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 軍事篇
治軍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出自唐代白居易《議兵策》。意思是:國家雖然興盛,但若動不動就打仗,也會衰敗;國家雖然太平,但若忘記戰爭的危機,不修備戰,也一定會非常危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陰晴寒暑的變化。地利:地形優勢。人和:團結,得人心。意思是:有良好的時令,不如有有利的地勢;有有利的地勢,不如有團結一致的人心。說明人心是戰爭中最重要和可靠的。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出自《左傳·隱公五年》。虞:預計,估計。師:出師,出兵。意思是:不對意外情況有所預料和準備,就不能出兵作戰。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出自《商君書·畫策》。意思是:用戰爭來制止戰爭,就算發動戰爭也是可以的。說明并非所有的戰爭都是不可取的。
【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出自漢代桓寬《鹽鐵論·險固》。意思是:有準備就能鉗制住別人;沒有準備就要受別人的鉗制。
【師直為壯,曲為老】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出兵作戰,有正當理由,軍隊的士氣就強盛;而師出無名,就會士氣不振。
【兵之勝敗,本在于政】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意思是:軍事上的勝負,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政治。說明戰爭是國家政治的外在表現。
【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出自漢代劉向《說苑·指武》。玩:疏忽。意思是:軍事不可以玩忽,玩忽就會失去威力;兵事不可以廢置,廢置就會招來敵國的侵犯。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孫子兵法·計》。意思是:征戰是國家的大事,關系著百姓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不能不仔細考慮。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出自《孫子兵法·行軍篇》。意思是: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不輕視敵人貿然進攻,并且集中兵力,掌握好敵情,選拔好人才就可以取勝了。
【政善于內,則兵強于外也】出自(三國·魏)桓范《世要論·兵要》。意思是:國家內部的政治清明有序了,軍隊在對外作戰時也就十分強大了。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出自《墨子·修身》。陣:列陣。意思是:作戰之中雖然陣列得講究,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勇敢。
【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出自《左傳·成公九年》。豫:同“預”,預備。不虞:意外,難以預料的事。意思是:僅僅依靠簡陋的條件而不加以準備和防范,是最大的過錯;能夠為意外做好準備,是最大的好事。
【欲樹木者,必培其根;欲強兵者,務富其國】出自清代唐才常《兵學余談》。意思是:如果想種植樹木,就一定要栽培好它的根;如果想讓兵力強大,就一定要使國家富強。
【善保家者戒興訟,善保國者戒用兵】出自宋代何坦《西疇老人常言》。興訟:與人打官司。意思是:善于保護家庭的人,總是盡量避免打官司;善于保護國家的人,總是盡量避免出兵征戰。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出自《六韜·龍韜·立將》。士:士卒。意思是:士卒還沒有坐下來,自己就不能先坐下來;士卒還沒有吃飯,自己就不能先吃飯;不管嚴寒酷暑,都要與士卒同甘共苦。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出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意思是:即使要招集一千名士兵也不用費力,但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將領卻十分困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詩《出塞》。但:只要。飛將:這里特指漢代名將李廣。胡: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胡馬,指敵人的軍隊。意思是: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進入到內陸。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出自《諸葛亮集·將才》。悖:昏亂,糊涂。意思是:作為軍將,地位高貴而不驕傲,打了勝仗而不昏亂,才能出眾而能謙遜待下,性格剛強而能控制自己。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之急,則忘其身】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援:執,拿。桴:鼓槌。意思是:將領在接受了任命之后,就要忘了自己的家庭;軍隊里執行紀律的時候,就不能顧念親屬;擊鼓作戰的危急時刻,就不能再顧惜自己的生命。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出自漢代黃石公《六韜·武韜·發啟》。鷙鳥:一種兇猛的鳥。卑飛:低飛。意思是:鷙鳥將要搏擊的時候,一定是先將翅膀收斂起來,低低地飛行。比喻高明的將領在行動之前會先麻痹敵人,然后,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善用兵者,生卒亦勝;不善用兵者,練卒亦敗】出自清代唐甄《潛書·受任》。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就算是統領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作戰,也能夠取勝;不善于用兵的人,即使統領訓練有素的士兵,還是會失敗。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出自《孫子兵法·軍爭》。意思是:善于統兵打仗的人,總是會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的軍隊松懈下來,快收兵的時候再去攻擊,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將苑·腹心》。腹心:心腹,親信。爪牙:助手。意思是:善于領兵作戰的人,一定將博學多聞、足智多謀的人作為自己的心腹,一定將做事謹慎、善于觀察的人作為自己的耳目,一定將驍勇善戰、所向無敵的人作為自己的助手。
