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句話您耳熟嗎?每次父母在進行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口中,尤其是現在的“狼爸虎媽”們,他們對于孩子嚴格的管理就是用打,希望這樣能夠讓孩子長記性。
但是通過棍棒教育的孩子,真的管用嗎?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尤其是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不僅僅不利于教育孩子,還可能適得其反。
畢竟孩子會經常說這句話,“你不要我這樣我就偏這樣。”即使“狼爸虎媽”再想打自己的孩子,也是“虎毒不食子”下不去手,過則會引起一樁樁家庭慘案。
我們不禁會疑惑棍棒之下真的出孝子嗎?怎么會出現逆子的存在呢?在新聞報道中,某某男子北大畢業但是卻因父母的過于嚴苛,長年不回家也不聯系父母,原因背后竟是小時候一直在慘遭毒打,這樣例子也是數不勝數,那么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該如何選擇呢?不妨來看看宋代的家庭教育,不僅僅注重教,還更加注重愛。
1.如果沒有教過就不應該責罰
“棍棒之下出孝子”基本成了千古名訓,很多家長之所以對于這句話深信不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如此便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很多家長便在這樣的觀念教育之下,用這樣的觀念去教育孩子。即使中國的歷朝歷代大多數是這樣的傾向,但是宋朝很不一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沒有教過就不會責罰孩子。
宋代就有不贊成這一觀念的人,其還成了典型的模范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留名。這個人叫陳齊之,關于他與這一觀念究竟發生了怎么樣的名垂千古的故事呢?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陳齊之去拜訪自己的朋友,恰好看見自己的朋友在教訓自己的兒子,他的朋友和現在的“狼爸”出奇的一致,拿著棍棒鞭撻自己的孩子,陳齊之立馬上前就攔住了自己的朋友,他勸解自己的朋友,不要一味的鞭打自己的孩子,棍棒之下就很可能激發父子之間的矛盾,將來就會變成逆子,不僅不會孝順而且還可能危害社會。
朋友聽了陳齊之的勸解也是覺得十分的有道理,于是停下了手中的動作,加以言語勸解兒子改正壞毛病,兒子本身是哭的,立馬開心的笑了起來,朋友的兒子在長大后,也是十分的孝順父母和長輩的。
陳齊之勸解朋友教育兒子的例子就恰恰證明了,在宋代還是有大部分家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已經沒那么根深蒂固的棍棒教育,而更多的是在于說理,沒有教過就不應該責罰。
除了正面的例子之外,在宋代還有一個反面例子,直接告訴人們棍棒教育之下的失敗,讓宋代的人們不得不反思對于孩子的教育。眾所周知的抗金名將吳挺,其一生光明磊落,赤膽忠心,為保護大宋的疆土拋頭顱,灑熱血。但是其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面前卻是十分的失敗。
他的孩子吳曦只要沒有回答到他想要的回答,就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暴打。長期這樣,吳曦內心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吳曦在于金打仗的時候,就立馬叛變了,即使是滿門忠烈,但是在錯誤的教育之下,也只會是適得其反。
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宋代人都吸取了吳曦這個反面例子的教訓,開始重新審視教育,更加的明白教育的真諦在于教,而不是一味的嚴苛和棍棒相加,如果沒有教過也不應該責罰。 一味的責罰也只會適得其反,事與愿違。
2.想要孩子做到自己先做到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長輩的一言一行也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一味的打罵,想要孩子做到自己就需要先做到。
在宋代就有很多父母就是如此,在自己的言傳身教中讓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最好的成長。宋代的狀元蔣重珍就是如此,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只留下他們母子兩個人,他們母子兩個人也是相依為命。
他的母親顧氏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從來沒有二婚,再給他找一個后爸爸,而且母親顧氏也是博覽群書,經常給自己孩子講一些關于孝道的故事,傳統書籍五經,《論語》等,這些書顧氏都有涉獵。
