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經歷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內心五味雜陳之際,頭腦之中總是會浮現出這樣一個人:他,有著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同時又有著悲天憫人的同理之心,一生都在波譎云詭的宦海中浮浮沉沉,但仍不改樂觀豁達之心。作為一名智者,他用自己曠世的才情、達觀的態度影響著一代代人,他所流傳下來的經典名句更是被世人奉為至理名言、人生信條。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蘇軾。
蘇軾,年輕時也是豪情萬丈,抒寫著“大江東去”'好男兒志在四方,怎么能甘愿安居一隅”的宏偉志愿,然而在經歷了順逆浮沉,人到暮年之際,回首往昔,詩人以一種大智慧,用一首詞來慨嘆自己的一生。
南鄉子(自述)
作者:蘇軾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詩人用“占得人間一味愚”來自評,這讓我想起了老子的名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蘇軾用一“愚”字自謙,可見其看淡了功名,能夠做到不為功名利祿所擾,淡然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或許早些年代的人依然會憶起這樣一首歌“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風霜雪雨博激流”,蘇軾的一生可謂是經歷了利弊得失,遍嘗了人生風雨,盡管風霜雪雨不斷,但他依然葆有瀟灑達觀的人生態度,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于哲理禪思的詩句,這些詩句猶如我們人生失意之際的一盞盞指路明燈,可以讓我們能夠拋開迷霧,永葆初心,砥礪前行。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人的一生辛苦奔波,你知道它像什么嗎?應該就像飛翔的鴻雁踩過雪后的泥土,雪地上留下了鴻雁的爪印,但鴻雁飛走了,哪里還會去想什么爪印之類的問題。詩人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人生本就漂泊不定,所過之處總是會留下這樣那樣的痕跡,不管怎樣,過去的已然過去了,面對短暫的人生,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展望未來,不必為不如意的往事而耿耿于懷。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人到中老年,我們總是會感慨人生,感嘆“青春不再”,然而詩人卻道:誰說人生沒有第二次青春年少,請看這寺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回流,縱然時光易逝、人生易老,我們也不要因為頭上的白發就唱出“黃雞催曉”“白日催年”的悲傷曲調,老年人也可以和年輕人一樣,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事實上,我們身邊就不乏一些年老之人永遠散發著青春的余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們經歷了人生中的風霜雪雨之后,再回頭望一眼我們曾經經過的風雨蕭瑟的地方,內心之中更加的坦然,我們可以信步歸去,此時心中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有一種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是呀,在茫茫的宇宙之間,你我都過于渺小,能將一切是是非非看開、看淡,一切皆平平常常,讓我們一起“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當我們為追逐夢想,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成為“北漂”一族時,時常會感嘆自己的人生如浮萍般沒有歸屬感,許多時候,我們會漫步于都市夜晚的霓虹燈下,不知家在何方。蘇軾身處貶謫之地,也如我們般人生無歸處,但當我們內心充實,即便身體漂泊,依然可以做到“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既來之,則安之,這種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對于蘇軾來說,樂觀的天性總是讓一些常人眼中很難做的事,以四兩撥千斤的輕輕點撥,瞬間化解。世間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想蘇軾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更多的是:面對生活,我們應該以一顆豁達之心來看待萬事萬物,不管外界怎樣變化,若我們能放下掛礙,保留一顆喜樂之心,自然內心就可清凈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