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玉米機收難在何處——關于我省玉米機械化收獲的調查 |
核心提示
正值秋收季節,三晉大地盡是揮汗如雨的勞作場面。玉米是全省最大宗的秋季作物,截至10月中旬已經收獲近半,速度比去年快3天左右。收獲速度加快主要得益于玉米收獲機械的增加。據省農機局統計,今年我省新增玉米聯合收割機3000多臺,總保有量已逼近萬臺,這是今年玉米收獲提速的重要原因。預計今年玉米機械化收獲面積將突破850萬畝,機收率超過32%。如果與小麥的9成以上的機收水平相比,的確有很大差距;但與我省在4年前玉米機收率不及10%相比,這不能不說是歷史性的突破。
玉米機收的強勢推進,得益于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更得益于我省在這一領域的有益探索。累加補貼、作業補貼、南機北調……這幾年我省投入大量資金,創新推進措施,積累了不少可貴的經驗。不過,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玉米機械化收獲起步較晚,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農藝與農機的結合上還有待加強。
政策發力 玉米機收進入快車道
一臺玉米聯合收割機,貴的超過20萬元,普通的也在十二三萬元,對于人均純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的農民確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且新事物必然有風險,一旦經營不善,機器就會變成壓垮家庭的債務。農機購置補貼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難題。在國家補貼30%的基礎上,我省還對農民購買玉米收獲機累加5%-10%的補貼,一臺普通玉米收獲機農民用不到十萬元的價格就可以買到。
今年,在補貼資金較為緊張的情況下,我省首先保障對玉米收獲機的補貼資金,實施了凡農民申請購買玉米收獲機的,都予以審批的特別政策。今年我省新發展玉米收獲機任務為2800臺,目前新發展臺數已達3323臺,超過目標18.7%。
讓農民買得起,更要讓農民用得好。這實際上是一個如何讓政策效應化為農民自覺,讓政府引導變為市場推動的問題。為推動玉米機收大市場在全省的形成,省農機局去年組織南部30個縣和北部30個縣簽訂玉米跨區機收協議,由當地農機部門提供配套服務,鼓勵南部地區玉米收獲機到北部實施跨區作業。南部機器多面積小,北部機器少面積大,在這個“紅娘”的作用下,玉米機收跨區作業的格局很快形成。而在今年,這種機收市場發展不均衡的格局基本得到改善,目前很多運城、臨汾的農機手已經自覺由南向北推進作業。
培育市場重在培育市場主體。對于從事玉米機收的農機戶,我省去年開始進行作業補貼。2011年,農機部門在我省北部7市實施該政策一年,收獲機數量和機收面積快速增加,尤其是北部3市出現了成倍增加的局面。今年這項補貼實施面積將達到375萬畝,比去年增加175萬畝,實施范圍由去年的7個市擴大到了全省范圍。目前1.125億元補貼資金已下達,比去年增加5250萬元。
玉米機收率的提高也推動了我省農機制造和銷售業的發展。2011年山西信聯集團實業有限公司、山西飛象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經緯紡機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億多元聯合投資開發和引進三條玉米聯合收割機生產線,年生產能力上千臺。以山西省農機總公司為龍頭的全省農機銷售企業達到180余家,主動培育市場、引導市場,不斷加強售后服務,購銷兩旺,玉米收獲機年銷售總額達到5億多元。
標準化農藝 不得不補齊的短板
盡管縱向上的飛躍值得欣喜,但與先進省份相比,我省玉米機械化收獲仍有很大差距。比如山東,玉米機收率已經達到80%,東北地區機收率則更高。與這些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再上新臺階?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農藝與農機的結合。玉米機收與小麥不同,作物的行距、地塊大小等等有較高要求,這些直接影響到是否適合機收及損耗率的高低。在山東等地區,通過多年技術推廣,玉米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標準化農藝,即在品種、地塊規劃、行距等方面有了大致的統一模式。其中行距是對玉米機收影響最大的因素,山東地區玉米種植的行距都在60厘米左右。經過科學實驗,這個距離既能保障高產,又最適合機械化作業。而我省則是小則35厘米、大則70厘米,可謂章法全無。
農藝與農機結合,這是玉米機械化收獲推廣的最大癥結。省農機局已經連續4年進行了玉米標準化種植的實驗示范。實驗證明,采取玉米規范行距種植,可以使玉米增收提高30%以上,使玉米收獲過程中降低損失約20%以上。
可惜的是,這些還沒有在全省得到推廣。一則僅靠農機部門的力量顯然不夠,這是一個事關基層農技推廣的大課題,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二則我省還沒有針對這一問題的專項推廣政策,真正的引導力量還未形成。
還有就是由于土地流轉還不充分,東家三畝、西家兩畝,無形中影響了機收的效率。目前,我省一臺玉米聯合收割機一年的作業量只有1000畝左右,機收的價格則在每畝70元上下。年總收入7萬元,利潤只有3萬元左右,即便是一臺最便宜的機器也需要3年才能收回成本。讓農民舉全家之力甚至舉債購機,的確需要很大的膽識。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省玉米機收的推廣。
玉米機收從效益上要大大優于人工收獲。如果雇用人工的話,兩個人工一天可收獲一畝地,一個人工一天的費用是100元,與此對比,一臺玉米收獲機收獲一畝地僅僅需要十幾分鐘,費用大概是七八十塊元。而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會日益突出,農業生產用工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機械化作業提升農產品利潤空間勢在必行。
今年,我省玉米機收率有望超過32%,如果能在這一個新臺階上,繼續加大引導力度,對玉米標準化農藝進行專項扶持,相信玉米機收的步子會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