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說」是關于蘇軾的傳說故事群,由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不斷豐富發展,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類別為民間文學。
蘇東坡不僅在文學上成就斐然,他的畫作還開啟了文人畫的先鋒,留下深遠影響。
2018年11月26日晚7點,香港佳士得“不凡—宋代美學一千年”晚間拍賣隆重拉開帷幕。領拍之作就是蘇軾的一幅手卷——《木石圖》。
《木石圖》局部
《木石圖》被行業資深人士評價為“對文化與傳承的一次深情告白”,從一開始就吸引了眾多關注。參拍保證金1.6億港元,起拍價3億港元,如此天價依然無法泯滅收藏家們的熱忱。
經過多番激烈競拍,最終不負眾望,《木石圖》以4.636億港元成交(折合人民幣約4.1億元),創造了中國古畫最高、中國古代書畫第二的拍賣紀錄,僅次于以4.368億人民幣成交的黃庭堅《砥柱銘》手卷。
《木石圖》畫心部分
▲宋 蘇軾 水墨紙本手卷 《木石圖》
畫長 26.3 x 50 cm;畫連題跋長 26.3 x 185.5 cm;全卷連裱共長 27.2 x 543 cm
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題跋;鑒藏印共四十一枚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舊藏
橫屏欣賞《木石圖》全貌↓↓↓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女士表示:“蘇軾的詩詞我們吟唱至今,但他的書畫傳世非常少,能夠在拍賣市場出現的更是鳳毛麟角。”
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真正的博學之士,在文學、藝術、政務方面均有卓越建樹。作為代表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文學家,蘇軾現存于世的著作中共有2700余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的散文。
蘇軾畫像
而蘇軾流傳于世的畫作卻屈指可數,目前所知僅有兩幅,一幅是珍藏于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一幅是抗戰時期流入日本的《枯木怪石圖》(一說《枯木竹石圖》),即此次亮相于香港佳士得的《木石圖》(一說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雨竹》亦為蘇軾畫作)。
《瀟湘竹石圖》局部,中國美術館藏
而《木石圖》是唯一私人收藏的珍稀品,可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的曠世奇作。
這幅手卷的主體畫作之后,有劉良佐、米芾、俞希魯、郭淐四人所書題跋。其中,北宋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米芾,當是最具盛名之人。
《木石圖》題跋部分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人書法成就極高,尤以行草見長,其“刷字”書風(米芾獨創的一種書法風格)至今盛行不衰,市場對于米芾書法作品的價值自然也持高度認可態度。
《米芾拜石圖》
米芾盡興盡勢、迅疾勁健的筆觸,連綿起伏、雄奇清新的字形,已足以令其所書題跋稱得上一幅獨立的杰作。蘇米合璧,為《木石圖》錦上添花,使其更加珍貴難求。“不僅突顯了這幅畫歷史上的地位,也標志了世界文化中的光榮一刻。”
米芾題跋
米芾題跋內容:
芾次韻
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木石圖》局部鈐印
手卷蓋有41枚鈐印,分別來自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朝(1271-1368)至明朝(1368-1644)的收藏家。從這些鈐印中可見其大致流傳脈絡。
但鈐印和題跋從明朝中期后就沒有添加新的了,對此,香港佳士得書畫部專家游士勛表示,可能是因為“懷璧其罪”的問題,這段時間《木石圖》被秘藏在民間,無人知曉。
《木石圖》背后有著怎樣的傳承故事?《木石圖》有何深遠的意義?下篇繼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