏輯過程而言,也許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會有不同的思維角度,但無論是那種思維角度,其思維實質都是一樣的,就好比西方人管'汽車'叫'auto – mobile'是因為看到它'自己會移動',而東方人管'automobile'叫'(噴)汽(的)車'是因為看到這種'車'會'噴汽';同是一個'箱包',西方人會因為它'結構簡單'而稱其為'brief – case',東方人卻因為它'用來放置公文'而叫它'(放)公文(的)包';bicycle。雖然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我們對一件事物的命名,都是源于對其顯而易見的第一印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第一次使用一個'新詞匯'來試圖表達一件'新事物',這個'新詞匯'必然包含著人們對這個'新事物'的'最初印象',乃至對這種印象的最初的'邏輯思考'。那么,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對所學詞匯進行深入感悟和分析,揭示出其背后所透射出來的人們對周遭事物的最初'認知過程和思維邏輯',則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我們便都能觸及到其表意實質,從而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該詞匯所表達的意思表示了
于是,通過對上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也無論是中文詞匯還是英文詞匯,其產生的過程其實都是人們對某個新生事物的認知的邏輯過程,而其所產生的'新詞匯',其實也都只是以某種方式來反映出人們對該新生事物的認知過程和邏輯。所以,要想真正意義上了解和掌握一個單詞,就必須要掌握其最終的'根本表意',也就是要了解這個單詞在產生之初,其背后所隱含的人們對相應事物的'認知思維和邏輯'。然而,東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維角度畢竟有所不同,對于同樣一件事物,自然會由于不同的思維和文化而產生不同的'用詞表述'。雖然不同的'用詞表述'所指'事物'最終相同,但卻是源于不同的'思維邏輯和過程',其'思維本質'實質上并無直接關系。所以,單純了解和記憶詞典上的所謂'中文解釋',絕不等于真正意義上習得'英文單詞',那就是因為'中文解釋'本身其實也只不過是我們東方人以我們的思維角度對'某一事物'所做的認知或描述而已。單純的了解和記憶'中文解釋',也許只是有助于你知曉'英文單詞'最終所指那個 '事物',而對于真正意義上了解西方人對于這個'事物'的'思維認知和邏輯'其實并無直接的幫助和意義(或者說,最多只是提供了一個個依據'實物'了解'思維'的起點)。這也就是所謂的'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掌握,乃至今后能夠自如的運用所學的單詞,我們就必須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了解該'英文單詞'的'中文解釋',還要學會思考和分析該'英文單詞'為什么對應'中文解釋'。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分析了東西方對于同一件事物的'思維差異',才能真正意義上認知和理解西方人的'思維邏輯',從而從根本上理解和掌握這個單詞的'真實表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呢?或者說,如果'英文單詞'的'中文解釋'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告訴我們西方人在表述這個單詞時的'真實所想',我們又何以才能真正知曉和了解西方人在表述這個'英文單詞'時,他們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英文單詞本身就能呈現出表意邏輯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雖然說英文是表形的語言,但英文單詞本身的構成卻依然是出于人們表意的需要。前面已經提到,沒有哪個人會創造出某個詞匯,或是表達出某個語句,最終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困難的記住或表述某件事物的。所以,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更為便利,詞匯或語句的構成必然會符合人們自身的'思維邏輯'。關鍵在于,我們能否通過對單詞本身的認知和感悟,而不再是通過完全單純依賴'中文解釋',來真正邏輯的感知和察覺到這些表達背后所隱含著的人們的'表意邏輯',進而真正意義上理解這些語言背后表述者的'真實意思表示'。
review / return
視詞匯本身 – 感悟邏輯表意
就好比,我們都熟知單詞return和review,我們也都知道這兩個單詞的'中文解釋:return返回、恢復、歸還…和review復習',但有誰想過這兩個單詞為什么是那樣的解釋嗎?或者說,我們能否從單詞本身,而不是從其中文解釋中體會出,人們在使用這兩個單詞的時候,他們到底想要我們做什么嗎?
