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大家知道這首詞,大概都是通過那首歌《送別》,那么今天我們來品味一下這首詞作者的故事。
1、作者簡介
李叔同,清末民國初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良善富裕的家庭,父親當朝為官。
他自幼聰明,六歲那年,讀《昭明文選》就朗朗成誦。很快,他就被人們譽為神童!
直隸總督李鴻章見到他時,滿是驚喜,曾言道:“此子天賦極高,日后定是曠世奇才。”
2、別離愛人
1918年,杭州西子湖的白堤上兩艘木舟逐漸接近。
一位清瘦的僧人與一位穿和服的年輕女子四目相對,靜默不語。
年輕女子一臉愁容凝視著僧人,終于開口:“明天,我就要回國了。”
僧人說:“好。”
女子無語凝噎:“叔同……”
僧人回答:“請叫我弘一……”
女子淚流滿面:“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僧人回答:“愛,就是慈悲。 ”
3、憶往昔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他熟讀詩詞歌賦,精通書畫戲劇、金石篆刻,還結交名士,客串京劇。此時,情竇初開的他,認識了天仙園的名角楊翠喜,兩人你儂我儂。
可惜,好景不長,楊翠喜被袁世凱花10萬兩買下,送給了親王。
后來因參加改革而被牽連,被迫離開天津來到上海, 由于李家在上海有錢莊,他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盡情揮灑詩情,作詞作歌,其文筆豪情在圈內數次爭奪頭彩,是公認的才子。與好友結成“天涯五友”“金蘭之交”之名。
數月之后,李叔同加入了城南文社。
后來在蔡元培的指導下,李叔同在校期間先后翻譯并出版了《法學門徑書》和《國際私法》。
4、東京留學
為求救國救民之道,他和同時期的志士一樣,去日本求學。
1906年秋,李叔同考上了東京上野美術學校油畫科,跟著畫家黑田清輝學習油畫。
在求學期間,他遇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誠子。
作為李叔同的裸模模特,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墜入愛河,即使誠子知道他已有家室,但還是義無反顧。
5、畢業后回國
在杭州,李叔同結識了夏丐(mian)尊,他與夏丐尊后來成了莫逆之交。夏也是無意中指引李叔同遁入佛門。
1914年的冬,好友許幻園來找李叔同,說了句:“叔同,我家破產了,你保重。”然后匆匆離去。
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
看著好友遠去的背影,他感慨命運和世事的無常,回來后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后來配上美國人J.P.奧德威(Jone Pond Ordway)的原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便成為經典之曲。
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都出自李叔同門下。
6、出家為僧
1916年,李叔同利用假期去大慈山虎跑寺斷食二十一天,經驗了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斷食是無須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腦會變得極度清晰,若以適當方法引導這些能量,將可提升心智到最高意識境界。
1917年,李叔同再入定慧禪寺。這時候,他已了卻紅塵,一心想入佛。
佛教修行八萬四千門,弘一法師主動選擇了最難的律宗修行。
后來弘一法師到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弘揚佛法。性愿法師在泉州承大寺創辦“月臺佛學研究社”,弘一法師幫助整理寺內所藏的古版佛經。還為早晚禮佛的贊歌《三寶歌》譜曲。其貢獻頗多,在僧俗兩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佛界,人們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
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其法體在承天寺火化。
插圖截自電影《一輪明月》。
情節未說詳盡,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