【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出自《漢書·高祖本紀上》。意思是:如果將軍任用的不妥當,那么出師作戰一定會一敗涂地。說明軍隊中任用將軍的重要性。
【上無疑令,則眾不二聽;動無疑事,則眾不二志】出自《尉繚子·戰威》。疑:猶豫不決。二志:三心二意。意思是:上面的將領沒有猶豫不決的命令,下面的戰士就不會彷徨猶豫;行動不疑惑搖擺,戰士們就不會三心二意。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出自《意林·太公六韜》。意思是:用兵作戰,最大的危害就是猶豫不決。
【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兵要》。意思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使將領沒有才能,也不會打敗仗;一支沒有嚴格訓練的軍隊,即使將領再善戰,也無法取得勝利。說明軍隊作戰需要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應當重視軍事訓練。
【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出自《六韜·龍韜·將威》。說:同“悅”,高興。意思是:如果殺一個人能夠將全軍都震懾住,那就殺了這個人;如果賞一個人,能讓全軍都高興,那就賞賜這個人。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出自《諸葛亮集·將才》。意思是:戰場作戰,勇敢向前的應給予重賞,貪生怕死向后退的應處以重刑。而且獎賞要及時,不能拖延,懲罰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所減免。
【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出自《南史·陳暄傳》。意思是:軍隊可以一千日不打仗,但不可以一天不為戰爭做準備。
【賞厚而信,人輕敵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出自《韓非子·難二》。必:一定。北:敗逃。意思是:獎賞豐厚并能及時兌現,士兵就會看輕敵人而不畏懼了;刑罰嚴厲而且說到做到,士兵就不敢臨陣脫逃了。
■勵士
【一人投命,足懼千夫】出自《吳子·勵士》。投命:舍命,拼命。意思是:一個人敢于拼命,足可以使千人感到恐懼。
【一夫拼命,萬夫難敵】出自元代無名氏《昊天塔》。意思是:一個人拼了命,上萬人也難以抵擋得住。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出自明代劉基《郁離子·多疑不如獨決》。意思是:一萬個人同心協力,就可以打遍天下。說明團結起來力量大。
【凡戰,以力久,以氣勝】出自《司馬法·嚴位》。意思是: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充足的兵力而能持久,以高昂的士氣獲得勝利。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意思是:作戰,憑借的是勇氣。擊第一遍鼓,士氣振奮;擊第二遍鼓,士氣開始低落;擊第三遍鼓,士氣就完全消失了。敵人的士氣消失了,而我軍卻士氣高昂,所以能夠打敗敵人。
【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出自《吳子·治兵》。幸:僥幸。生:求生。意思是:抱著必死的心態勇敢作戰,就能殺出一條生路;而抱著僥幸求生的想法參加戰斗,則必死無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出自明代劉基《百戰奇略·賞戰》。意思是:給以豐厚的獎賞,就一定有勇敢的人站出來。說明給士兵以重賞,士兵就會斗志倍增、奮勇殺敵。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自唐代王昌齡詩《從軍行》。黃沙:沙漠。穿:磨破。樓蘭:西北地區的敵人。西漢時,樓蘭國與匈奴屢次勾結,殺害漢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計斬樓蘭國王。意思是:茫茫沙漠里,已經打了上百場仗,連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只要不打垮樓蘭,就決不回去。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出自唐代王翰詩《涼州詞》。意思是:即使在戰場上喝醉了,也請不要取笑,自古出征打仗的人有幾個能夠平平安安地回去呢?詩句表現了士兵視死如歸的氣概和勇氣。■謀略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孫子兵法·謀攻》。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結盟,交好。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戰略上挫敗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敗敵人,再次是用進攻挫敗敵人,最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南征教》。意思是:出兵作戰以征服敵軍的人心為上策,攻破敵人的城池為下策。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善:高明。屈:使屈服。意思是:百戰百勝,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戰者,不交兵而使敵人屈服的,才算是最高明的。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鄙:淺陋。意思是:那些飽食終日的高官厚祿者見識淺陋,沒有什么深謀遠慮。常用以諷刺封建社會的官僚政客。
