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斗彩團花紋罐,高17.2cm,口徑8.4cm,足徑7.8cm
罐直口,微敞,短頸,圓肩,肩下漸瘦,圈足。罐外滿繪不規則團花,俗稱皮球花紋飾。罐里外施釉。底足無款識。
斗彩瓷自明代創燒以來,至清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雍正時又引入了琺瑯彩和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琺瑯彩的新工藝,斗彩瓷在原有的紅、黃、綠、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紅、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綠等多種顏色,更顯得富麗堂皇,美麗嬌艷。
23 斗彩團花菊蝶紋蓋罐,通高10.4cm,口徑5cm,足徑5.4cm 罐直口,豐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題紋飾分上下兩行各四團花,交錯排列。團花上半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葉。團花之間繪折枝蓮紋。肩及足際分別繪青花海水紋一周,其上繪各色花8朵。蓋面中央繪一團花,立墻飾折枝蓮花4朵。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團花紋始見于隋代,宋臨汝窯青瓷刻、印團花較多,明宣德、成化、隆慶三朝的青花瓷器與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團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細、小巧玲瓏、且傳世品稀少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窯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蓋罐即雍正官窯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圖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成,體現出雍正時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
25 斗彩云龍紋蓋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徑5.7cm,足徑7.8cm罐小口,矮直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底內凹成圈足,帶蓋。蓋面微現弧度,直壁,面飾青花飛龍一條,壁繪斗彩朵云紋。器腹部飾青花三爪飛龍兩條,間以綠彩朵云,肩、脛處以黃、紅、綠彩分別繪覆仰蓮瓣紋,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罐造型模仿成化斗彩“天”字罐,規整端莊。所繪飛龍形象生動,動感強烈,色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綠彩為主,清逸秀雅,是雍正時期御窯廠在模仿成化斗彩基礎上的創新之作。
22 斗彩勾蓮菊瓣尊,高25.7cm,口徑22cm,足徑15.6cm尊撇口,圓腹,高圈足外撇。整個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規整端莊,器外以斗彩繪豎向勾蓮花紋,構圖新穎別致,色彩淡雅,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藝制作,在紋飾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藝方面都進了一步。其突出表現,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雞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達亂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時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單純的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的傳統工藝,將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鳥人物為裝飾題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線,釉上填繪各種色彩,均填彩準確,不出邊線,且追求色彩的變化,在一朵花內填以紫紅黃綠青等多種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
26 斗彩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6cm,口徑5.2cm,足徑11.8cm瓶口呈蒜頭形,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瓶外通體斗彩裝飾。口沿處繪回紋作邊飾,蒜頭口上繪折枝花卉紋。頸上起棱,共有三層紋飾,依次為卷草、朵花及蕉葉紋。肩、脛上分別繪如意云紋和變形蓮瓣紋。腹部繪六組折枝花卉紋,間以勾蓮紋。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瓶以釉下青花雙勾圖案輪廓,釉上填繪胭脂紅、銻黃、水綠、藍、紫等各色粉彩料。以粉彩代替傳統五彩而形成的斗彩是雍正時期的創舉
27 斗彩纏枝花紋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徑5.5cm,足徑11.9cm瓶凸圓唇,小口,短直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弧,足外撇,足底內凹成圈足。瓶通體飾斗彩花卉紋,頸部繪4組朵花紋,肩部飾勾蓮紋,腹部以6組折枝花卉為主題紋飾,上下以變形勾蓮花相間,脛部繪纏枝寶相花。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的最高水平,它引入了粉彩、金彩,從而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藝,這是對明代斗彩的重大突破。由此器亦可看出所用釉上彩除紅、黃、綠外尚有珍貴的胭脂紅彩,使所繪花卉更顯富麗,形成了多種彩飾的綜合性裝飾圖案。
28 藍料彩山水圖碗,高5.5cm,口徑10cm,足徑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內壁無紋飾,外壁一面以藍料彩繪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題七言詩兩句:“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圍滄海綠無邊”。詩句上首鈐胭脂彩陰文“壽古”篆書印一枚,下首鈐胭脂彩陰文“山高”、陽文“水長”篆書印二枚,圈足內藍料彩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繪畫極精致,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中屬上乘之作。特別是碗外壁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畫面上峰嶺巍峨,松柏蒼翠,漁帆點點,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處題七言詩兩句,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據目前所知,在傳世的雍正琺瑯彩瓷器中,通體以藍料彩繪畫的瓷器,除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外,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藍料彩山水圖碗與藍料彩山水圖盤兩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見到一件藍料彩山水茶壺,收藏在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
29 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于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艷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琺瑯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燒造成功,雍正時得到極大發展,自乾隆以后衰落。雖然僅存七十余年,但將中國古代彩瓷發展到頂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絕倫,聞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30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高6.2cm,口徑12cm,足徑4.6cm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內壁白釉無紋飾。外壁施黃彩地,純凈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虬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艷麗,一側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底足內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琺瑯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創燒后一直被視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深受歷代皇帝的珍愛。雍正時,琺瑯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于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于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使琺瑯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瑯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合,設色艷麗,繪畫精細。
31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高16.9cm,口徑3.9cm,足徑4.9cm 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內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琺瑯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松樹蒼勁,翠竹挺拔,梅花秀麗,綠葉襯托紅花,畫筆委婉細膩,此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圖案上方墨書“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筆法自然流暢。在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成印章式款,分為“翔采”、“多古”、“香清”三組。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欖狀,又稱“橄欖瓶”,造型秀美,工藝精細,胎體輕薄,似半脫胎。釉質瑩潤無瑕疵,彩繪紋飾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這件器物是在江西景德鎮御窯中燒成瓷胎,解運入宮后,在宮中造辦處按照雍正皇帝批復的畫樣,由琺瑯彩畫師用琺瑯料繪畫,再入低溫爐中烘燒而成。此器不僅反映出制瓷技藝的精湛也表現了高超的繪畫技法。
32 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花鳥紋碗,清雍正,高4.5cm,口徑9.2cm,足徑3.6cm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內壁模印鷺鷥蓮花圖,內底心模印“永樂年制”陰文四字篆書款。外壁以胭脂紅為地,上飾三個團扇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壽山福海”、“福壽萬代”、“竹梅雙雀”圖。開光之間以綠、紫、黃等彩描繪皮球花紋。外底繪一碩桃,桃實內以胭脂紅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這種集模印、彩繪于一體的裝飾方法在雍正琺瑯彩瓷器中極為罕見。此外,這種將年款署于一枚桃實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獨特的。康熙、雍正時琺瑯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絕大多數是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個別的也使用宮廷遺留的明代永樂、宣德時景德鎮官窯暗花白瓷胎,這件琺瑯彩花鳥紋碗即為其中的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