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紛紛揭幕的多家香港藝術品秋拍,很是熱鬧。位于香港太古廣場的香港邦瀚斯藝術廊里也是人來人往,在這里展示的諸多古董珍玩讓各路人士愛不釋手。而這之中,一件高27.5厘米的青花瓷瓶格外惹眼。
清乾隆 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估價:1000萬至1200萬港元
該瓶名為清乾隆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見多識廣的藏家們干嘛對這么一件青花瓶興趣濃濃?據專家介紹,這件難得一見的重器是目前已知傳世品中唯一一件融合仿明成化青花裝飾風格及西洋繪畫技法的乾隆青花御瓷。
那么,這件傳世青花御瓷有什么獨特之處?它的背后又有怎樣的精彩故事?我們不妨來聽聽相關專家——香港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主管王晰博怎么說?
香港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主管 王晰博
王晰博:它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乾隆青花傳世品中獨一無二的孤品,無論是公立博物館還是私人收藏中,目前都沒有見過和這件完全相同的作品。這件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在器型大小、器身比例、紋飾元素等方面,都體現了乾隆皇帝本人慕古且又追求新樣的藝術品位。
從器型及器身比例來看,此瓶帶有雍正朝御用瓷的風格,器型源自雍正朝的橄欖瓶。但是受乾隆皇帝對御用瓷器追求新樣的影響,在督陶官唐英的努力下,創燒出了少數獨有的新樣式御用瓷,正如此瓶一樣,以乾隆早期多見的玲瓏雅致的器型,再加以如意雙耳,成為了一件設計獨特的絕世孤品。
王晰博:乾隆時期御窯產的瓷器一部分都是根據皇帝的旨意出樣以后再燒造的,傳世品中有少量的乾隆御窯瓷器可以和檔案記載相對應,比如兩岸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部分瓷器,都可以在內務府活計檔里找到記載。但乾隆朝長達60年,歷年依照旨意燒造的御用瓷數量非常多,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檔案記載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瓷器。
像這樣一件特別制樣的御用瓷器,一般是經過皇帝下達旨意、宮廷畫師制樣、景德鎮御窯廠燒制出器型以后,再由畫師在其上繪畫,最后再次入窯燒制,其成品率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
王晰博:景德鎮制瓷最早在唐代就開始,而最早記錄當地制瓷工業的文獻,是南宋蔣祈撰寫的《陶記》,文中描述景德鎮當時已有三百窯廠。明清以降,景德鎮制瓷業更是發展成熟,制瓷從原料采集、陶土煉洗、塑泥、畫坯、上釉、燒窯等每個步驟都有精細分工。清代唐英任督陶官期間管理有方,又為景德鎮制瓷工藝帶來多番革新,并將御瓷的藝術水平推向巔峰。部分制瓷工藝雖然如今也得到了傳承,但當時的礦土原料以及青花鈷料都早已采掘用盡、不復存在。如今只能使用化學多元配方來代替當時二元配方。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配方與工藝由于條件所致已沒有辦法傳承下來,但這也使得明清瓷器能夠留存至今顯得格外珍貴。
王晰博:正如我前面所說,這件清乾隆青花秋葵瑞芝如意耳瓶算是目前傳世作品中的一件孤品了,并沒有和它完全一樣的作品存在。但是在故宮博物院黃衛文老師的研究中提到一件清宮舊藏的乾隆皇帝綠彩纏枝蓮紋撇口瓶,從器型可以看出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我們的拍賣圖錄上也引用了一件清雍正仿永宣青花雙耳瓶活環耳瓶,雖然紋飾不同,但從尺寸和比例上來看多多少少有一些傳承和影響。
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王晰博:據前藏家所言,這件藏品曾由安妮·瑪德琳·格羅夫的女士收藏。她是1883年出生的,1910年到上海租界區教書,1918年丈夫去世后寡居,又于1922年乘郵輪回到了英國,定居在巴斯。根據前藏家的陳述,我們從1891年英國米德爾塞克郡的人口譜查檔案里核實和考證到了格羅夫家族的更多信息,發現她還有三個弟弟。我們又進一步從一位已故香港史學家整理的香港歷史檔案中找到了她其中一位弟弟的資料。他在1941年到1953年間曾是香港必發洋行的董事成員,這是一家歷史較為悠久的英文書店,成立于1876年,活躍于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東京和橫濱設有分支機構。日本占領上海期間遷往香港。這家書店至今在香港置地廣場及太古廣場仍然開設分店。
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相關收據和書面材料,格羅夫女士具體是何時獲得此瓶仍不得而知,但可以基本推論它應該是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就已經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