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蘇州在明代有四大才子,他們就是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四才子中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三人書畫冠絕,多才多藝,唯有徐禎卿以詩歌聞名。從詩書畫上看,唐伯虎應(yīng)該領(lǐng)銜,有“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之美稱。文徵明、祝允明這二“明”也不差。二“明”在書法上,誰更卓著呢?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號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稱“祝京兆”。他年長文徵明10歲,為兄。他長得奇怪,自嘲自己很丑,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很多人習(xí)慣叫他祝枝山。他和文徵明、唐伯虎是常往來的好友,在仕途上,命運和二人也相近,多坎坷不平。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xiāng)試,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后七次參加會試不第。他兒子都比他早中進士,故絕了科舉的念頭,以舉人選官,到廣東興寧縣當(dāng)了九品芝麻官。62歲了才轉(zhuǎn)任應(yīng)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xiāng)。幾年后去世,享年67歲。
晚年的祝允明喜獨居作詩文,崇尚魏晉風(fēng)流和禪宗,生活更加放浪形骸而不樂拘檢,甚至玩世不恭,在吳門派中,他算最具有文人特質(zhì)的一位。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他草書自成一格,名動海內(nèi)。《名山藏》說:“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今天我們欣賞他的古人啟蒙三文之草書《千字文》。
▲祝允明《草書千字文》 部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來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齋名停云館。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文征明仕途和祝允明一樣不太順利,從秀才開始科考,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53歲 ,頭發(fā)白了也未考中。54歲時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jīng)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故稱“文待詔”。沒干兩年官,就受排擠,于是辭官回家詩文書畫。文徵明享年90歲,年高望重,門生很多,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
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他書法各體無一不精,尤其以行書、楷書為人所稱道,在當(dāng)時名重海內(nèi)外。 今日我們一賞他擅長的行書《千字文》。
二位大才子的《千字文》寫的如何?你更喜歡誰呢?我看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