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考什么?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2)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3)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 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2.實驗與探究能力
(1)能獨立完成“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的生物實驗,包括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并能將這些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
(2)具備驗證簡單生物學事實的能力,并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
(3)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運用觀察、實驗與調查、假說演繹、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
(4)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
3.獲取信息的能力
(1)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2)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和意義的生物學新進展以及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綜合運用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二、我們要做什么?
1.吃透課本,夯實基礎知識。要熟練掌握生物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術語、基本過程、基本原理、基本圖表。要立足課本, 適當拓展, 做到放慢速度, 降低難度; 先打基礎, 再趕進度; 做到低起點、小臺階、穩扎穩進。
2.強化聯系,構建網絡。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命題來看,一道題目從基礎進入,涉及到多個章節,先簡單后復雜,體現了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因此要深刻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外延和形成過程; 準確把握有關公式、定律、原理、生理過程的條件、功能和適用范圍; 熟練掌握有關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應用模式;在方法上要舍得花費時間從本質上發現知識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比較、歸納、整理和綜合, 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網絡圖。
3.重視練習, 提升能力。高考復習,一輪復習是重中之重,學生訓練時間長短的適度、數量的恰當和作業難度的適當尤為重要:
(1)課堂鞏固作業:每節45分鐘,難易適度,以鞏固基礎為主。學生自評,老師檢查。
(2)單元測試練習:每章一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互評,老師選講。
(3)周周練和小考:每周一次,精選精練精評,并做好分析。
(4)多做高考題。選擇近年來的高考分類試題,讓學生練習,揣摩出題人的意圖,規范答題。
重點是抓好以下幾種能力的提升:
審題能力。造成審題錯誤的原因:讀題粗心大意,思維定勢的影響,'內部語言傳遞'過程中的過分跳躍;培養審題能力的途徑:自己審題,然后進行必要的指導和點撥;審題中應特別注意的幾個問題:關鍵詞語的理解和把握,隱含條件的挖掘,干擾因素的排除等。讀題時可以用筆標出關鍵詞和否定詞,畫出各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
②分析綜合能力。主要學會各種生物題型的解題技巧,解題方法。
③表述能力。用準確的生物學語言表述答案。
④圖文互換的能力。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
⑤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三、我們怎么做?
1.課前預習。每堂課前花10至15分鐘梳理課堂知識要點。可看課本并填寫復習資料上的知識梳理。
2.30分鐘課堂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課后鞏固。整理課堂筆記, 填寫另一本復習資料的知識梳理并完成課堂作業。(最好不要翻書)
4.“兩本本子”:一本課堂筆記本, 用來做好每節課的記錄,并及時對相關知識塊進行歸納整理,畫概念圖、流程圖,構建知識網絡,提高記憶的效果;一本精錯題本, 及時收集一些精典題和自己易錯、常錯的題目, 經常翻看,以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5.“20分鐘”:每天閱讀課本20分鐘。
6.“兩本復習資料”:利用好兩本復習資料,增強知識的理解應用。
7.常回頭看看:既要瞻前顧后,又要左顧右盼,增強記憶。
8.寫寫畫畫:多畫概念圖、過程圖、示意圖、流程圖,加深理解記憶。
四、三輪復習的分層目標與時間安排
第一輪復習:分章節復習階段
第一階段按章節單元的順序,重視知識積累,做好系統復習。
復習目標是:全面有效地解決好基礎知識和復習任務,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抓好知識點的全面復習總結,整體把握知識脈絡并熟練地利用學科知識解決中等的綜合題目。
