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
【大意】
孩子出生,母親面臨危險,積累財富卻引來盜賊的窺視,哪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不伴又憂愁呢?貧困的生活可以養成節儉的習慣,戰爭年代生病卻可以令你保全性命,哪一件憂愁的事情不伴隨欣喜呢?所以曠達的人對待順逆境一視同仁,忘記所有的悲戚歡喜。
【典故】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
【譯文】
從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受到困厄,就寫作《春秋》;屈原被懷王放逐,就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這才有了《國語》;孫臏遭受臏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呂不韋謫遷蜀地,后世卻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說難》、《孤憤》才產生;《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而創作的。
【解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道家對待的得失的淡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儒家對待得失的豁達;
“四大皆空”是佛家對待得失的釋然。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闡釋了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身處逆境,任誰都不愿意接受,任誰心情都不會愉悅,但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暫時所處的逆境或遭遇的挫折定會使我們的身心遭到磨礪,這樣我們就會重新去審視自己,鍛煉自己,塑造自己,從而使自我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就為以后的成功積累了財富。
“自古磨難出英雄,從來紈绔少偉男”很好地說明了逆境對自我的塑造。身處逆境,一味的抱怨、一味的垂頭喪氣、一味的退縮只會讓你更加頹廢、失意,始終徘徊在逆境的深淵,難以自拔。我們不妨以微笑面對,積極應對困難與挫折,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接受現實,然后盡其所能去改變,不要錯過重新所造自我的機會,等到積聚充沛的能量,奮然一躍,走出逆境。
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全面地去看待,冷靜客觀的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應處在順境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因處在逆境而自甘墮落,自我沉淪。
記住老子的警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豁達淡然的看待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得失,超然物外,則否極泰來。牢記居安思危、苦盡甘來,用豁達的心去面對一切。
【洪應明】
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約明神宗萬歷中前后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譚》外,還編著《仙佛奇蹤》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