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很意思的文化現象——隱逸。隱居不仕,遁匿山林,歷史上,最后走向隱逸的人不在少數,且大多發生在具有一定文化和思想境界的文人仕士身上,因而這些隱士逸士又具備有相當的創作水平,由他們對隱逸文化的傳播,又推動了隱逸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文明風格的發展。
從先秦時期,社會上便萌發出了隱逸的思想,到魏晉成熟期及至明清走向衰落的這段漫長的時間里,隱逸文化和精神貫穿歷代變遷。東漢之后,尤其是魏晉時期,隱士之風尤為盛行,隱士的隊伍逐漸擴大,縱觀歷史所記載,大多數人對隱士一般持敬重且欽佩的態度。
秦末著名的隱士商山四皓就是相當典型的為人們所尊敬的隱逸者,在諸多史料中均記載了這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他們因避秦亂、不愿當官而自動歸隱山林,在山中采芝療饑,過著清貧安樂的生活。
《商山四皓圖卷》局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歷朝歷代,稱贊商山四皓且為其創作作品的人相當多,人們之所以對隱士報以尊重,這是因為選擇隱逸的人普遍具有一定的知識修養和思想覺悟,在對當朝為政者和社會現實感到不滿卻又無能為力時,他們選擇退隱山林,于自然山水中陶冶心性,這份超塵出世的心境,隱含著古人所重視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
從行為的指導思想上說,隱逸文化的誕生來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理論。簡單來講,天人合一即人們認為天、人本是一體的,人類社會的各種規章制度并不是自然演化而來的。因而那些推崇天人合一的人士認為,人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要打破這些強加在人身上的枷鎖,解放人性,回歸自然,“放舍身心,令其自在”,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們認為這是符合人類本性與自然規律的。
在這種思想境界的提倡下,許多士人、士大夫憧憬隱逸、投身隱逸,對歸隱自然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傾向性,在他們看來,游離超脫于統治之外,是追求本心的做法。
《得趣在人冊》局部
這種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逐漸得到認同,并為人們所接受,甚至演變成一種審美文化,而其中頗受影響的就是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隱逸文化和精神在文學創作中占據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推動了某些文學和藝術的發展,如田園詩、山水畫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隱逸文化的高潮期,這是一個崇尚張揚個性,凸顯隱士人格精神的新時代,其中以開千古平淡之宗的陶淵明為主要代表。
史臣贊陶淵明“確乎群士,超然絕俗”。陶淵明本身也受到魏晉名士的影響,有著不計得失、脫穎不羈的心態和人生態度,陶淵明少時雖有大濟蒼生之心,但其本質是自由、不受拘束的,出仕不是他真正的人生理想,所以在幾次仕祿之后,陶淵明終于抱貧退隱,回歸田園,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隱士之一。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相當樸實快樂,他和淳樸的農民相互來往,閑暇時飲酒賦詩,漁獵躬耕,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眾多的隱士當中,陶淵明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因為他并不是被迫歸隱,而是本身向往田園生活的美好,自動退隱,并享受平淡自然的的生活。也因此,他作出了許多韻味深厚的田園詩歌,被認為是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有著“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稱號。
