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一天,臺灣早期收藏大家李成發拜訪了時任中華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身)副館長的莊嚴。從錦盒里,他小心翼翼取出兩只蛋殼杯,這是國民黨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贈送的。莊嚴拿著放大鏡認真地研究,一邊看一邊贊嘆道,這是天字款啊!“古陶瓷鑒定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在看了這兩只白釉龍紋天字杯瓷釉瓷胎和紋飾后,予以了肯定。
圖1 明“永樂年制”篆書刻款 引自《中國古陶瓷款識》
御用瓷以“天”字為款識,前無古人后不見來者。那么,成化為何要以“天”字為瓷器款識?通過這個“天”字,皇帝想暗示和傳達什么?
成化時期出現“天”字款,其實是有其深刻歷史原因的。臺灣學者莊靈(莊嚴之子)和蔣建新認為,當與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關,年輕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時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賜給臣下,以此提醒大臣們,皇權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 追本溯源,可以發現,臺灣學者的見解,符合歷史客觀。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出現“天”字款,還當同他父親的年號“天順”有關。
圖2 明永樂 青花壓手杯
天順,為中國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經奪門之變后二次登基后的年號。在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的做法始自永樂。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個別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號。而且,永樂號年款,包括錐刻款和模印款,均采用了既深奧又不易看懂的篆書(圖1)。雖然“永樂官窯青花瓷器為數不少,但青花款僅見于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上”,其細若米粒的四字篆書款,皆寫于杯內心(圖2)。“永樂官窯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側視或透視方能看清。”
成化皇帝18歲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窯器在款識上不但創立了六字款外加雙方框的一種新體式,還開創了于高足杯的足內沿書寫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屬獨創。
圖3 “天”字款青釉杯
兩年前,筆者見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徑5、足徑1.9厘米。通體施青釉,釉汁瑩潤肥腴,色澤青中閃綠。口端下方約0.4厘米處,有一頗似文字的暗刻紋。從杯的邊口以及器身上所隱含的自然、流暢、極具層次感的使用留痕來看(圖3),器物當為傳世品。
去年,筆者對小杯再次作了仔細觀察。此后一段時日,邊研究邊查找資料。在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同明憲宗的身世掛鉤,才逐漸意識到:該青釉杯不排除為成化“飲酒品茗之風盛行”時的御窯飲酒器。
圖4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首先,邊口處暗刻紋(圖4),經筆者求證,當系金文之“天”字(圖5),亦即大篆“天”字。
圖5 金文“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圖6),既不屬平切、也不是內外墻坡式,而是足端滾圓。此足式,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圖6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成化杯的樣式有許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雞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鐘式、墩式、馬蹄杯等,均為滾圓圈足”。湊巧,“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成化瓷器對比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宮呈展,數件典型器的圈足(圖7),為這件小杯作了權威性的詮釋。
圖7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現象,明清瓷器足內,積釉處也有粘砂,而仿品卻很少有粘沙”。出現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難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會出現粘沙。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窯,喜以永宣之物為藍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紋飾與署款;一是慕仿顏色釉瓷中的單色釉。這件小杯,造型不僅與明永樂壓手杯相近,署款亦與壓手杯有同工異曲之妙。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為成化瓷的確認,提供了理論依據。
再則,天字杯雖屬罕見,臺灣于1973年發現了兩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現,就成化皇帝個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從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來看,筆者認為,應該先有杯,后有罐;應該先有暗刻篆書“天”字款,后有青花楷書“天”字款。顯而易見,成化的“天”字款,有別于通常概念之官款。由于明憲宗朱見深的獨特身世,造就了天字款。也因此,成化“天”字款,在中國陶瓷史上留有著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