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因為今年二模語文相當數量的區縣難度較高,大有和一模并駕齊驅之勢,所以同學和家長們紛紛擔憂,這是否預示著今年的中考,語文的難度也會提升呢?
這種擔憂是沒有依據的。
近幾年中考試題的難度分布一直穩定在8:1:1,難度系數也穩定在0.85 ,具體數據參考上海教育考試院頒布的“關于做好本市初中畢業生綜合評價工作”的系列文件:
所以18年中考語文的難度完全可以參考前兩年的中考試卷,難度不會高,平均分也是要120以上了。
接下來我們以17年中考語文試卷為例,分析各板塊的考查特點。
這一板塊近五年以內的考試篇目一般不會重復考察(2013-2017年,只在2017年重復了2013年的一首《歸園田居》,考察詩句不重復)。通常是3-4首古詩詞曲,1-2篇古文。復習時除了不要錯字漏字,要格外留意通假字,最好有名家名篇易錯字整理,方便復習。
這一板塊近年的考察篇目都沒有重復過,所以大概率,中考已經考察過的篇目(17《四塊玉·別情》、16《賣炭翁》、15《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江城子·密州出獵》《望岳》、14《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13《飲湖上初晴后雨》《錢塘湖春行》),今年不會再考察。
不管是詞的理解還是內容情感的把握,都遵照老師上課分析或者點擊上的標準表述,不要使用自己零散、含糊的語言。
文言文第一篇:
近五年的考察篇目:17《登泰山記》、16《捕蛇者說》、15《核舟記》、14《為學》《論語》、13《口技》,大概率今年不會考重復篇目。除了識記詞句,也要能在把握文章思路結構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
文言文第二篇:
難點在文章中心概括上,除了常見的人物形象、道理啟示外,還有可能把記敘文中的一些考點安排進來,15年理解人物的“笑”(肖像描寫),13年本文寫作意圖(寫作意圖),注意靈活遷移。
現代文第一篇
關于現代文一,有一個大家不得不重視的趨勢,就是淡化知識概念的考察,17年的這篇說明文,唯一談得上知識概念的就是16題,考到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而常見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類知識概念并沒有涉及。當然,我們在備考時基礎的知識概念還是要了然于心,但是,不能止步于此,要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詞語、句子、段落的含義,整篇文章的內容主旨,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拓展想象。要注意結合好詞句段的本義、文中義和深層義這三個層面有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意圖,全面提取信息要點,并且在語言組織時,盡量尊重原文的語言系統,遣詞造句參考原文,不要一味自我發揮。
現代文第二篇:
至于記敘文閱讀,除了注重內容,這主要體現在對于情節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把握、情感和主題的感受理解上,還特別注重同學們對語言形式本身的敏感度,特定寫作手法的發掘(鋪墊、渲染烘托、重復)、動作細節的表現力,這些當然離不開對于寫作手法、煉字等相關文體知識的熟練掌握,但是不能停留在機械的識記和練題中,要能切實建立起從語言形式到內容的連接感,增強語感。另外,段落間、整篇文章的結構形式也是需要注意的,文章的起承轉合,段落的銜接照應也都是考察重點。最后階段,建議大家回顧課本上老師重點分析的記敘文篇目,溫故知新,提升對內容主旨、語言形式和結構形式的感受和理解。
綜合運用這類題型非常靈活,最重要的是把握兩點,一個是生活情境,一個是題目要求。你類似的活動經驗有哪些、你了解到的傳統文化和城市文化有哪些、你有沒有面對類似的問題情境;題干的關鍵詞要注意審讀,概括材料內容不等于評價材料現象,寫倡議就要有明確的態度和行動的方向。
在今年的二模考試中,部分區縣的作文題偏文藝,比如楊浦《致春天》、長寧《往事并不如煙》,有同學和家長擔心,會不會中考作文題也開始走文藝風?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近幾年的中考作文題一直保持著平穩、開放的風格,不會在審題上給大家設置太多障礙,更不會偏向某種特定的文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14年《這里也有樂趣》,還是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抑或是16年《沒想到,真沒想到》,還是17年的這道作文題,都包含較強的限制性,需要同學們在作文中呈現出“比較”、“次數”、“程度”、“方式”等內容,事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曲折起伏、富有波瀾。所以在最后階段的作文訓練中,同學們不能一味地積累好詞好句好素材,還必須完善“過程思維”,讓自己的文章表達“具體而富有變化”。
(本文為家輝培優胡老師原創,請勿私自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