return
先說return,我們都知道單詞turn最根本的意思表示是指'轉向',那么什么叫return呢?re-turn就是指你turn(轉)了一下以后re(再)turn(轉)一下,那請問是不是又'turn(轉)回來'了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return有'返回、恢復、歸還'等意思。說到底,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其所表示的意思最終無非就是指'回到變化前的最初狀態'而已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詞根詞綴'的表意作用。對于這一現象的存在,應該說我們早已熟悉,也已經在詞匯講解中引入了這一概念。然而,我們目前對于詞根詞綴的講授也許依然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只是就詞論詞的告訴學習者詞根詞綴的表意存在和外在機械構成。
就如同return,我們只是告訴學生return有'返回、恢復、歸還…'等表意,最多通過該詞匯,告知學生'詞綴re -'的表意含有'重復、再來一遍'的意思,而很少會有深入的分析為何return會因為有這一'詞綴re -'而能夠表述'返回、恢復、歸還…'等意思的邏輯上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我們對詞匯的理解或講授,其實還并未真正意義上涉及如何透過詞根詞綴,來揭示出詞匯背后的人的'思維邏輯'和語言的'表意邏輯'。而事實上,'詞根詞綴'的這種構成,其本身就能告訴我們單詞最根本的'邏輯表意',對于我們而言,根本不需要去通過'中文解釋'來認知詞匯,而完全可以直接通過對'詞根詞綴的內在邏輯'的分析來真正'邏輯的理解詞義'。關鍵在于,我們能否通過對詞根詞綴的深入邏輯分析,來真正意義上揭示出詞根詞綴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的'表意邏輯'。我們能否透過詞匯的這種'外在表現形式'來真正體悟到單詞的'內在表意邏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詞根詞綴'這一結構的表面認知和講授
review
再來看單詞review。這是一個對于這個我們的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的單詞了,我們每天都在要求學生review我們所學過的課程。然而,我們卻只是告訴學生:review是'復習'的意思,有誰想過,review為什么是指'復習'嗎?
首先,通過之前對return的邏輯分析,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詞綴re-'有'再一次…、重復做…'的含義了,我們同樣也已經知道單詞view有'視野、觀看'的意思表示。那么,什么是review也就自然顯而易見了。顧名思義,re — view,是不是叫你'view(看)完了一遍以后re(再)- view(看)一遍'呀?那么這個'再view一遍'的概念用在學習上,是不是指'讓你復習(學過一遍后再復學一遍)'呀?
其實,這就是所謂對詞根詞綴的'表意邏輯分析'。在單詞的構成中,之所以會出現所謂'詞根詞綴',就是因為每個單詞的形成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源于表述者的'邏輯思維'。(或者說,詞根詞綴本身就是為了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夠反映出自己的'思維邏輯'而存在的)。而通過'詞根詞綴'這一構成方式,詞匯便可以以最為簡明的方式,將其背后'表述者的思維邏輯'得以更為直接的呈現出來。對于西方人而言,其實'詞根詞綴'的概念就猶如我們中國漢字中的'偏旁部首'一般,對于詞匯的表意起著邏輯認知上的'表意指引'作用,并能夠以此來有助于我們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更為直接的進行'互通思維'。
discount
真正理解語言內在表意邏輯的作用:有助邏輯運用
在英語中,類似這樣有著的'偏旁部首'的'合體字'是很多的,例如單詞discount。如果我們單純背誦其'中文解釋:打折、折扣',那么對于該單詞而言,其實我們并未真正意義上理解其意思表示。其實,所謂discount,就是dis(不)— count(算)。于是,當我們在表述'打折'的含義時,中英文的'表意邏輯差異'就顯現出來了。從語言背后人們的表意意圖和思維角度而言,中文表意中所謂'打9折',其實是要告訴你這件商品要收取90%的價款。而英文中表意中的所謂'10% discount'卻是側重于告訴你,這件商品的10%的價格dis(不用)count(算)了。于是,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西方人在表達discount時的最終'表意目的'和'思維邏輯'(是為了告訴你'… … 不dis – 算count')后,試想我們的學生還會犯'打8折 = 80% discount'這樣低級的邏輯錯誤嗎?