在《讀山海經》其一中,陶淵明作了這樣的表述: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他已經完全融入到自然生活中去了,這種隱士所追求的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懷和脫俗心態,陶淵明完全做到了。對于隱士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物質層面的享受,而是精神方面上的思考和寧靜,既然選擇歸隱,就當做到與自然泯一的境界,擺脫人間世俗的羈絆煩擾。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陶淵明的隱逸生活,給隱逸文化帶來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他不像江左名士那樣單純地欣賞風景,而是將自己融入自然,遠離喧囂。對隱逸文化來說,遠離塵世喧囂正是它的重要體現之一,陶淵明向世人展現了隱逸生活多姿多彩的狀態,而這個狀態來源于內心的豐富。因為內心的這種充實豐富,也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陶淵明的詩文創作: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這只是一種簡樸的農村生活,但當我們看到他筆下的這些田園生活時,卻會心生向往,看到他躬耕壟田,種菊飲酒,這些尋常的農務事在他筆下,竟也顯得如此美好,而這都是因為陶淵明發自內心地喜愛著他平淡的隱逸生活的緣故。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
及至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進一步發展,雖然這個時期的文人沒有受到如魏晉時期黑暗統治壓迫的那種困擾,但這并不妨礙隱逸之風的發展,反而因為沒有了外界的諸多干擾,隱士內心更加澄靜透明,對歸隱的感受也更自然透徹。
唐代田園山水詩人中,以王維影響最大,王維早前有著積極進取的熱情和向往,其詩豪邁,具有相當的浪漫氣息和游俠的精神風貌,但讓王維在唐詩史上擠上大師地位的,是他的那些具有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可以很好地來描述王維的的山水田園詩。王維很早就歸心于佛法,自有其觀照世界的獨特心靈體會,他獨自隱居山中時,常常將獨來獨往的隱居生活寫得極美,他這樣描述: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仇英《蓮溪魚隱圖》
歸隱山林,與松風山月為伴,王維十分享受這種靜謐生活,他不僅沒有感到孤獨,反而更顯自在,他能在一個人獨處時細察到隱含的自然之美,能將自然景物的生生不息與自身心靈感受合二為一,感受極為透徹,這正符合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隱逸文化在藝術創作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審美,其直觀地體現在山水田園畫之上。
山水田園主題的繪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干,它是在隱逸文化的促動下發展起來的。自隱逸文化勃興開始,描繪自然山水之美的主題繪畫便開始興起,并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縱觀歷史,那些在山水田園畫上取得成就的,無一不是隱士或羨隱者。
受到隱逸文化影響的畫家們,為畫壇開辟了新的繪畫樣貌,這里我們以元代山水畫為例,這個時期的山水畫是成熟階段,而藏在山水畫中的精神內核,就是隱逸思想。
元代山水畫中有著濃重的隱逸思維,對于傳統文人來講,隱逸成為他們安放精神,尋求心靈解脫的渠道。也因此,在畫中他們更加注重山水意境的營造,筆觸變得更加簡、淡、清、靜,讓畫中呈現出的意境成為自己心境的寫照。
元代的代表畫家人物之一是黃公望,他對文人畫有著通徹的領悟,為“元四家”之首,并開創了“淺絳山水”,其特點是素雅清淡,明快透澈。
《剩山圖》局部
黃公望的山水畫達到了自然渾成的境界,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勤奮創作,另一方面則是他對自然層面的探索。他親近自然,融入自然,感受山水的生機與活力,細心觀察自然中千變萬化的景色,探究山水景物之靈性,取自然山水之神韻,再將自己的情感與之融入到筆觸中,最后形成了一種清遠逸邁、明快雄秀的繪畫風格。
《水閣清幽圖》是黃公望晚年創作的一幅水墨畫,描繪的就是深山隱居之景,畫面近處是一處生機盎然的山林景象,有小溪潺潺,繁茂樹木,三座房子被包裹在溪水、山石、樹林之中。視線拉遠些,便是幽眇氤氳的云霧,以及那透露著靜寂的幽幽山脈。
整幅畫呈現出一種清幽平和的自然狀態,就連遠處的山峰都沒有過于鋒利的棱角,而是清勁靈秀,大氣曠然。
《水閣清幽圖》,現藏南京博物館
《水閣清幽圖》有著大氣的格局和渾厚的內涵,黃公望通過仔細觀察自然,營造出山林嵐氣,并將自身的思維和審美情趣繪畫其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勢態端莊的天然平淡之趣,也展現出他對恬靜安樂的隱逸生活的思想傾向,這使得此畫的內在更加豐富。
毫無疑問,隱逸文化對中國傳統文藝的創作影響是非常直觀且意義重大的,它在文人仕士心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代表著古人對人與自然的深刻思索和探討,以及對個人人格自由的追求。
這種濃重的精神文化在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后雖然逐漸沒落,但并沒有完全消失,時至今日,社會愈加開放包容,人們有著更加開創性的思維,這種曾經令人向往的隱逸情結,也被當作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存在于某些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