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中或者小說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節:原本是同盟的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因為分贓不均,最后互相殘殺。
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而在春秋時期,卻曾發生過一場因分“羊肉”不均而引起的禍事。
在這個故事中,元帥因為不給車夫分羊肉,而被車夫拉到了敵營,成了俘虜,還留下了一個成語。
這個倒霉元帥名為華元,是宋國的大臣。
他出身王族,是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宋戴公的五世孫,盡管后來他們這一脈失去了王位的繼承,但是他們家族在宋國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曾爺爺華督曾官至太宰,在宋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了華元這一代,華家在宋國的地位依然穩如泰山。
當時宋國有六卿,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
他的兄弟華耦是司馬,而他自己則是六卿之首的右師,六卿一下占了倆,足見華家在宋國的權勢有多大了。
公元606年,鄭國執政大臣公子歸生在楚國國君的命令下,派兵攻打宋國。
當時的宋國國君是宋文公,是個還算賢明的國君。
他本來是宋昭公的庶弟,按理說是沒資格繼承王位的。
但是沒辦法,宋昭公自己作死,先是得罪了嫡親祖母王姬,又暴虐無道,所以宋國人從上到下都十分不滿這個國君。
而他的庶弟公子鮑卻恰恰和他相反,不僅頗得祖母喜愛,還禮遇國人。
在宋國發生饑荒的時候,他就把府中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施舍。
對于國內有才華的人,他也是非常恭敬。
故而國人們都十分擁護公子鮑,后來他在祖母王姬的支持下,一舉殺了宋昭公,登上王位,是為宋文公。
盡管他的王位來得不太光彩,但是比起宋昭公,他確實還算個明主。
在得知鄭國要攻打宋國時,他就派華元、樂呂帶兵前去抵御。
而那場“羊肉”引發的血案就發生在此次的戰爭中。
當時為了鼓舞士氣,華元在出征前便煮了一大鍋的羊肉犒賞三軍。
可是不知是因為太忙忘記了,還是本來就沒放在心上,華元竟然忘記讓人給他的車夫羊斟分一份。
可別小看這個車夫,要知道春秋時期打戰基本都是坐在戰車中,怎么開車,那都是車夫說了算。
在這樣的情況下,車夫的作用就十分關鍵了。
可是華元居然忘記給這么個關鍵人物分肉,這就捅了馬蜂窩。
要知道春秋時期,大部分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并不是像后來深受儒家文化荼毒的愚忠之人。
他們可不管什么“雨露均沾,俱是天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不給我分羊肉,我就要你好看。
所以在開戰的時候,憋著一股氣的羊斟就直接將馬車開到了敵方的陣營中,還來了一句“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這就是后來我們所說成語的“各自為政”。
大概意思就是,分羊肉的事情你說了算,現在開車的事情,我說了算。
莫名其妙地被帶到敵方軍營的華元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鄭軍給俘虜了。
這主帥都被俘虜了,這場戰爭宋國輸的毫無懸念。
更憋屈的是,前面我們也說過,這華元在宋國的地位不低,所以即使是因華元的緣故打了敗仗的宋國,還得花錢把他給贖回來。
當時的宋文公準備用一百輛戰車、四百匹毛色漂亮的良馬來換取華元,而在這些東西還沒到鄭國,華元便自己偷跑回來。
后來華元還相繼輔佐了共公、平公兩任國君,至于車夫羊斟最后的結局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他也算是背主,下場想來應該不會好到哪里去。
這就是一場由“羊肉”引發的血案,還留下一個成語。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一起來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