這就是所謂'語言背后人的思維邏輯'對于認知和理解語言表述所起到的作用,只有當你真正意義上感悟和體會到這一'人的思維和邏輯'(而非只是認知或講解單詞本身的表象),才能真正意義上理解,乃至掌握'人的語言'。就好比最典型的'合體單詞bicycle',如果只是單純背誦'中文解釋:自行車',對認知該單詞的'本意'表達其實并無多大益處。然而,如果能夠通過單詞本身的'詞根詞綴',來認知該單詞的'最初表述意圖'僅是指'兩個(bi-)輪子(cycle)',我們就能真正意義上認知和理解這個單詞為什么會解釋為'自行車'了,因為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才是真正領悟到了語言背后人們的'所思所想',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了這個單詞的'根本表意'。
其實,從根本上講,'人的語言'來源于'人的思維',而又成形于'人們思維的邏輯'。因此,語言的這一'內在邏輯'現象,不僅對于真正理解上述這些有著的'偏旁部首'的合體字的'表意成形'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掌握前例中類似auto-mobile和brief-case那樣的'非詞根詞綴'類的合體字也同樣會產生其自然的效用。而且,由于類似單詞classroom這樣的'組合字'(為了有別于前述'詞根詞綴類合體字',此類'非詞根詞綴合體字'在此稱作'組合字'),其構詞最初的'邏輯來源'本來就只是簡單的將兩個已有的'表意詞匯'根據'思維邏輯'直接機械的前后搭配,組成一個新的表意詞匯。所以,此類詞匯,其所呈現出來的'內在表意邏輯'其實會更為直接和明顯。關鍵依然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真正透過其'詞匯外在構成',來感悟和體會到其真正的'詞匯內在表意邏輯',進而真正了解到說話人最初的'表意目的'。
copyright
如何從詞形感受分析揭示表意邏輯:不考慮中文解釋 – 真正了解其意
其實,只有運用這樣的'邏輯分析'方法來認知和理解我們平時所學的詞匯,才能真正意義上揭示其語言表達背后人的'邏輯思維',也才能真正意義上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語言表述最終所要表達的'根本表意目的和實質'。就好比另一個熟悉的單詞'copyright'。如果單純背誦'中文解釋',我們都知道copyright是 '版權'的意思。可是,又有誰能夠確切的體會到copyright這個單詞究竟是在表述一個怎樣的'概念'嗎?(或者說,有誰能夠真正明白我們中文所謂的'版權'二字,其最終所指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也許我們會有很多方式來對copyright這個單詞進行注解和詮釋,但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分析和體會copyright這個單詞本身,就不難會有所感悟。所謂copy-right,不就是指能夠copy(復制)的right(權利)嗎?而有了對某本著作或作品的'copy(復制)的right(權利)',不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所謂對某本著作或作品有了'版權'了嗎?(其實,所謂'版權',也無非不是在說你對某個'版本'有著某種'權利'嗎?),
這就是所謂對語言表述背后人們內在的'思維'及其'邏輯'進行實質性分析的方法,其實有的時候詞匯本身的構成就已經顯示出其內在的這種'表意思維和邏輯'了,只是也許我們沒有所察覺,或者沒有將著眼點側重于其上而已。我們的學習或教學,也許只是貪圖一時最直接的'信息獲取方式 – 查字典-記解釋'而忽略了這一所謂'解釋'的真正來源 – 詞匯表意背后人的'思維和邏輯',而導致我們最終只能死記硬背,卻并未得其'表意實質'。試想,如果能夠認識到copyright這一單詞的'內在邏輯表意實質'其實只是指'copy(復制)的right(權利)',如果某人問你'Do you have copyright?'時我們能夠體悟到他的問題最終只是在問你'Do you have the right to copy?'時,我們還需要去記憶和背誦copyright的中文解釋是'版權'嗎?
進行如此分析后,不知道大家對copyright這個單詞的理解是否會有新的體會和感悟。也許其表意依然能被解釋為所謂'版權'(其實,所謂'版權',無非不是在說你對某個'版本'有著某種'權利'),但我們換了一個思考的角度,換了一種思維的方式,就會對這一單詞有某種新的感受和認識。
而且,由于每個詞匯的表意最終都是源于人的思維,所以其實無論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有著詞根詞綴的'合體字'或是'組合字',還是我們下面將要提到的所謂'獨體字',都無不能反映出其背后'人的思維邏輯',關鍵在于你能否發現其背后語言的這些'表意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