【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成語“運籌帷幄”即由此而來。意思是:在營帳中操控著戰略,就能讓在千里之外作戰的軍隊取得勝利。說明謀略和指揮才能之高超。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出自《孫子兵法·計篇》。意思是:作戰是詭詐的。因此,能打,要裝成不能打;想打,要裝成不想打;想往近處,要裝成想往遠處;想往遠處,要裝成想往近處。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出自《戰國策·魏策》。姑:暫且。輔:幫助。意思是:若想將敵人打敗,不妨先暫且給他一點幫助;若想得到東西,不妨先給他點東西。
【欲攻敵,必先謀】出自(三國·魏)曹操《孫子注·謀攻篇》。意思是:想要進攻敵人,就必須先制定好策略。
【十則圍之,倍則戰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十倍,就采用圍攻;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就與敵人展開交戰。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出自《孫子兵法·軍爭》。佚:同“逸”,安逸,從容。意思是:用靠近戰場的優勢對付敵人的遠途跋涉,用自己的安閑從容等待敵人的疲憊勞頓,用自己的糧草充足來對付敵人的饑餓處境,這是出兵作戰的高明所在。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出自《孫子兵法·虛實》。制:制約。意思是:水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決定其流向,作戰用兵根據敵人的情況而制定取勝的戰略戰術。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出自《孫子兵法·九變篇》。恃:倚仗。意思是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將希望寄托在敵人不會來上,而是應該依靠自己的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將希望寄托在敵人不會進攻上,而是應該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嚴密守備。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出自《戰國策·楚策一》。意思是:如果兵力不如對方強,就不要發起挑戰;如果糧草不如對方充足,就不要與之相持太久。
【兵貴勝,不貴久】出自《孫子兵法·作戰》。意思是:用兵作戰貴在能速戰速勝,不要拖延。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出自《孫子兵法·作戰》。意思是:只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的。說明兵貴神速的道理。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出自《孫子兵法·九地》。開戶:指沒有防備。意思是:戰爭開始的時候,軍隊像處女一樣莊重、嫻靜,讓敵人沒有防備;而戰爭打響后,就像脫兔一樣風馳電閃地行動,讓敵人來不及抵抗。
【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出自《淮南子·兵略訓》。錙銖:均為古代的重量單位,形容數量極其微小。意思是:如果能夠分散對方的兵力,離間對方的軍心,就算是用極微小的兵力也綽綽有余;如果不能分散對方的兵力,不能離間敵人的軍心,就算兵力再多也顯得不夠。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出自《孫子兵法·勢篇》。意思是:善于出奇制勝的人,其戰術謀略如天地變幻無窮,如江河奔流不竭。
【善持勝者,以強為弱】出自《列子·說符》。意思是:善于保持自己勝利的人,總是將自己的強大看成是弱小的。說明要保持住勝利,就不能驕傲自滿。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意思是:一朝放走了敵人,就會成為幾代人的禍患。
【五指之更彈,不若卷手之一桎;萬人之更進,不如百人之俱至】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更彈:輪番彈奏。卷手:握拳。桎:撞擊。意思是:五個手指輪番彈奏,不如握住拳頭用力一擊。一萬個人輪番進攻,不如一百個人一同拼殺。
【先人有奪人之心】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意思是:先發制人就可以摧毀敵人作戰的勇氣和士氣。
【攻人之法,先絕其援,使無外救】出自唐代李筌《太白陰經·攻守》。意思是:攻打敵人的法則,就是要先斷掉敵人的支援,使其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養虎自遺患】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養虎是自己給自己留后患。
【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出自唐代李筌《太白陰經·攻守》。意思是:善于進攻的人,可以讓敵人不知道該防守什么地方;善于防守的人,可以讓敵人不知道該從什么地方進攻。
■勝敗
【義兵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出自《文子·道德》。意思是:為了正義而戰斗的軍隊可以稱王天下,為了抵抗侵略而戰斗的軍隊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因負氣而戰斗的軍隊難免失敗,而驕傲的軍隊則一定會滅亡。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漢書·馮異列傳》。東隅:日出的地方,指早晨。桑榆:落日的余暉照在桑榆樹梢上,指晚上。意思是: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上又得到了。比喻一方面失敗了,卻在另一方面勝利了。
