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珍寶,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內掌管營造的機構——造辦處奉旨制作的,還有一些則是逢年節慶典時地方官吏的朝貢品。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并征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制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在應用上,廣泛涉及宮廷典章禮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閑玩賞等各領域的活動,處處顯示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尊嚴,皇家的雍容華貴與典雅,具體細微地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清代宮廷珍寶在今天所承載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材質與工藝的價值,它們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是那段歷史的傳神寫照,是民族精神凝結而成的璀璨瑰寶。
衣冠服飾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差別的重要標識。清代以滿族服飾為基礎,同時借鑒漢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著朝服時所戴冬朝冠以薰貂制成,上綴珠緯,貫冬珠,有金鳳、金翟、貓睛石、青金石、珊瑚等為飾。而那些鈿子、扁方、簪釵、手鐲、戒指、牌子,多以金銀、玉翠、珍珠、珊瑚、琥珀、蜜蠟、象牙制成,精工巧致,處處透露出宮廷女性的細膩與燕婉。
金鏤空嵌珠石扁方,長34.7cm,寬4.7cm。
【金鏤空嵌珠石扁方】扁方飾鏤空花葉紋,兩端在鏤空處分別用翠、碧璽和珍珠填嵌枝葉、花瓣及花蕊,周邊嵌以珍珠,全器共鑲嵌珍珠100粒,斷接處包以銀箍。扁方背面有“寶華13”、“華13”兩方戳記。
此扁方形體輕盈剔透,顏色搭配和諧,表現了清代宮廷流行的審美情趣。
金鑲珠寶松鼠簪,長13.5cm,寬2cm。
【金鑲珠寶松鼠簪】簪金質,兩端各嵌飾紅寶石1粒,較粗的一端鏨雕出松鼠和樹枝的形狀,并嵌碧璽1粒、珍珠2粒。
此金簪造型簡潔,構思巧妙,在清宮金鑲寶石簪中屬于較為簡潔的一種。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徑23cm。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只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只,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后部飾金翟一只,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制成的墜角。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裝飾所用的珠寶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裝飾與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絲鳳變成金鑲樺皮鳳。
點翠嵌珠寶五鳳鈿,清,高14cm,寬30cm,重671g。
【點翠嵌珠寶五鳳鈿】鈿以鐵絲、紙板為架,其外纏繞以黑絲線編織成的網狀紋飾,表層全部點翠。前部綴5只金累絲鳳,上嵌珍珠、寶石,口銜珍珠、寶石流蘇。金鳳下排綴9只金翟,為銀鍍金質,口銜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紅藍寶石等貫串的流蘇。鈿后部亦有幾串流蘇垂飾。
鈿又稱鈿子,是皇后、妃、嬪們平時戴的便帽。這種帽子一般用藤絲編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細鐵絲上纏繞黑色絲線為胎并編成方格紋、錢紋、盤腸等形式,再用各種寶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組成各種吉祥圖案。此鈿子用大珍珠50顆,二、三等珍珠幾百顆,寶石二百余塊,珠光寶氣,珍貴豪華,主要是在吉慶場合和傳統節日時戴用的。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清,長31.5cm,寬3.1cm。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扁方白玉質,長方片狀。器表中部光素,兩端鑲嵌對稱的蓮荷紋。圖案由各色寶石組成,以碧綠色翠制作枝干、蓮蓬、荷葉,粉紅色碧璽制作盛開的荷花以及荷葉上的青蛙,紅藍寶石制作小花蕾。柄端兩側鑲嵌淺粉紅色碧璽花,花芯嵌珍珠各一。
