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面對調整期的藝術市場,唯有資源稀缺、流傳有緒的頂級書畫受市場大環境影響較小。中國古代書畫板塊共誕生三件過億拍品,五件超5000萬元人民幣成交的拍品,多數拍品均超估價數倍成交。
宋元書畫精品稀缺且價格高,成交價前十中有四件宋元繪畫,蘇軾《木石圖》卷以4.636億港元拍出,領跑2018年中國古代書畫板塊,還出現了宋人《漢宮秋圖》卷、王蒙《清渰垂釣圖》和存世作品極為罕見的繆佚《云山煙靄圖》軸。成交價前十中,明清書畫占六席,文徵明的《溪堂?別圖》卷以8797.5萬元成交價刷新其個人拍賣紀錄,市場拍賣情況較好的八大山人的《花鳥四屏》拍出了6555萬元,還有清代宮廷畫家錢維城的《臺山瑞景圖》卷、《富春秋色圖》卷、《花卉冊》冊頁與張宗蒼的《云棲山寺》卷,可見明清書畫仍是市場主流。經《石渠寶笈》著錄的繪畫受到藏家追捧,成交價前十中有五件經《石渠寶笈》著錄,分別為《漢宮秋圖》卷,以及三件錢維城與一件張宗蒼的作品。綜觀2018年古書畫十大高價排行榜,可知因市場精品越來越少,鮮少露面的宋元書畫精品,以及向來受市場關注的“明四家”“清四王”等的作品,更受市場歡迎,易拍出高價。
NO.1
宋 蘇軾《木石圖》卷
水墨紙本,27.2×543 厘米,以估價待詢上拍,成交價 4.636 億港元(約4.112 億元人民幣),香港佳士得秋拍,Lot 8008
蘇軾《木石圖》卷在約1937年被日本人以超萬金的價格購藏,后進入阿部房次郎爽籟館,此后人們所見多為珂羅版影印資料,但在中國美術史中,蘇軾與《木石圖》從未缺席。蘇軾的《木石圖》與其“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臨”的觀點,對中國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影響深遠。
《木石圖》卷左下角畫土坡上一塊拳石盤踞,左側有細竹二叢;拳石左大右小,自右方斜長出一株樹葉脫盡、僅剩枝丫的古木,唯其枝干上端向左扭轉、盤折上揚,展現出遒勁的生命力。全畫除了竹葉和一些枝丫以濃墨描寫,其余多用淡墨干筆畫出,用筆迅疾,率意而為,可知畫家作畫已脫離物象形似的描寫,轉而追求繪畫簡淡天真的筆墨韻味。此畫無款,根據卷后所附北宋劉良佐和米芾兩人于題詩中指明該圖乃蘇軾為馮尊師所作而來,系名于蘇軾。一般學界談論此畫多半引用米芾《畫史》“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之描述,以此與畫中盤曲的枯木及石皴盤旋如渦的怪石形象相印證。《木石圖》以3億港元起拍,最終以4.1億港元落槌,加上傭金,總成交價4.636億港元。
NO.2
宋人《漢宮秋圖》卷
設色絹本,20×166 厘米,以估價待詢上拍,成交價 1.242 億元人民幣,北京保利春拍,Lot 1709
《漢宮秋圖》卷收錄于《石渠寶笈·續編》,貯御書房,卷前有乾隆御題“蕭景澄華”引首,后系乾隆御題詩四首,并留下十幾方鑒藏印,可見乾隆對此畫頗為喜愛。此卷無款,根據乾隆的四首七言絕句,將其定為《漢宮秋圖》。有學者認為畫面左端獨自一人、暗自神傷的主人公當為漢武帝,使得此畫成為“迄今為止已知的唯一一幅留有漢武帝御容的古畫”。
《漢宮秋圖》卷,局部
畫中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南宋宮廷苑囿,服飾如宮侍戴下垂的軟角頭、女子服飾對襟、女侍圓領梳雙丫之類,可在宋畫中看到。本幅作品的山水風格可與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采薇圖》《濠梁秋水圖》以及劉松年的《四景山水圖》對觀,如大塊園石的畫法,結構緊湊,筆法小巧爽利,近于李唐南渡前一路風貌;喬木的枝干葉法,近于李唐《濠梁秋水圖》;卷末結尾處有劉松年的小筆觸的刮鐵皴。《漢宮秋圖》卷自清宮流出后,曾為滬上小校經閣舊物,于2010年現身北京保利秋拍,并拍出1.68億元人民幣的高價。此卷現仍保持著乾隆宮廷原裝裱,以9600萬元起拍,經歷了一番膠著的喊價,競價至1.08億元,被場內委托獲得,加傭金以1.242億元成交。
