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今天是大年初六,估計不少朋友都在風雪歸途的路上了。初六,也是商賈店鋪開門的日子,奉上一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宣德年制的寶石紅十楞洗供大家欣賞研究,祝各位開門大吉,日子紅紅火火。
宣德年間瓷器以青花著稱,但這種紅釉瓷比青花瓷更珍貴和稀罕。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宣德寶石紅瓷器,又稱寶燒紅,在明初永宣時期就已經極為寶貴了。當時文獻說,內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蘇麻離青為飾,鮮紅為寶。這句話也可以作為今天收藏家收藏的標準。也就是說,永宣時期的瓷器有橘皮棕眼的非常常見,甜白瓷屬于最常見的品種。青花瓷是于蘇麻離青彩繪的。而鮮紅釉瓷器當時就是寶貝,遑論今日了。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鮮紅這種釉,在古代一直是既名貴又難燒的。紅色為貴色,古代的大紅袍一般只有官居極品的貴人才能服用。一方面是自古以來的太陽崇拜,再者,紅色在自然界非常少見,古代繪畫染色所需的染料,一般多為朱砂這種名貴礦物。朱砂自身就屬于寶石類,大塊的朱砂非常罕見,用來畫畫,染色或油漆,則有朱門酒肉臭一說。古代的大紅朱漆成本比普通大漆高得多,一般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享用的。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古代的紅瓷文物,分為高溫釉銅紅和低溫釉鐵紅兩大類。高溫銅紅難燒,氧化銅的含量必須控制好比例,必須研磨得極細。燒成的溫度很高,不比青花瓷器的有個比較寬的溫度范圍都可以燒成,紅釉的溫度范圍在1300度正負20度之間,古代極難把握和控制。溫度稍微高一點,紅色就燒飛了。溫度低了,紅色就燒不出來,還有燒窯的氣氛必須控制好,否則就發綠。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在古代沒有精密儀器和高科技手段成分分析的時候,這些苛刻的條件極難于同時滿足,所以自古就有千窯一寶紅釉瓷的說法。清代發明了郎窯紅瓷之后,景德鎮又有,“想要窮燒郎紅”的說法。在上世紀90年代景德鎮引進煤氣窯之前使用傳統的鎮窯燒紅釉瓷,還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任務。所謂九秋風露越窯開,七死八活九翻身,對于紅釉這種瓷來說是非常適合的。也就是說九月天高氣爽,空氣濕度和壓力頗為舒適的時候這種紅釉瓷才更容易燒成。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永樂宣德時代的紅釉瓷文物,更是寶中之寶。史料記載皇帝賞賜給重臣的瓷器,多為白瓷。賞賜給外國的瓷器也是白瓷為主,青花瓷只有十分之一到幾十分之一,從無賞賜紅瓷的記載。當時,使用的是一種進口的鮮紅土,天然配方剛好符合銅紅釉燒成比例的天然礦物,用來燒制紅釉瓷。也有一種說法,是以西紅寶石為末做釉制成的。所以極其名貴。以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使用類似于石榴石一類的紅色中低檔寶石為釉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瓷器鑒定文物真知堂:
最后上一件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永樂紅釉碗文物,相比故宮收藏的這件宣德紅釉十楞洗,你可以看到明顯的差距。宣德紅釉典型的燈草口和橘皮紋,是鑒別真贗的最關鍵特點。后仿器極難復制還原出永宣紅釉那種色如凝血的深厚堆垛的效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