此扁方玉質潔白,嵌石艷麗,為清代婦女所喜愛的頭飾。
金鑲寶石蜻蜓簪,清,長14.8cm,寬5.4cm,重15g。
【金鑲寶石蜻蜓簪】簪為銀質。簪柄以金累絲制成蜻蜓形。蜻蜓須端嵌珍珠,腹部、翅膀鑲嵌紅寶石共5粒,尾部及裝飾飄帶等處點翠。
此簪累絲工藝細膩精工。裝飾題材蜻蜓取其諧音寓意“大清安定”。
金鑲珠翠耳墜,清,一對,長8.5cm。
【金鑲珠翠耳墜】耳墜為流蘇式,金托各嵌翡翠蝴蝶,背面有金針,用于穿耳。下墜珍珠一串,最上一顆為三等珍珠,下有金托,刻“寶源九金”戳記。珍珠串下為茄形翡翠墜角,以荷花紋粉碧璽為托,兩側嵌珍珠。
從戳記可知此耳墜為清代民間珠寶店所制。
孝端皇后鳳冠,明萬歷,高35.5cm,徑20cm,重2.95kg。
【孝端皇后鳳冠】 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定陵出土。 鳳冠的主人是明神宗孝端顯皇后。孝端皇后是萬歷皇帝的元配,生前當了42年皇后。
鳳冠是皇后的禮帽,是皇后在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時所佩戴的。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當時規定皇后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框,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珠,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
此鳳冠以髹漆細竹絲編制,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繞其間。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制的金龍3條,其中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冠后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制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冠口沿鑲嵌紅寶石組成的花朵一周。
金鑲寶石桃蝠簪,清,長17.5cm,最寬2cm。
【金鑲寶石桃蝠簪】 金簪一端呈長針狀,另一端以各色寶石等為飾,計有藍寶石、紅寶石、翠、珍珠以及碧璽。其中碧璽分別做成蝙蝠和桃實,另有一只翠蝙蝠。
簪子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品。清代婦女尤其喜用發簪、大頭簪、耳挖簪等,種類繁多,做工精致。
金累絲九鳳鈿口,清,長14.5cm,重47.5g。
【金累絲九鳳鈿口】鈿口長形,稍有彎弧度。金累絲九鳳,鳳頭頂大珍珠各一,口銜流蘇,流蘇的構成有7顆珍珠,中間綴有碧璽、珊瑚、青金石等各色料石及墜角。
鈿口是清代后妃戴用的冠帽——鈿子口沿上的裝飾物,其紋飾多樣。后妃多用鳳紋鈿口,有九鳳、七鳳、五鳳等。九鳳鈿口為皇太后、皇后所戴用。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清,長18cm,最寬4.5cm。
【銀鍍金嵌珠寶蝴蝶簪】簪銀質鍍金,單針。簪柄飾蝴蝶。蝴蝶的身體以銀鍍金累絲為托,頭部嵌紅寶石一枚,蝶翅為金托點翠 ,上嵌紅寶石及淡粉色碧璽各兩塊。蝶須嵌珍珠各一顆。
這支簪造型生動,工藝細膩,彩蝶似翩翩起舞,且“蝶”與“耋”同音,是延年益壽的象征。
金嵌珠寶圓花,清,直徑7cm。
【金嵌珠寶圓花】此花為圓形,金質底托上鑲嵌珠寶。中心為一顆大塊的祖母綠寶石,外圍嵌兩圈小顆的祖母綠與紅寶石,每圈各15粒,寶石皆隨形。最外嵌一圈珍珠,共16粒,且外圍皆有可系綴的套環。
圓花中心及外圈寶石中所選用的祖母綠寶石號稱“綠寶石之王”,它晶瑩通透,碧如新柳,肉眼可見祖母綠寶石內部天然生成的包裹體,這些俗稱“蟬翼”的綿綹紋等天然雜質是其他寶石所少有的,更是人工制品所不能的,絲毫不影響其本身的價值,也為鑒別其真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此種圓花為古代婦女頭上的飾品。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清,長19.5cm,寬5.5cm,重69g。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鈿口長條形,稍有弧度。主體為金累絲二龍并嵌東珠4顆,二龍中間飾以紅寶石為火珠。二龍以點翠朵云鑲邊。鈿口下為11串珍珠,每掛分別為7顆,以紅藍寶石作墜角。
鈿口是裝飾在冠帽鈿子上的飾物,鈿子上除了鈿口還有鈿花、鈿尾等裝飾物。
這種二龍戲珠紋飾的鈿口為清代皇后所使用。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清,一對,長2.7cm,寬0.6cm。
【翠嵌珠寶蜂紋耳環】耳環翠玉質地,半圓形,一半為綠色,一半為白色,綠白分明。綠色一端部有銅鍍金質蜜蜂及長彎針,蜜蜂腹嵌粉紅色碧璽,翅膀由兩組米珠組成,余皆點翠,兩根長須之須端各有珍珠一粒。
