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高考轉眼就要進入到倒計時,考生將全部進入備考時期,無論普通全日制考生還是藝術類考生,下學期都是考生至關重要的黃金時期。那么,如何利用最后的100多天,彎道超車呢?
從2018年的全國高考試卷和山西省中考試卷來看,在中高考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中高考將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即記憶、分析、判斷、解讀、破題、空間想象、學科綜合、知識衍生等能力。考改地區的題型將會持續靈活多變,學生的思路要進一步的拓寬。
一、學習課本的能力:會讀書,將分散的知識點形成知識模塊體系;會學習,將紛繁復雜的知識可以簡化消化到自己理解為止;會思考,可以透過現象抓本質,透過知識點對應考點。
二、題目的分析和應對能力:會讀題,可以利用題目所給信息做題;會思維,可以利用必要性客觀思維邏輯推理;會破題,根據題目信息和邏輯,找到解題點;會考試,了解標準化考試的命題原則。
在進入總復習之前,讓自己具備知識體系,擁有考試技術,才能科學迎戰中高考。用心準備、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做好這最后半年的學習工作。就好像我一直以來跟學生說的一句話,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需要你做到帶著答案進考場。
即將到來的寒假乃至下半學期,則就是學生們“彎道技術”的黃金時間。
習練“彎道技術”要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補狀態。學生如果不在學習狀態,費再多的時間、精力都是徒勞。學生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沖刺高考的學習狀態,是否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并且持之以恒。另外,好的學習狀態表現為專注程度。學生投入學習的絕對時間很重要,所謂絕對時間,是專注于學習的時間,而不是按照時間表上面寫的:8點到9點背單詞,而實際上你發呆了40分鐘,那么你真正投入到學習的絕對時間只有20分鐘,所以,我們要做任務規劃,而非時間規劃,不要用滿滿的時間表來麻痹自己,真正投入給學習多少時間,只有自己清楚。
第二,補知識。考生要利用即將到來的假期好好整理以往學過的知識,分析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體系是否完備,知識的條理性、系統性、完整性是否足夠。知識分為鏈條式和塔基式兩種,鏈條式知識(模塊分類相對獨立,關聯性較低)如果缺少一環,相對好辦,針對性的重點抓一模塊就可以;而塔基式知識(外語、數學、理化等邏輯性關聯性較高的)如缺少一部分,學生的知識體系就會處于“漂浮”狀態。
第三,補能力。中高考不僅考知識,更重要的是考察學生的能力。學生要在思考自己的寫作技能、運算技能、實驗技能,特別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加強哪方面的專項訓練等。
第四,補方法。當狀態和決心都具備了,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時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理科學習和文科學習的方法大不相同,而考生正常上課的方法與總復習階段的方法也大相徑庭。學生要利用即將到來的假期反思和整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那么,下班學期,考生級賽道的“超車技術”重心在哪里?
第一,診斷。也是重中之重,學生要把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重要試卷進行匯總、分析自己的長處,找出欠缺,這樣,實施下一步學習計劃才會“有的放矢”,利用暑假集訓補缺、補漏。在復習過程中,要將學科知識“類化、細化、系統化”,將各科知識點進行梳理,學習才會有章法,解題思路才會更為清晰。
第二,規劃。也許不必給自己定制一個細致周全的考前規劃,但卻需要一個大體的、整體行進的方向,有整體的戰略部署,保二爭一。“保二”,配合學校進行的三輪復習方案,保證強勢科目或強勢知識模塊的完整性,準確度和深度;“爭一”,利用好時間,著重弱勢區域,彎道超車,提升短板,強化核心競爭力。
此外,很多學生,尤其成績中等的學生,認為高三整整一年最后半年的時間,“拼了”就能提高,實則不然,歷年來,只有少數學生找到方法后,才有質的飛躍,而絕大多數學生卻進展緩慢。建議考生首先改變觀念,學習和考試分開,學習講究方法,考試講究技巧;學和習分開,學得知識,習得技巧。
中高考無論如何改革,其中80%的分數還是來自基礎部分(就好像你語文能不能突破120分,取決于你的客觀題的準確率)這點是無論如何不會改變的。在中國,出題的和寫考綱的從來都不是一撥人,因此不要因為考改自亂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