復習策略:要捋清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配合經典的題例,將主干知識、重點知識向縱橫方向引申和擴展;要引導學生理清單元知識點,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確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單元知識網絡;此外,要在此階段的復習中,重視檢測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能力,為進一步培養綜合能力奠定基礎,要關注學生是否突破知識難點,盡力為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掃清障礙。這個階段的復習應以學生為主,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份單元知識明細表,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領會和應用上,以及本單元內相關知識之間的結點上。
第一輪復習注意事項:
1、少部分學生可能會將第一輪復習看作平時上課的重復工作,只滿足于對一些基本知識定義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運用條件和范圍、以及相關知識點的聯系和區別。這樣通過一輪復習下來各知識點能做到基本掌握。但仍是孤立的、零散的、在解決綜合題,如高考題時失誤就會較多。
2、不重視課本,部分學生在復習中關注的重點是復習資料,大部分時間忙于做題、核對答案、疑難習題的提問上。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先的水平。如對性狀分離、顯性基因、雜合子等概念的理解仍是想當然,在解決考查概念的題型時錯誤率較高。
3、解題能力需加強,在復習過程中學生會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做的題多,但對失誤的地方可能不夠重視,缺乏仔細的分析過程,只關注答案。出現一錯再錯的現象,同時也會暴露審題不嚴,答題不規范等問題。
第二輪:專題復習階段
復習目標:解決好解題能力的提高和綜合得分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打牢雙基,從全面復習轉入重點復習,將知識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的章節進行合理的綜合、歸納、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復習策略:以專題形式,以獨立專題的復習、知識的加深加寬為主,適當兼顧知識的綜合,把有內在聯系的不同知識內容進行綜合整理,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強化綜合科目的訓練,
加強對思維方法、解題規律、解題技巧等方面的總結和指導,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應試能力。
在第二輪復習中,習題的選擇對于學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關鍵。根據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中答題情況的分析,針對歷年高考理綜試題特點有必要進行習題的精選、重編工作。我們將結合綜合模擬試卷,有計劃的將試卷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習題選擇出來,安排學生練習并指導學生就審題、分析、解答三個過程逐一過關。在每個專題復習中,選擇歷年高考題中綜合性強、易答錯的試題,集中分析評講,針對學生答題不規范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解答高考題。根據高考題所給的標準答案,學生分析自己答案與標準答案之間差異,自己漏答、錯答的原因。師生共同評價高考題答案的準確性、規范性通過有目的的訓練、分析逐步提高學生的答題得分能力。
在習題課的安排上,將歷年高考題按照不同的題型進行分類,有計劃地集中選擇某一類型的試題集中分析講解。如信息題、圖表、數據、曲線題、實驗題等。指導學生針對不同的題型,如何進行分析、判斷:如有效信息的提取、曲線升幅度、斜率變化特點、曲線拐點的含義等。習題課還要解決學生審題不仔細的毛病,特別對試卷中出現的一些常見題,不能根據以往的經驗答題,要注意題中信息的變化。
第三輪:模擬測試階段和回歸反思,查缺補漏階段
復習目標:進一步充實自己知識網絡,提高解題能力。考前心理調適,增強信心。
復習策略:研究和領會各地名校模擬試題的新思路與新趨向,在模擬考試中提升應試的經驗,查漏補缺。精選重組題目綜合模擬,培養自己的實戰能力;關注生物學科思維的發展。錯題回顧,回歸課本,進行自主查漏補缺;重視對解題方法技巧的培養,提高自己規范作答水平。
這個階段安排適量的模擬測試。模擬測試的題量不宜過多,以覆蓋主干知識要點和練活學生思維為宜。試題內容可單科訓練也可理科綜合訓練,但試題覆蓋面要盡可能全。試題的來源以組題為主。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模擬測試題,但教師可以不進行全面審閱,由學生自查后提出質疑性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評。本階段復習要注意講練并重,精講精練 。要堅持講解與練習有機結合的原則,既不能“以講代練”,也不能“以練代講”,要“精講精練”,使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最后一個星期,要把主要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由他們自己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安排,但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回歸課本,各科復習時間和高考時間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在這個階段,我們在認真分析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重點、特點、熱點的基礎上,結合大多數學生尚存在的薄弱環節,自編兩套高考沖刺練習題,試卷格式、題型、題量、難易程度均與高考試題相近,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通過查漏補缺學生不僅發現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體驗和感受到摸擬環境對自己產生的“壓力”。在此基礎上,同學間通過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經驗或教訓,從而為學生迎接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