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銘等石刻文字的總稱,其中尤以北魏的書法水平為高,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習書法,如果跳過魏碑,可以說是不完美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魏碑之美。
1、整體氣勢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精神飛動。
2、筆法美:筆法跳躍、點畫峻厚、骨法洞達、血肉豐美。
3、結構美:意態奇逸、興趣酣足、結構天成。
一、《張猛龍清頌碑》
《張猛龍清頌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有額有陰,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功績,碑陰為題名,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虬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二、《始平公碑》
《始平公碑》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象記》。孟達文、朱義章書,北魏太和廿二年(四九八)九月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山。正書陽文十行,行二十字,有額六字。 《始平公》破隸體以成楷形,端莊嚴正,正而多變,外貌博大雄強,精神厚重圓渾。用筆運用棱角分明的方筆,露鋒出筆。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整體魄力雄強, 氣象渾穆。
三、《北魏鄭道昭論經書詩》
《北魏鄭道昭論經書詩》全稱《詩五言與道俗十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云鋒山論經書一首》,為鄭道昭自作詩。此碑依山勢而刻,字徑大者20厘米,小者12厘米左右,字形較扁,保留明顯的篆隸筆意。通篇寬宏博大,縱情揮灑,氣勢磅礴。現代人要想得北魏書法之勢,非看此刻莫數。
四、《中岳嵩高靈廟碑》
《中岳嵩高靈廟碑》此碑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書,碑陽23行,行50字,碑陰7列,上2列字較大,計22行,下5列16行,字較小,各列行數不等。此碑在魏碑書法中屬於風格雄強一類。其書雖云楷體,但結體、用筆仍處於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康有為評此碑書法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併稱碑陽書法“奇古”,碑陰書法“峻整”,給以極高的評價 。
五、《張玄墓志》
《魏故南陽張玄墓志銘》,俗稱《張黑女墓志》,晉泰元年(531年)十月刻,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間何紹基得剪裱舊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12頁,每頁4行,滿行8字。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館。用筆方圓兼備,橫畫或圓起方收,或方起圓收,長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隸遺意,不少用筆有行書意,結體含動勢。書法峻宕樸茂,結體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韻,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稱北魏之佼者。何紹基評之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
六、《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鄭文公碑的筆畫有方也有圓,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于一身,堪稱不朽。結體寬博,氣魄雄偉。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七、《李璧墓志》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520年)刻。青石質,高一百零四厘米,寬八十九厘米。系舊碑改作而成,碑陰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銘魏書,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題名一列。
八、《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此碑是南朝宋的著名碑刻。碑文書法字體介于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碑文古雅,結體茂密,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意態奇逸,結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
九、《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寧(今曲靖)出土,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后來被一鄉民用做壓豆腐的石板。成豐二年,曲靖知府鄧爾恒發現豆腐上有字跡,大為驚異,急忙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將碑石運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當時,正是碑學大興而帖學告退的時代。所以,它一經發現,其怪誕的用筆,隨意的結體所表現出的古樸味道,立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被視為書法作品中的奇珍異寶,阮元稱它為“滇中第一石”,康有為譽為“已冠古今”。
十、《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楷書,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六朝碑刻中書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蕭顯慶書,但書家情況不詳,當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經書手。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魏靈藏造像記》
《魏靈藏造像記》此碑應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結體或取橫勢,或取縱勢,皆極意顯示雄踞盤關之威儀,懷隱瑰玉之神采。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十二、《楊大眼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全稱《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簡稱《楊大眼》,刻于北魏時期,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中,是“龍門二十品”之一,并與《始平公》、《孫秋生》、《魏靈藏》三種造像記一起合稱為“龍門四品”,是龍門石窟2000余種北魏時期造像記中書法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之一。用筆方峻,提按頓挫明顯,筆勢雄奇,結體莊重穩健。
十三、《崔敬邕墓志》
《崔敬邕墓志》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大中大夫臨清男崔公之墓志銘》。此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河北安平出土。不久石佚,故流傳拓本甚少。此志書法與《鄭文公碑》大小雖殊而體式相近,結字十分嚴謹,用筆渾圓遲重,與唐碑區別甚大。顏,柳用筆兩頭頓挫,中間無變化,而此志筆劃中間遒勁多有變化,生古拙之氣。書家評此碑:“妙在張猛龍、賈使君之上”。“書法直接無常。”。
十四、《封龍山碑》
《封龍山碑》全稱《元氏封龍山之頌》。此碑原在元氏縣王村山下,不大為人所知,僅宋鄭樵《通志》提到過它。碑立于漢桓帝延熹七年(164)。無額無穿。連題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碑刻全部為隸書,石雖剝落,文多可讀,筆畫較細,遒勁豪放,類似《乙瑛碑》,堪稱漢碑之上品。楊守敬《評碑記》說:“漢隸氣魄之大,無逾于此”。 是研究漢代書法和歷史以及封龍山祀典的寶貴資料,也是學習隸書的極好范本。
十五、《石門銘》
《石門銘》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陜西褒城縣。此銘書法飛動疏宕,出自《石門頌》,《西狹頌》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共28行,每行22字,十分壯觀的嵌在崖上,現藏漢中市博物館。王遠,正史上沒有記載,康有為推之為南北朝碑十大書家,善用圓筆,所書此銘筆勢開張,意態奇逸;書風隨和自然;結體寬博。極受書家推祟,康有為以臨此銘而擅書名。他曾有“《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