NO.3
清 錢維城《臺山瑞景圖》卷
設色紙本,33.7×458 厘米,預估價 5000 萬~ 7000 萬港元,成交價 1.468 億港元(約 1.2389 億元人民幣),香港蘇富比春拍,Lot 3301
錢維城(1720—1772),字宗盤,一字稼軒,號茶山,江蘇武進人,詩文書畫俱佳。乾隆十年(1745)狀元,官至刑部侍郎,深得乾隆帝寵信,并經常隨駕出巡。所作《臺山瑞景圖》卷分段描繪峻極壯麗的浙江天臺山十景,每段附錄小楷書對該處山川景物的考證文字。末段署款“臣錢維城恭繪并敬跋”,鈐“臣錢維城”“敬事”二印。乾隆內府鑒藏印“八鑒全”,并鈐“樂壽堂鑒藏寶”,另有宣統二璽。
錢維城《臺山瑞景圖》卷,局部
各段畫心均有乾隆御書詩,署“甲午暮春下瀚御題”,詩后分鈐御用文房小印若干。其構圖多采用深遠法,呈現天臺山高聳密林、流水瀑布,清幽靈秀,古跡處處。用筆偏干,墨色枯淡,中鋒勾勒,筆觸勁健而松秀。皴法細密而層次豐富,在淡墨皴染之外,則罩染以淺絳、花青等色,乃錢維城之盛年山水精品。
錢維城《臺山瑞景圖》卷,局部
《臺山瑞景圖》卷被收入《石渠寶笈·續編》,藏于故宮寧壽宮。20世紀20年代初溥儀將其從紫禁城運出。歷經百載,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拍《臺山瑞景》卷首次公開面世,以3500萬港元起拍,持續40分鐘競價,以1.285億港元落槌給場內買家,加傭金最終以1.468億港元成交。
NO.4
明 文徵明《溪堂?別圖》卷
設色紙本,26×572 厘米,以估價待詢上拍,成交價 8797.5萬元人民幣,北京保利秋拍,Lot 3591, 刷新文徵明作品拍賣紀錄
此卷《溪堂?(yan)別圖》,是文徵明為其學生毛錫嘏于嘉靖辛丑年(1541)北上北京貢入太學所作,彼時文徵明72歲。引首為文徵明粗筆隸書“壯游”,毫健力壯。畫卷后有16人書法題跋(17題),周天球“詩序”記述了毛錫嘏將入京為太學生,吳中諸友好為之聚宴送別之事,其后16題皆為詩歌,圍繞毛錫嘏的大好前程和親友離別不舍之意吟詠再三。這種群體性創作的送別圖,是吳門畫派中的一個突出現象。
文徵明《溪堂?別圖》卷,局部
文徵明以其擅長的細謹手法描繪“溪堂”宴別會,作峁堂臨水,四人席地而坐,一人持卷,一人持杯,侍童向其斟酒,另外兩人相對促膝。階下二童執羽扇侍立。畫面左邊的柳蔭下,停舟待發,岸上兩人在面對面交談。此卷用筆沉穩工致,設色典雅妍麗,且人物眾多,是文徵明繪制人物數量較多的一卷。文徵明“送別圖”數量較少,且手卷極為少見,此卷尤顯珍貴。《溪堂?別圖》卷先后為明代朱之赤、清代查瑩和顧文彬、顧麟士祖孫遞藏。此卷以咨詢價形式上拍,5200萬元起拍,765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8797.5萬元成交,刷新其作品拍賣紀錄。
NO.5
清 張宗蒼《云棲山寺》卷
設色紙本,46×230 厘米,以估價待詢上拍,成交價 8050萬元人民幣,北京保利春拍,Lot 3045