【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思是:兩只老鼠在洞中爭斗,哪一個更勇敢些,哪一個就能獲勝。比喻狹路相逢勇者勝。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意思是:出兵作戰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就不能取得戰斗的勝利。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出自《孫子兵法·謀攻》。虞:預料。御:干涉。意思是:有五種勝利可以預見:一是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戰什么時候不可以戰的能夠取得勝利;二是知道如何運用兵力多寡的能夠取勝;三是上下同心的能夠取勝;四是自己有準備而敵人沒有準備的能夠取勝;五是大將有才能而君王又不隨便干涉的能夠取勝。
【卒畏將甚于敵者勝,卒畏敵甚于將者敗】出自《尉繚子·兵令上》。意思是:士兵對將領的敬畏超過了對敵人的畏懼,軍隊就能獲勝;士兵對敵人的畏懼超過了對將領的敬畏,軍隊就要失敗。
【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打了勝仗之后,將領驕傲,士兵懶惰的,就會失敗。
【勝敗兵家常勢】出自宋代尹洙《敘燕》。現在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意思是:勝利和失敗是領兵打仗經常遇到的事情。
■厭戰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出自清代顧炎武詩《海上》。干戈:兩種武器,借指戰爭。意思是:連續十年的征戰將天地搞得一片衰敗,天下的百姓都哭得痛不欲生。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情緒。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消為日月光】出自唐代常建詩《塞下曲》。天涯:指邊遠的地方。意思是:邊遠的地方已經停止了戰爭,戰爭的氣焰已經化成了日月的光輝。詩句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的渴望。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出自唐代陳陶詩《隴西行》。無定河:黃河中游的一條支流。意思是:許多戰士早已死在無定河邊,變成了枯骨,但守在家中的妻子還在日思夜想盼望他們早日回來團聚。詩句深刻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亂離:動亂。意思是:寧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條狗,也不愿在動亂的社會里做人。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出自三國王粲《七哀詩》。意思是:出門什么也看不見,只有一片一片的白骨蓋住了大地。
【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出自唐代劉灣詩《出塞曲》。征人:戍卒。意思是:征戰中死的都是戍卒,但戰功卻全都是將軍的。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出自唐代杜甫詩《蠶谷行》。焉得:怎么能夠。甲:兵器。意思是:怎么才能夠將兵器都鑄成農具,讓耕牛將每一寸土地都耕種起來呢?詩句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
【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出自唐代杜甫詩《征夫》。意思是:十戶人家中還有幾戶留存啊,只有山還依然是那么多。詩句描寫了人民被迫充軍后的荒涼蕭條的景象。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出自唐代杜甫詩《兵車行》。猶得:還能,尚且能。意思是:家里若是生個女兒,至少還能找個近鄰嫁出去,如果生了男兒,卻常常要葬身于荒野雜草之中。古時,人們非常重男輕女,但此處人們卻寧愿生女而不愿生男,實際上是反映了廣大人民對戰爭的憎恨。
【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出自唐代杜甫詩《洗兵馬》。甲兵:指兵器。意思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位壯士,能將天上的銀河引下來,將所有的兵器都洗干凈了,永遠都不在用了呢?詩句表達了作者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用問句更顯其對和平生活的渴望之強烈。
【戰鼓聲未齊,烏鳶已相賀】出自唐代于濆詩《塞下曲》。烏鳶:烏鴉和老鷹。意思是:戰鼓還沒有全部敲響,烏鴉和老鷹就已經開始慶賀了。戰鼓即意味著戰爭,意味著流血犧牲,因而烏鴉和老鷹相互慶賀,因為它們又有了美食了。詩句巧妙地用烏鳶對戰爭的喜愛來反襯出作者及人民對戰爭的憎惡。
【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思是:頻繁的進攻和討伐,實在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呀。表現了墨子反對戰爭,想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思想。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出自唐代杜甫詩《兵車行》。武皇:指漢武帝劉徹,這里作者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意思是:在邊疆,因不斷地戰爭都已經血流成河,然而漢武帝還要繼續擴張自己的疆土,沒有一點要停止的意思。詩句深刻揭露了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執意發動戰爭的殘忍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