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前兩天,浙江省杭州市長江實驗小學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這個寒假,同學們沒有寒假作業!使得不少網友表示:羨慕嫉妒恨啊!
寒假,無疑是孩子們放松休息的時間。然而不少家長卻把這段時間當做趕超成績的“好時機”,給孩子報了好幾種補習班,再加上學校作業簡直壓得喘不過氣。
那么,“寒假減負”到底怎么減?如何讓孩子過一個有質量的寒假?
沒了寒假作業,就能真正減負嗎?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不布置寒假作業,讓孩子睡到自然醒,這所學校的做法,贏得了廣大家長的贊同。
校長丁杭纓解釋了沒有寒假作業的原因:寒假時間短,中間還有春節,大家都要走親訪友。另外,平時同學們學習比較緊張,寒假還是給大家放松一點,睡到自然醒,過一個快樂的假期。
在一項針對此事的網絡調查中,數千名家長中超過80%選擇了“舉雙手贊成”。孩子平時的學習生活已經相當緊張,到了假期,就應該讓他們能夠適當放松。
而該校不布置寒假作業,也并非讓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學校發出倡議,希望學生們利用寒假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給學校準備一份生日禮物,因為2019年正是該校建校20周年。
但是,寒假減負除了學校規定的寒假作業外,恐怕有些焦慮的家長仍然私下把孩子送到校外輔導班,逼迫孩子去做另一種“寒假作業”。這樣的話,不給學生布置寒假作業也就失去了意義。
最近召開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中國中小學生減負報告》,報告顯示近30%學生睡眠不足8小時,超過60%小學生均報名參加各類輔導班,年均費用12000元,最高達30萬元;部分地區小學四年級孩子,作業竟然達到3個小時以上。
喊了這么久,為何始終減不下來?
減負減了這么多年,孩子和家長的負擔反倒越來越重了,為什么?
據《經濟日報》報道,許多人都把矛頭指向了校外培訓機構。不過,調查卻給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55.34%的家長認為,孩子負擔重的原因是升學壓力大,32.58%的家長認為是學校教學效率不高,23.21%的家長認為是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21.82%的家長認為是培訓機構推波助瀾,還有12.7%的家長認為是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10.18%的家長認為是在線教育產品選擇不合理、沒有很好地助力減負。
可以看出,除了升學壓力這一根本原因,學校帶給學生的課業負擔遠遠超過校外培訓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說:
一方面學生普遍比較累,另一方面學習內容和質量有待提高,這就需要認真研究了,到底減什么樣的負?其實,真正創造性的學習不是負擔,而是興趣盎然。只有重復的、機械化的知識灌輸才是負擔。
一個人將來要能擔當大任,必須要有能力,必須要勤奮努力。我們要加大應該學的內容,比如創新課程,下決心減掉不應該的負擔。這樣才能既減負,又使學生學到有用的本領,成為創新人才。
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介紹,他參與過的一個調研發現,98%的民辦培訓機構都涉及到文化課的培訓,使用的方法仍然是學校的方法,也就是在重復訓練。
馬景林認為,減負一定要科學定位公立學校,
表面來看,在學校減負最有效果,比如控制難度、控制時間、控制量等等。但這樣的減負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
學校減負之后,考試和學生知識水平之間的落差誰來解決?學校減負之后,擠出來的時間如果被其他培訓機構擠占,減負何從談起?
如果我們的減負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這樣的減負是不值得的。
▼
2018年12月末,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被業內稱為“減負三十條”,指出要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通知》明確規定了幾個主要方面:
1.義務教育階段嚴禁以任何名義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實驗班,規范實施學生隨機均衡編班,合理均衡配備師資;
2.不得隨意提高教育難度、加快教學進度,杜絕“非零起點”教學;
3.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掛鉤的統一考試,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
4.小學1-2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3-6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5.嚴禁校外培訓機構將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嚴禁作出與升學、考試相關的保證性承諾,嚴禁組織舉辦中小學生學科類等級考試、競賽及排名;
6.家長要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避免盲目攀比、跟風報班等現象。
因此,要想做到真正讓孩子“減負”,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需要明確政府、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等各方責任,綜合施策,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和人才培養觀。
寒假來臨,該怎么讓孩子“減負”?
(配圖:1999年的時代周刊封面上寫道:“過多的作業正在傷害著我們的孩子,父母對此應該怎么做呢?”)
1. 用閱讀代替作業
| 親子閱讀可以提高孩子的溝通技巧,并建立起更親密的親子關系。
這里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馬里恩縣,當地小學的校長——Heidi Maier決定:不讓孩子帶作業回家——每晚原來的作業時間,改為20分鐘閱讀,用閱讀代替作業。
他們把這個政策貼上了學校的官網:“每晚閱讀好書,記得讓你的爸媽和你一起閱讀。”獲得了絕大多數家長的支持。
結果顯示,半年后,學生們的成績保持穩定,家長們也好評如潮,因為“孩子現在有時間去追求作業之外的其他東西,在家里的參與感也更強了。”
|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數學成績
越來越多研究證明,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相比常規的家庭作業,閱讀更能促進學業成績。特別是對孩子的數學成績影響深遠。
有著20年補習行業經驗的尚明老師就曾提出,“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是課外書讀的太少。”尚老師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不太好,低年級時,數學題以運算為主,自然問題不大,但到高年級,數學題開始變得復雜,如果不能判斷題目到底在問什么,語義間存在的一些陷阱,就很容易出錯。
因此,他建議,讓孩子多讀課外書,且以文字書為主,無論是武俠小說、哈利波特、散文、童話故事、歷史書、科學讀物等等都很可以。圖畫書當然也可以有,但要控制比例。
如此一來,孩子不僅語義理解能力更好,表達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遇到困難時也知道如何去向老師請教。
2. 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
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教育部門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目前,已經有多個社區開始了社會實踐活動征集,征集到的活動豐富多樣,如“好家風好家訓大家談”、“小小食品安全體驗員”、文明勸導、書寫春聯、學習應急自救等活動。
某社區計劃組織孩子們參加“變廢為寶”手工制作、剪窗花、義務勞動、專題講座、古詩詞閱讀等系列活動。
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可以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與鍛煉,不僅提高了學習成績,還提高了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
所以,寒假給孩子減負,讓孩子能夠過一個快樂而充實的春節,需要學校與家長的“合力”。
一方面需要學校完全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更多重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更需要家長能夠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尊重教育規律,讓孩子能夠順乎天性地成長。
應該多讓孩子補一些書本之外的“知識”,比如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讓孩子懂得待人接物的禮儀,還要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體育活動,要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了解世情民俗,多讀讀社會這本豐富的“無字之書”。
這樣豐富多彩的假期,對孩子們來說,才更快樂,也更有意義,從而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實習編輯 | 韓兆宇
責任編輯 | 吳雨航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綜編稿件。綜編自經濟日報,浙江工人日報,少年商學院,瀏陽日報,桃李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