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黎海濱(whlihaibin)
黎叔說,閑時讀讀以下這些文字,再傻也不會成笨蛋!
—1—
什么是天意?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這是陳繼儒《小窗幽記》書中語。
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得微福而驕慢,驕慢便是禍根,福本不厚,又以驕慢削之,可見不堪受福,惟有降禍了。驕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驕慢之人。天寵既失,人和又無,微福必無法維持長久。福盡禍來,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驕,即使是禍來,心也不驚。受福不驕,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禍,是天之善意。不明禍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禍來,又豈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禍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禍來,也能如此救助。達人處禍不憂,居福不驕,知福禍在于一己所為,天意雖然不測,總之在能自救,心則常保泰然。
因此,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天道如此,人事亦同。
—2—
什么是人情?
現代社會,人與人交往有許多潛規則,需要各人慢慢體會。
比如——
別人對你好,是希望你也能對他好,而不是讓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別人不愿意麻煩你,其實也是不愿意被你麻煩,而不是讓你以為他從來沒有難處。
比如——
世界再怎么互聯,也需要“朋友圈可見”,需要“申請訪問”;
生活再怎么開放,也需要“生人勿進”,需要“少來煩我”。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情之道,如此而已。
—3—
什么是“情緒智力”與“情境智力”?
這是兩個西方心理學概念。情緒智力產生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技能,而情境智力使人能理解演進中的環境、利用趨勢并相應運用他們的其他技能。
還是舉例子,更為通俗易懂吧!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就屬于“情緒智力”高。
《三國演義》書中,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故事講述了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直面東吳諸謀士的責難,當庭逐一一反駁,令眾人啞口無言,不得不折服。
——諸葛亮舌戰群儒,就屬于“情景智力”高。
—4—
什么是欲望?
最低級的欲望,通過放縱就可以獲得;
最高級的欲望,要通過克制才能獲得。
陳道明淡出演藝圈之后說:“我覺得節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人到中年始懂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5—
專家說,人活著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活著。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對此,我的理解是:
生而為人,先要爭取經濟獨立,然后才有資格談到應該怎么活得更好、層次更高。
十五至二十五歲,爭取讀書及旅游機會;
二十五至三十五,努力工作,繼續進修,組織家庭,開始儲蓄;
三十五歲以后,將工作變為事業,加倍爭取學習,一定要擁有若干資產防身。
—6—
什么是中年?
中年是一種成熟的尷尬。
本想把日子過成詩——時而簡單,時而精致。
不料過成了歌——時而不靠譜,時而不著調!
人到中年,越活越明白——
人生不可能一塵不染,沒有一點雜質,就像水清則無魚。人生有一點點甜,也有一點點苦,有一點點好,也有一點點壞,有一點點希望,也有一點點無奈,生活才會更生動、更美好、更韻味悠長。再好的人也不會十全十美,再美好的愛情也不可能纖塵不染,你若試著包容,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糟糕。
“左列鐘銘右讀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中年的生命像一株秋天陽光下的植物,自自在在做自己,呈現自己本真的樣子,馥郁,微黃,含笑。
中年的生命豐盈,不假外物,自可熠熠風華。
—7—
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曾自問三個問題: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誰?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時間是什么?
經過深思熟慮,他給出了答案: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在我眼前的人;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現在我要做的事;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時間就是此時此刻。
黎叔說:閑時讀讀以上這些文字,再傻也不會成笨蛋!
理解你所不能理解的是學習
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是成長
承認你所不能承認的是接納
忘記你所不能忘記的是放下
人生就是不斷去學習,有成長,懂接納,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