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字季凌,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其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詩多被引為歌詞廣泛歌唱。王之渙的詩,主要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意境開闊,韻調優美。現存僅有六首絕句,《登鸛雀樓》、《涼州詞》是其中經典之作。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僅僅七個字,便將祖國山河的壯麗躍然紙上,驚艷了千年!
《涼州詞》是王之渙的組詩作品,共計兩首,均為七言絕句。我們一般說王之渙的《涼州詞》,主要說的便是其中第一首。《涼州詞二首·其一》主要是王之渙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并借助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抒寫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
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的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便以特殊的遠眺視角,描繪出了一幅動人的畫面:只見遼闊的高原上,洶涌澎湃的黃河奔騰而去,遠遠望去,就好像流入了白云中一般。這句詩構思巧妙,意境開闊,它的觀察角度與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正好相反。一是自下而上的遠眺,一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描寫的則是在這西北邊地,在這高山大河的環抱下,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孤城。結合上一句來看,可見這座塞上孤城地理位置的險要,突出了這里作為國防重鎮的重要性,以及戍守在這里的士兵的荒涼境遇。同時,也為后面抒寫戍守士兵們的心理活動做了鋪墊。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則是對戍守士兵們的心理描寫。本身的環境就已經夠荒涼,偏偏在這座環境中還忽然聽到了吹著《折楊柳》的羌笛聲,怎能不叫人產生離愁懷鄉之情。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因此,當戍守的士兵聽到《折楊柳》這首曲調時,便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
于是,王之渙便在詩的最后一句,以一種豁達的語調排解道:“春風不度玉門關。”結合前面一句,意思便是:何必要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還便便在這邊地埋怨春光遲遲不來,要知道這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因為春風不來,便也沒有楊柳可折,所以何必去怨呢?但詩人“何須怨”三字,卻說的是怨也沒用,這就更加具有深意了。
明代楊慎認為王之渙這首詩的后兩句,實則是諷刺那些居于繁華帝都的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但不管怎樣,王之渙的這首詩,即使是寫悲切的怨情,但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