張宗蒼(1686—1756),字默存,今江蘇蘇州人,師承清代婁東畫派的傳人黃鼎,擅畫山水,是乾隆時期一位重要的宮廷畫家。本作繪“云棲山寺”,應為皇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云棲山寺之行后命張宗蒼所作。本卷畫乾隆“云棲寺六韻”詩意,其間“云棲竹徑”“洗心亭”“蓮祖真身塔龕”“云棲寺山門”“云棲寺大殿”等似有在目之感。《云棲山寺》卷大氣磅礴、構思嚴密、皴染沉著、蒼厚華滋。以干筆積累山石皴法,林木之間用淡墨處理,干濕并重,層層積染,由此將宮廷畫院慣有的甜熟柔媚之習氣一洗而空,從而彰顯了其山水畫中的深厚氣韻和深遠的廟堂意境。此卷一直深藏于宮廷,由溥儀于1922年十一月十七日以“賞賜溥杰”的名義帶出宮外,隨溥儀先后輾轉北京、天津及長春。本卷雖流落民間,但未遭水火之災,且裝池完好,卷前宮廷造辦處御用八達暈錦包首宛然若新,題寫“乾隆御題張宗蒼畫云棲山寺”玉別子完好無損,珍罕異常。此卷以咨詢價形式上拍,4200萬元起拍,70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8050萬元成交,刷新其作品拍賣紀錄。
NO.6
清 錢維城《富春秋色圖》卷
設色紙本,36.5×564 厘米,預估價 5200 萬~ 6200 萬元人民幣,成交價 6785 萬元人民幣,中國嘉德秋拍,Lot 413
此幅《富春秋色圖》長卷山水,款署“臣錢維城恭繪”,當為進呈乾隆御覽之作,是錢維城宮廷山水畫的代表作。錢維城在山水畫方面,通籍后受董邦達指授,并廣學博覽,師法王原祁而上追元人,特別是黃公望。本幅《富春秋色圖》卷宗法黃公望的文人畫特色,構圖方式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基本相同,以富春江兩岸峰巒樹石為主,間有亭臺、泉水、行旅、漁船。在表現技法上,比黃公望的淡雅之感,更多了一些嚴整和精致,迎合了乾隆皇帝的審美需求。該圖卷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御書房》,鈐蓋有完整的乾隆鑒藏書畫八璽。此畫完成后至清末民國初年一直藏于清內府,后由溥儀于19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賞溥杰,曾經無錫錢氏味真書屋收藏。此卷以4500萬元起拍,59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6785萬元成交。
NO.7
清 錢維城《花卉冊》冊頁(十二開)
設色紙本,(各)27.5×37 厘米,預估價 180 萬~ 380 萬元人民幣,成交價 6670 萬元人民幣,中國嘉德春拍,Lot 404
錢維城的花卉畫始學于族祖母陳書,作寫意折枝花果。陳書,字南樓,號上元弟子、南樓老人,秀州(今浙江嘉興)人,清代著名的閨閣畫家,山水、花鳥、人物畫皆工,其花鳥仿明人陳淳,注重勾染結合。此冊《花卉冊》作折枝花12種,精工刻意,造型逼真,中鋒行筆勾勒,沒骨暈染,每片花瓣都刻畫得精整入微,而且瓣與瓣之間繁復的層疊關系交待得很清楚,設色艷麗,頗有燦爛富貴的廟堂氣象。葉片用不同色調的綠直接暈染,深綠色表現葉片的陰面,淺色表現陽面,在水與色的交融渲染中更具鮮活的氣息。
這套冊頁題識“臣錢維城恭畫”,每頁有乾隆御題七絕一首。錢維城的畫作上常有乾隆御筆題詩,使得錢氏作品詩畫相映,反映了當時宮廷中君臣崇尚藝術,以書畫往復酬答,“如若師友”的美好和諧關系。鈐有“石渠寶笈”“寶笈三編”“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嘉慶鑒賞”“嘉慶御覽之寶”等鑒藏印。這套《花卉冊》冊頁以180萬元起拍,58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6670萬元成交,超預估價37倍。
NO.8
朱耷《花鳥四屏》鏡心
1699,紙本水墨,(各)150×40 厘米,預估價 1500 萬~ 2500 萬元人民幣,成交價 6555 萬元人民幣,中鴻信春拍,Lot 767