耳環是清代宮廷中皇后、妃嬪們耳部的裝飾品。此對耳環設計精巧,配色講究,采用蜜蜂造型尤顯活潑。
碧璽雕松鼠葡萄佩,清,長4.1cm,寬3.7cm,厚0.9cm。
【碧璽雕松鼠葡萄佩】佩為碧璽質地,扁長方形,片狀。兩面透雕,外圍為淺粉色,雕兩只松鼠,長長的尾巴,首尾相接。中間部分為深紫色,雕大小葡萄珠。背面雕有葡萄葉及陰琢的葉脈。佩上部有穿孔,系絲繩、米珠兩組及翠珠一粒。
此佩利用雙色碧璽巧雕松鼠吃葡萄,構圖巧妙,生動有趣。
金累絲嵌松石火鐮套,清,長8.7cm,寬6.5cm。
【金累絲嵌松石火鐮套】火鐮套為扁葫蘆形,金質累絲,兩面滿嵌綠松石小朵花,黃絲帶上系紅珊瑚珠一粒。此件火鐮套工藝極其復雜和精致,它與一件赤金嵌松石鏤空扳指盒同掛于一付吉服帶之上。
火鐮是古代的燃火工具。在火鐮套內一般裝有火鐮、火絨、火石,使用時用火絨包住火石與火鐮刃磨擦,使之燃燒。清代,火鐮套成為男子出門時的隨身之物,許多火鐮套做工精致,外觀美麗,頗具觀賞價值。
赤金嵌松石鏤空扳指盒,清,高2.6cm,徑3cm。
【赤金嵌松石鏤空扳指盒】扳指盒圓柱狀,天蓋地式。盒上鏨刻鏤空纏枝花,花芯嵌綠松石。有黃絲帶縱向穿過盒中心,兩端各系紅色珊瑚珠一粒。
扳指盒用于盛放扳指。因清代男子流行擁有扳指,因此扳指盒的制作量很大,其質地、種類繁多。此扳指盒金的成色為赤金,顏色金黃,鏨刻工精,是清代男子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裝飾品。
翠竹節式佩,清,長6cm,寬3cm。
【翠竹節式佩】佩翠質綠色,局部色較深。佩為長方形,以竹枝為邊框,底部鏤雕成山石,上有靈芝,中部鏤雕出竹葉及竹枝。此佩之翠色與竹之天然色澤較為接近,作者以竹為題材,體現出設計的精妙。佩上部系黃絲繩,上有珊瑚結珠,兩端各有米珠一組。
翠玉象征君子之德,而竹又為梅、蘭、菊、竹 “四君子”之一,此佩恰合皇帝自喻為仁政之君之意。
青金石朝珠,清,周長98cm,清宮舊藏。
【青金石朝珠】此朝珠已殘缺,計青金石五十八粒,碧璽佛頭四,佛塔一。橢圓形金嵌碧璽背云一個,背云框已折斷。背云下垂金點翠累絲蓋托的隨形碧璽一個。珊瑚記念三掛,各十顆,下垂金累絲點翠托紅寶石墜角三。
根據典制規定,皇帝在天壇祭天時佩掛青金石朝珠。
清代朝珠,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者得以佩戴,又婦女受封在五品以上者同。穿珠的絳帶,帝后用明黃色,其他人則用金黃色絳或石青色絳。朝珠制作材料多樣,有東珠、青金石、密蠟、珊瑚、綠松石、瑪瑙、水晶、翡翠、琥珀、沉香、象牙、碧璽等。根據身份、等級和場合各異而相應使用不同材質的朝珠。
翠扁方,清,長34.4cm,寬3.1cm。
【翠扁方】扁方翠質,體細長,一端呈舌形,一端反卷并將其兩頭雕作梅花式。整體光素,略有白斑,但不掩其翠色深碧艷麗之美。
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主要的工具,相當于漢人婦女發髻上的扁簪。它不僅具有單純的裝飾作用,還能控制發髻不至散落。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以青緞制作,安在頭頂上,與真發梳成的頭座連接也依靠扁方。制作扁方的材料有玉、翡翠、玳瑁,還有的為金胎鑲玉、鑲翠或鑲嵌其他珠寶,或金鑿花、銀鍍金等。
金鑲東珠耳環,清,一對,長2.3cm。
【金鑲東珠耳環】耳環為金托,鑲三顆東珠,珠質光潔潤澤,顆顆飽滿。
此耳環式樣簡約大方,是清宮皇后所用之飾物。
清廷將產在滿族龍興之地——東北松花江流域的珍珠稱為“東珠”,視之為珠寶飾物中品級最高者。凡是表面光澤呈半透明狀、質地結實凝重、形狀圓渾且顆粒較大有異彩者均被視為上品。
中國自漢代就有婦女戴耳環的記載,多用金、玉、珠、寶石等珍貴材料制作。清代后妃戴耳環有身份等級之別,穿朝服時,皇后所戴耳環各鑲三顆東珠,妃嬪所戴嵌一對珍珠,平時隨意。
銀鍍金點翠串珠流蘇,清,一對,通長27.5cm,釬長20cm。
【銀鍍金點翠串珠流蘇】流蘇由銀釬和三串珍珠構成。銀釬頂端為銀鍍金點翠云蝠紋飾,兩端嵌紅寶石。云蝠有孔穿環,與三串珍珠相連。三串珍珠每串為34顆,共計102顆。每串珍珠有珊瑚制成的喜字結珠兩枚,珠下端有紅寶石墜角。兩塊結牌將三串珍珠相連,結牌作銀鍍金點翠云蝠紋,兩端各嵌紅寶石一塊。
流蘇為清代后妃的首飾,俗稱“挑子”,屬于“步搖”一類。每逢宮中帝后大婚或吉慶節日,后妃的頭上都要佩戴流蘇。
碧璽珠翠手串,清,周長30cm。
【碧璽珠翠手串】手串由18顆粉色碧璽珠穿成,間有翠質結珠兩個,俗稱“佛頭”。其中一佛頭下接佛塔一,系絲線及一珊瑚杵,下連翡翠盤腸背云,上下各系珍珠一,再下為果實形深綠色翠墜角兩個,墜角上有小珍珠二。共有紅白米珠10組。碧璽的顏色柔和清澈。
此手串為十八子手串。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種飾物,可以佩帶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閑暇時把玩,由18顆珠子組成,故而得名。其材質一般為翡翠、珍珠、碧璽、蜜蠟、珊瑚、伽楠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