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來高中的學習生活,真是感慨萬千?,希望用最簡潔的方式,記錄我當時學習歷史的思路與思維。
先秦時代
夏朝是第一個國家政權,產生了公共權利,一改之前的禪讓制,出現了王位繼承上的傳子制度。
商朝采用內外服制度,內服為商王直接統治地區,外服相當于稱臣納貢的藩國。正是因為這樣,商王對外服的統治十分有限,經常處于戰爭狀態。
西周采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分封制強調政治關系,分封親族,功臣。廣建封國,拱衛周王室。
論語為政開篇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里便是強調了封邦建國里,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宗法制與禮樂制可以理解為服務于分封制這個大前提的附加條款。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解決了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土地繼承問題上的根本爭議。
嫡長子一定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即使小妾更早生出來的兒子也不行,妻生的兒子里才有資格產生嫡長子,而且中國古代至始至終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娶妻只有一個,其他均為納妾。
周王的兄弟被封為諸侯,諸侯的兄弟封為卿與大夫,卿大夫的兄弟為士,而士的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士的爵位,其余全是庶民。
禮樂制度可以理解為:各級貴族生活準則。
如每餐的肉食標準:王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天下九州對應九鼎,也就代指天子之地位,后延伸意義為說話分量重,起決定性作用的:一言九鼎。
論語八佾第三里開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正是表達了對僭越周禮行為的厭惡與不滿。
從商朝內外服制度到周朝分封制度,其實這一過程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當時來看,確實有效維護了周朝的統治,在世界范圍來說,都是先進的。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封制下的井田制已經不適合社會需求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大動亂已經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