朱耷(1626—約1705),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刃庵等,是清初“四僧”之一。朱耷涉繪事始于少年時代,入佛門后開始大量寫生作畫。除了長久的寫生實踐外,他注重對林良、陳淳寫生傳統的繼承,在筆墨上則深受董其昌影響。
此件《花鳥四屏》,款識“己卯夏日,八大山人寫”,可知創作于1699年,是八大山人74歲時所作。每條屏都描繪了荷花、荷葉以及石上一只靜棲的鳥,體現了他成熟時期禽鳥畫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以神寫形,形神合一,體物入微;在筆墨上,筆簡墨精,體形凝意,拙樸勁健;在章法上,簡約空闊,奇崛開張,氣勢博大。此作有“趙世延印”(白文)、“季彤心賞”(白文)、“丁惠康顧安宓婦同觀”(朱文)、“虛齋審定”(朱文)收藏印,可知經龐萊臣、潘正煒、丁惠康收藏。《花鳥四屏》以57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終以6555萬元成交。
NO.9
元 王蒙《清渰垂釣圖》鏡心
設色紙本,87.6×44.3 厘米,預估價 4200 萬~ 6000 萬元人民幣,成交價 5900 萬港元(約 4980 萬元人民幣),保利香港春拍,Lot 671
《清渰(yan)垂釣圖》描繪的是夏日青山、長松高嶺,深山茅屋中,兩位高士正在讀書閑話。畫中右下角一翁正在船中垂釣,怡然自得,屋宇、人物刻畫精微。本件作品有“延陵山譙遂初”與“文江鄧九淵”二人題詩,從遂初的詩中“惜哉黃鶴老,已作雪眉翁”兩句可知,題畫時王蒙已是白眉老翁。本卷山體皴法為解鎖皴,注重書法行筆的起伏,山間叢樹用焦墨側鋒點染而成,與山的皴染融為一體。前景幾棵大樹能夠表達自然景物的實質感,技法靈活。與王蒙《青卞隱居圖》軸相比,此卷繪畫整體呈現一種自然、平實的情景。
由畫面左下角的“水村陸完審定真跡寶藏之印”收藏印可知此作曾被明代大收藏家陸完收藏。“靈鶼閣”一方印為江標鑒藏印。清末民初后此圖再次易主,后被孫養農收藏。從孫養農處佚出,或由盧芹齋牽頭賣給史蒂芬·君克家族,并由史蒂芬·君克第四代掌門人收藏。此次王蒙《清渰垂釣圖》現身保利香港,觀者依然能夠強烈感受到畫面中一種超逸的、理想的文人情境。該作以38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5000萬港元落槌,加傭金以5900萬港元成交。
NO.10
元 繆佚《云山煙靄圖》鏡心
水墨絹本,75×27 厘米,以估價待詢上拍,成交價 4600 萬元人民幣,榮寶齋南京,Lot 108
繆佚,字叔明,一作叔民,今江蘇常熟人,能詩善畫,嘗寫《林塘圖》,倪瓚、楊廉夫并為題詠。《云山煙靄圖》軸作于至正元年(1341),署款“海虞繆佚”。該作采取全景山水的構圖,三遠兼備。近景繪茂樹及樹下茅舍,舍內一高士端坐;中景為半山腰處云煙繚繞,有數間茅舍置于其中;遠景則崇山疊嶺,云山連天。全用墨色為之,既有連勾帶擦的線條,又有大筆涂抹的面塊,更多的是以濃、淡墨暈染,從中可看出對“米氏云山”的繼承。此作曾出版于《藝苑掇英》(1998年9月)第64期。畫卷上的三枚鑒藏印為“琴山心賞”(朱文)、“子孫永寶”(白文)、“韓珠船書畫印”(白文)。“琴山心賞”為清初人黃德峻的鑒藏印。“子孫永寶”應為黃德峻之鑒藏印。“韓珠船書畫印”則為晚清以詩、書、畫三絕聞名的韓榮光的印鑒。繆佚存世作品極為罕見,此作可謂傳世珍品,曾現身于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以3360萬元成交。此次現身榮寶齋(南京)秋拍,以咨詢價形式上拍,最終以4600萬元成交。
文∣王非若
圖∣本刊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