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算不上典型的鐵道迷,但是也有較深的鐵路情懷。來昆明之前在網上找博物館類景點,云南鐵路博物館第一個列入我的目的地。博物館位于昆明火車北站,就在地鐵站邊上,交通相當便利。進到博物館交了10塊錢門票后,才發現連個存包的地方都沒有,安檢也相當于擺設。這讓我未免擔心該館對文物的保護程度,不過參觀結束之后感覺還可以。博物館從滇越鐵路開始講起,沿著歷史進程展示個碧石鐵路、滇緬鐵路,建國后的成昆、貴昆、南昆鐵路以及新時期的高鐵。
第一部分 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部分占用了博物館大部分區域,該館用大量的文物、展板、宣傳畫、設計圖稿、參考資料來展示滇越鐵路的建設與運營。
滇越鐵路是連接越南海防市-中國河口-昆明的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米軌"鐵路(窄軌鐵路)之一。
建設背景是中法戰爭之后,法國與清政府締結《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及在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筑鐵路權。1895年,法國借口在三國干涉還遼中有功,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筑權。1901年,動工興建;1909年全線通車。在鐵路修筑過程中,法國人對中國筑路工人進行了極其野蠻的奴役、壓迫。“僅在滇段修筑過程中,除役使云南各族人民外,還從河北、山東、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后7年間,總數不下二三十萬,而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萬人。”可以說,這條鐵路就是法國人利用中國人的血汗,來進一步壓榨中國利益的工具。所以清之后的北洋、國民政府,一直在談判爭取路權,直到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鐵路,才告慰犧牲工人的英靈。
筑路用的鋼軌來自世界各地,有法國產的也有國產的。
這座人字橋模型展示了一項艱巨的工程。人字橋橋身沒有一根支撐的骨架,全用鋼板、槽鋼、角鋼、鉚釘聯接而成。所用上百噸鋼制部件全在法國制成,運到中國后,由中國工人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因此也要求單件材料重量不能超過100公斤,長度不超過2.5米,大多為1.2米到1.5米,均為短而輕的鐵桿,可在施工現場組拼而成。但有兩根用來牽引架橋,長355米,總重5000余公斤的鐵鏈,就必須由200名勞工用肩扛,排成數百米長的隊列,如巨龍蜿蜒爬行在崎嶇的小路上緩緩前行,歷時3天才運到工地。可想而知,為建一座橋,有多少人犧牲在路上。
各種測量儀器、信號燈、打字機還有明信片
滇越鐵路上最大的一座橋,白寨大橋。抗日戰爭期間,第一代大橋被日軍炸毀。1957年鐵道兵修復碧河段鐵路時,才有第二代白寨大橋。這個模型是戰爭的傷痕、歷史的見證。
第二部分 一些模型
建國后,滇越鐵路、碧石鐵路等窄軌線還很繁忙,是滇南重要的客貨運通道
雖說是為窄軌而設計的車輛,但是外形上和準軌的差不多。
這些車輛大家都很熟悉了。25T型硬臥、軟臥車,N17型平板車,P70型柵車,GQ70罐車。
SS7原來在柳州鐵路局有很多,HXD3D少見一些。圖三是DWL-48連續式搗固穩定車。CRH1,開啟高鐵時代的先鋒,從我第一次坐高鐵算起,還真沒見過這個型號的機車。
CRH2、CRH3、CHR5、CRH6。(除6之外都坐過)是不是有點高鐵俠的感覺。
第三部分 機車陳列區
機車陳列廳分別布展寸軌、米軌、準軌、動車組系列的機車和車輛。這里不僅有準軌機車系列、米軌列車系列、“春城號”動車系列,還有寸軌列車系列、“米其林”動車等“鎮館之寶”。
米其林內燃動車是法國制造的載客膠輪內燃動車,于1914年在中國滇越鐵路上使用,1932年,該車換裝上橡膠輪子,成為開行在鐵路上的米其林“汽車”。該車軌距1米,車長19.7米、寬2.6米、自重8噸,以內燃發動機為動力,牽引功率117千瓦,車內配軟座19個、硬座24個,是當時滇越鐵路高端客車和高級公務車。這個造型在蒸汽機車當道的年代,非常高大上。據介紹這輛機車一直使用到1984年。在廢棄20多年后,昆明鐵路局組織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對其進行了外觀和內飾的修復,然后拉運到云南鐵路博物館陳列。
KD55型米軌蒸汽機車。日本川崎造船所1897年制造的KD55型蒸汽機車,車軸排列方式1-4-0,牽引力16370千克,構造速度50千米/小時,機車主車和煤水車整備質量98.24噸,儲煤6噸,儲水13噸,機車長16563毫米,寬2616毫米,高3813毫米。
SN型29號寸軌蒸汽機車。由美國鮑爾溫機車廠制造,車軸排列為0—5—0;車長8米、寬2.4米、高3.15米、自重24.19噸;附屬煤水車長7米、寬2.4米、高1.9米、自重6.6噸。館藏的寸軌SN型29號機車于1923年購進,一直運用到1990年12月31日停運。
米軌東方紅21型內燃機車,適用于軌距為1米的米軌鐵路,由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于1977年研制成功。
東風1型內燃機車,大連機車車輛工廠1964年開始成批生產的干線貨運機車。機車標稱功率是1500kW,最大速度100km/h,車長16685mm。我們熟知的綠涂裝、V字臉東風火車頭,就從這開始。
春城號動車組,為迎接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而開發制造,是中國大陸首列投入商業運行的電力動車組,采用交—直流電傳動,最高運行速度為120公里/小時。這個速度在今天看來就是普通快速列車的標準,但是在當時可不得了。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時,全國鐵路旅客列車平均旅行速度才55.2km/h,直通快速、特快客車平均時速才71.6km/h。可惜當時只作為昆明至石林的旅游列車,雖然之后改為擔當昆明至楚雄的普通旅客列車,但是由于廣大鐵路未電氣化,因此春城號列車在廣通至楚雄間由東風4B型內燃機車牽引運行。從春城號的遭遇可見,在電氣化鐵路普及之前,這種動車組的火熱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