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閱卷場上,發現材料作文有幾大常見的問題:一是作文立意與材料相距較遠,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多半是沒有讀懂材料,或者不懂得材料作文的操作方法;二是只看材料,忽略材料后的提示語,或者只看提示語,忽視了材料本身,導致立意失誤。其實,材料作文只要過了立意關,其他方面就好操作了,基本按照別的作文構思行文即可。
下面談幾點材料作文中最應該注意的問題:
1.辨析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的異同
在審題上話題作文強調的是所寫內容與話題的“相關”性,考生所寫內容只要或隱晦或明顯地和話題有關就可以;材作文的立意是從材料中提煉出的,雖然可以從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個角度都是從材料中來的,所寫內容與材料是有直接聯系的,因而,立意角度比話題作文更有限。例如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之路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少于800個字。⑤不得抄襲。
題目中材料所談論到的童年、瑪雅文化、高昌古國等無需作主立意的依據,因為它們只是話題“行走在消逝中”的引語,而在立意時,只要能表現出“消逝”與“行走”的關系即可。再如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則關于文化的材料作文中,材料中的關鍵詞是“母語”,從材料中對母語的普遍受關注、母語在思想情感交流、閱讀、學習等方面的作文敘述中,可見命題者的命意傾向是很明確的,一是必須寫與母語直接有關的內容,二是必須從正面寫母語。由此看,這則材料的作文比起話題作文中的材料來,與作文內容的關系就在密切得多。
2.整體閱讀材料,從中提煉題意
由于題目所給的材料各有不同,因此,對材料的閱讀是有方法的。如果是單則材料,就要從整體上把握其主旨;多則材料應注意它們共同表達的意思;如果是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義;如果是哲理性故事,要能提示其寓意,如果是非文字性材料,如圖片材料,還要用鑒賞圖片的方式去讀懂圖片的意義。無論如何,作文最后的立意應從材料整體意旨去思考,而不可從只言片語中得出。例如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詩句的意思是說,在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芽,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綠色,可是走近后,卻只見到極為稀疏的草芽,綠色反而感覺不到了。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受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系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于你的觀察和體會。
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到的意境與哲理,聯系現實生活,寫~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要照抄或擴寫材料。③所寫文章符合文體要求。
這是一個以詩句為材料的題,如果題目只有詩句,完全可以把這篇作文寫成寫景抒情散文,從詩句發揮開去,表達詩句中的意境。但是,材料中還有豐富的解說文字,它不但用白話解說了詩句的本來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領悟到”后面的文字,這些文字將詩句的本義引申到了人對在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的關系上來。因此,此文如果寫成寫景文章,顯然不合題意了。
3.多多尋找角度,尋找最佳立意
一則材料所蘊含的意思可以是多元的,而命題人也往往用有多元意旨的材料來命題。因此,在審題時,可以盡量多找出幾個角度,然后擇其中最佳的來作為作文的題旨。所謂的最佳,要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最能體現材料的主旨,二是考生自己最易于操作。要從一則材料中尋找多個角度,需要考生調動發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去領悟材料的意思。例如:例如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蘭和媽媽都喜歡聽小鳥唱歌,看小鳥飛翔。母女倆第一次養鳥,母親忙,女兒貪玩,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第二次養鳥,母女相約要好好對待小鳥,這次養了一個月,小鳥長得很好。但是朋友說,你們殘忍地剝奪了小鳥自由歌唱、自由飛翔的權利,母女倆依依不舍地把小鳥放飛了。第三次親密接觸小鳥,是因為收到一封參加放生活動的邀請函。信函說,放生活動又環保又慈善。母女倆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放生活動。爬上山頭,看見參加放生的有好幾百人。一聲禮炮響起,千鳥齊飛,有人笑臉燦爛,有人虔誠合十。母女下山后,聽見花鳥市場的老板興奮地說,自從有了放生活動,鳥兒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鳥才能供得上。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故事中,放鳥的前提是大肆捕捉鳥,放鳥是讓鳥回歸自然,而放鳥之前的大肆捕捉卻恰恰違背了這一心愿,因此形成又一悖論。題目雖故事簡單,但寓意明顯、豐富且深刻,從不同的側面與角度出發,從材料中可以提煉出的多個意旨:貪心商人昧心發財;母女的好心卻助長貪心;慈善組織應改進行善方式;人與自然的不和諧之處……在這么些角度中,考生不應該,也不可能都去寫,否則文章就散亂了,主題就不集中了。
4.正確處理材料與作文內容的關系
材料作文與作文內容的關系較之于材料話題作文來說,要緊密些,而從閱卷場可見,很多考生對題目中的材料也是相當重視的,即不但懂得從材料中提煉作文主旨,而且在作文內容中對材料內容也有所使用。重視材料與作文內容的關系是正確的,但是,也要注意幾種錯誤:一是如果作文內容需要,可以恰當概括引用材料,或只引用關鍵語句,而絕對不能原文照抄;二是作文內容不能就題目中的材料進行擴寫或改寫;三是題目要求不可引用材料就一定不要再引進材料作為作文的內容。例如高考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與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個人走進商店。一個人買了一瓶果汁,說:“我喜歡甜的。”一個人買了一杯咖啡,說:“我就喜歡這又苦又甜的磁味。”還有一個人買了一瓶礦泉水后說:“我喜歡淡淡的礦泉水。”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考生在他的《我于咖啡中看見》的作文中寫到: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我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這位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維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輕裊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這位考生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并沒有像別的考生那樣,直接引用材料,而是自己了一個“凝視這白瓷杯中的咖啡”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引出具有咖啡般的人生經歷的伍爾芙,從“我們必須尊嚴地活下去”的觀點到間接引用材料,再到人物事例,整個行文如行去流水般自然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