在母親的每天講解中,蔣重珍每天也是如沐春風,如同一顆顆小樹苗受到甘露的滋養漸漸的長大。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顧氏的淳淳教導之下,蔣重珍不僅僅成為了宋代有名的狀元,也成為了當時的孝子。
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一生是有多大,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親好吃懶做,那么他教導自己的孩子勤奮好學,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即使父母棍棒相加,那么孩子多半也會反其意而行,不僅僅好吃懶做,對于孝道也會視若罔聞。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除了說教,在宋代優秀榜樣父母的身上,還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就要長輩以身作則,想要孩子做到就需要自己先做到,宋代將棍棒之教開始逐漸的轉換為說理之教與用愛之教相結合,雖然不過于寵愛,但是也不會過于嚴厲。
1.提倡在帶著愛進行教育
愛,自古就具有神奇的力量,孟姜女對于丈夫的愛可以感動天地,讓長城崩塌,沉香為了救出自己的母親,將華山劈成兩半,學渣對于學霸的愛,可以在高考中逆襲,只為彼此并肩。在教育中,我們同樣需要愛,父愛和母愛往往能夠激發孩子的美好品質,凈化雜念,所以在宋代提倡在帶著愛進行教育。
宋代的的著名理學家,二程,程頤和程顥除了父母的嚴厲教育之外,其更多的還是在父母的愛中成長,終于成就了二者的千古美名和一身的學問。在二程小時候讀書的時候,父母也是沒有少操心,他們的母親侯氏對于他們的教育也是十分的嚴苛。比如:二程想要多吃點零食,母親就不讓,除了阻止孩子的貪食之外,母親更加注重對于孩子的循循善誘,父親對于孩子也是格外的體諒。
類似于現在父母對于孩子教育中的,分角色教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那么二程的母親就是唱黑臉,他們的父親則是白臉。雖然嚴格,但是一家也是其樂融融,隨著孩子的長大,二程也是漸漸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更加的發奮向上。
所以在宋代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知道融入愛,用愛的力量感化和滋養孩子,讓孩子與愛同行,不斷的成才成人,成才。我想在今天也是如此,畢竟父愛如山,母愛似海,不是隨便說說,在愛的力量之下,孩子也能展開自己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2.用愛教育但不能溺愛
凡是有度,愛可以,但是不能溺愛,如果溺愛的話,孩子也無法成長,失去父母就不能直接生存了。相信你肯定聽過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母親出遠門,給了自己的孩子做了一個大餅,但是由于對于孩子的溺愛,孩子的動手能力下降,孩子吃了眼前的一半,在腦殼后面的就懶得動手拿,因為平時父母喂慣了。
前幾年報道的美國巨嬰也是如此,父母去世后,無人照料,都已經20多歲了什么都不會,等待他的也只有死亡。這些現代的例子都告訴我們用愛教育但是不能溺愛,宋代人早已知道這個道理。
在宋微宗時期,太師蔡京就因為溺愛自己的孩子鬧出了笑話。由于自己的孩子長期以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當別人問他孩子米是從那里來的,他的孩子不知道,反而說是從席子里面來的。京城百姓對此大笑,通過百姓的嘲笑就可以知道,對于父母溺愛孩子的做法,他們都是嗤之以鼻的。
用愛教育但是不能溺愛在宋代就已經被人們所接受,,溺愛孩子也等于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將孩子的一切可能性全部扼殺在搖籃里,最后各種鬧出笑話。我們可以沒有棍棒,但是絕對不可以一味的寵愛孩子,讓其肆無忌憚。
古往今來,教育一直備受人們重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時代自宋代開始基本就已經翻篇了,雖然仍然有些許殘留,但是父母學會了用愛來感懷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在愛與理中成長。
學會了把握愛的度,不再是一味的苛責和嚴厲的批評,當然也不會過于的寵愛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讓其毀滅。對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知道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