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詞人蘇軾曾在《和董傳離別》中寫道:“腹有詩書氣自華”。
《中國詩詞大會》中,宣稱自己是“被董卿邀請來的”7歲神童沈子楊,在現場的答題表現讓所有人為之震撼。
沈子楊自我介紹
原來,沈子楊是應董卿邀請“10后的選手”來參賽的。為了填補《中國詩詞大會》中“10后的空缺”,沈子楊一年背了500首詩。
沈子楊在詩詞方面有著令常人驚嘆的“閱歷”。《千字文》、《唐詩鑒賞辭典》等對成年人尚且有難度的書籍,對這個年僅7歲的孩子來說,不在話下。
沈子楊對詩的情結是從小種下的——他從五歲半開始背誦古詩。
在和青年團對詩的環節,沈子楊輕松回答了“千磨萬擊還堅勁”的下聯“任爾東西南北風”。諸如此類初中才要求掌握的詩句,沈子楊已經滾瓜爛熟。
沈子楊深厚的詩詞功底和對詩詞的喜愛,離不開父母對孩子學習樂趣的培養。
沈子楊學習古詩,絕不是“書呆子”式的。他背誦詩歌,靠的是“對詩歌意境的想象與體驗”。他自己也在節目中說自己最大的愛好“一個是玩,一個是讀古詩詞。”
他的一出場便以一句古詩吸引了觀眾:“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作為自我介紹的引入,詩中描繪的“小兒亡賴”和沈子楊調皮靈動的性格十分貼合。
他還巧妙地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李白的名詩來介紹自己的家鄉——處于黃河畔的蘭州。可見沈子楊不僅僅記憶詩歌,更對其有內涵的掌握。
連著名主持人董卿都評價沈子楊:“有一點機靈勁兒”。
董卿評價沈子楊
沈子楊說,遇到雨天的時候,他會想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看到被午后陽光映照的湖面時,他想到“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每當傍晚來臨,夕陽西下,他就會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把詩歌里所描繪的情景和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結合起來,沈子楊做到了真正地感悟古詩詞。他從玩中學,在學中玩。
雖然在詩詞大會的后期,沈子楊由于對中華詩詞的積淀略不夠深厚而離場,但是這個機靈的孩子卻面向著比詩詞大會更加廣闊的天地。
沈子楊說:“參加詩詞大賽,最高興的事情之一就是見到了董卿、康震、蒙曼這些老師。”
這樣的回答不得不令人欽佩這位小小年紀的詩詞神童所擁有的大格局。沈子楊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表現讓許多觀眾和網友都對這位“10后小朋友”敬佩有加。
有網友評論:“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網友對沈子楊的評價
那么,從7歲詩詞神童沈子楊的經歷上,父母們能學到什么教育方法呢?
提到沈子楊,許多人會說:“他是神童,沒法比。” 然而,沈子楊的成功并非無跡可尋。
從沈子楊五歲半開始,他的媽媽為他采用反復重讀的方式,加強他對詩詞的掌握。因此,沈子楊對詩詞的學習,絕不是生搬硬湊,是在書香氣息濃厚的家庭教育中耳濡目染的。
正如評委康震評價的:“念的熟了,自然就內化于心了。”
沈子楊答題時十分從容
沈子楊的媽媽透露,為《中國詩詞大會》準備一年下來,沈子楊背下了大多的詩,但是不會寫。
大賽中的答題環節要求選手從打亂的字中選出詩句。媽媽擔心沈子楊分不清“紅掌撥清波” 中的同音字“撥”與“波”,沒想到,子楊居然選出來了。
沈子楊通過媽媽平常讀的詩,主動地聯想與感受詩歌內容與意境,使得他對詩句中每個字眼的理解都準確而透徹——“撥”是詩中鵝的動作,而“波”則表示水波。
在回答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中的“紅裝素裹”指什么時,沈子楊分享了他的答題思路:
《沁園春·雪》描繪對象是白色的雪,他根據“雪”字判斷,排除了錯項“紅梅與白梅的交相輝映”,選出了正解“紅日與白雪的交相輝映”。
《沁園春·雪》
從沈子楊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里,應該避免讓孩子機械記憶、生搬硬套;應當注重孩子在吸取知識時是否能真正地理解知識。
此外,像沈子楊把詩詞運用到描述自己的性格和家鄉一樣,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把所學的知識聯系到自己的生活中,讓孩子學以致用。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避免世俗的功利心態。我身邊的許多家長都或多或少對孩子有過類似的表達:
“不好好讀書考大學,你以后就只能去掃大街,或者當乞丐。”
“讀書是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你以后更好的生活。”
“你看看你,學習不努力,就會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
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耳熟能詳”的“父母式”教育。之所以說是“父母式”教育,是由于這樣的父母總是采取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告誡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縱然這些道理都是父母從“血與淚”的教訓中總結出的人生經驗,也不應該由如此強硬的方式灌輸給孩子。
因為父母居高臨下的態度,宣示著自己高孩子一等的話語權。在話語權不平等的情況下,孩子更傾向于拒絕溝通,閉耳不聽——俗稱“逆反心理”。
其次,父母的功利心理看似是逼孩子走一條筆直的捷徑;實則,父母眼界的局限,限制了孩子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沈子楊的父母在這一點上無疑是開明的。沈子楊的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詢問子楊的意見,來選擇孩子興趣的發展方向。
母親對子楊來說,比起一個“指揮者”,更像一個“陪同者”。參與孩子成長過程中來,而去盡可能忽略做任何事都以“成功”為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達到成功。
沈子楊親身印證了這一點。
可見對父母來說,培養孩子的學習樂趣和喜愛何其重要。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尹建莉曾說:“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會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沈子楊便是這樣的孩子,但他絕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當更多的父母能做到引導孩子先理解再記憶,以及用平等的視角陪伴孩子成長時,更多的孩子也會如沈子楊一樣,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參考鏈接:
https://www.toutiao.com/i6750894473330311693/a
http://www.sohu.com/a/314991564_665077
http://www.sohu.com/a/226576990_407266
http://mini.eastday.com/a/18032709404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