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老板,你會聘用什么樣的員工;如果你找人合作,你會找什么樣的合伙人。換位思考,你應該怎樣干好工作。
畢業了
1994年大學畢業,在那時候是改革開放最熱鬧的時候,讀大學時就想早點出來工作,期望找到一份工作,那時找工作也不容易,沒有多考慮什么公司什么專業,只要有工作就行,畢竟是大學生,對自己的自信還是滿滿的,相信是金子到那里都能發光。那是1994年8月底,大學畢業兩個月了,高高興興看過完94年的世界杯,那時找工作也不容易,終于等到工作去上班的通知,是惠州一家國企下屬紡織印染廠,對于第一天到工廠里報到,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參考工作,踏進社會的樓梯
一個人捻著行李去惠州市里的總公司人事部報到,分配到集團公司下屬工廠,那天剛好工廠里有車出來,是廠里辦公室主任到總公司辦事,司機拉著我還有一個也是新報到的同事,坐了半小時多人貨車到廠里,一路上從繁華的城市走向郊區,又從郊區走向農村,來到一工業園區,四周都很荒涼,都是平整過,準備建廠的工地,看到周圍的工廠環境,自己感覺到有點興奮,也有點失落。下車后,辦公室主任讓司機帶著我和新同事去車間找廠長報到及安排工作,我進入車間,看到人不多,工人在忙碌著生產面料,因為我不是學印染專業,對這些不懂,但我是學工科的,對機器有些好奇。去到廠長辦公室,廠長不在,廠長助理看了我的簡歷,說我們是老鄉,同是龍門縣的,我感受到老鄉的熱忱了,他帶著我去廠里機電部找黃主管,說安排我到水房就走了。
現在工廠
跟黃主管聊了聊,他比我大二歲,是廣東機電學院大學生,而我是廣東工學院也是在廣州讀的,大家都是年輕人,也都是大學生,都談的來,他跟我介紹了我們的工作內容。黃主管負責電工部及機修部,兩部門有二十多人,機修部就有18人,一個香港老師傅,再加我四個大學生,一個中專業,其他都是臨時工, 水房其實就是抽水房,那時直接抽東江水,隨便過濾后流到水池,然后再將水池水抽到高高的水塔就行。這時我才知道,這印染廠還在建設中,是香港一家企業與惠州政府合資的印染廠,所有設備只安裝了一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沒有安裝調試,水房平時沒什么事,我的工作便成了設備安裝員及維修人員,一句話就是機修工。我喜歡動手操作機器,而且對機器也非常感興趣,覺得安裝機器,維修機器也很好,而且本身學的就是工科,對機器再熟悉不過了。自己感覺找到工作也知道工作內容,也心安了,還好是自己喜歡的,覺得挺好,同事個個也非常友善,同事們還說機修部的香港梁師傅人特別好經常請大家喝啤酒。
在隨后的工作中,香港師傅帶著我們搬機器,運設備,安裝機器,調試機器。怎樣吊裝機器; 在運輸路上應該注意怎樣的安全細節;那個部件開始安裝;怎樣上一顆羅帽;怎樣堅固羅盤才不會漏水;怎樣加潤滑油;機器運行過程那里最容易出問題,師傅還教我們這機器的運行原理,等等等等。這個實際操作經驗在課堂知識是沒有學的,設計一臺機器與實際安裝一臺機器是兩碼事,好在我能力還行,干的也起勁,香港師傅也好教人,只要你問他必答,而且是非常詳細回答。我們機修工每天一早換上工作服,就是自己準備的牛仔褲牛仔衣,就捻著工具箱,幾個人一組就開始安裝機器,遇到問題就請教師傅。剛入廠的新人,也遇上工廠建設期間,從搬運工清潔工做起,機修部19人,香港師傅帶頭個個都一樣干,沒有誰比誰干凈。
印染廠車間
說到工具箱,一般機修工是沒有自己專用工具箱的,我是做了二個多月 ,主管及師傅覺得我有能力獨立操作才配發工具箱。工具箱里像十八件武器一樣,所有工具都有,有獨立工具箱證明你是合格的機修工,機修部只有一半人才配有,他們是老員工,其他人都是用公用工具。我剛參考工作二個月就配發了,自己也自豪了一陣子。每天下來,鉆機器爬機器擦機器搬配件,上羅帽,累了直接坐地下休息,帶著手套干活不靈活,所以手是黑黑的,衣服都是油油的,廠里人當我們是煤礦工人了。
煤礦工人
當年沒有想什么,就知道多干多學些 ,而且只要你想學想干就有同事教,主管也會讓你參與,有時還需要自己做零配件,當鉗工、焊工、車工自己學著做,當年就想著最好能將整個廠的機器安裝調試都學會,香港梁師傅看到大家賣力干活,也非常開心,經常請大家喝啤酒,話說香港師傅當年3萬元月薪,而我才600元工資,臨時工也就360元工資,不過整個機修部人人干的都很開心,自己工資不高也經常跟同事吃宵夜,看電影,一起玩,月光族就是那時候說起來的,大家常聚在一起交流,那時交到一群真心朋友。
調試設備是細活
經過一年多的安裝調試,機器全部都用上了,工廠也正式生產了,我被新廠長調到生產部門,可以說是負責半個車間,剛換崗位時我懂機器,但不懂生產工藝,前任生產主管及廠長也器重我看好我,教我工藝,配合我管理車間,我花了二個月時間弄懂了工藝,同時改進工藝,工人分兩班24小時,我上一個半班早上8點干到晚上12點,又懂機器還懂工藝,用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全廠人的認可。
成功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
就這樣靠自己的知識,靠自己的勤奮,靠自己的雙手,靠自己的朋友,為自己的發展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后來我們一群老同事聚在一起經常說到,當年那企業就是黃埔軍校,個個出來創業都掙錢了,連當時一個檔車工都成了今天的大老板,那些做也360不做也360的人是成不了事的。腳踏實地的干,認認真真的思考,積極干好每一份工作,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