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美食家,就一定會想到蘇軾。畢竟有很多名菜都是蘇軾創立的。
蘇軾的一生很坎坷,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生活貧困潦倒。但他沒抱怨,將人生十分的不如意,化作自己十分的熱情,不僅走哪吃哪,還自己上手做。
所以蘇東坡愛吃也就出了名,甚至還吃出了一些名堂,將吃變為一門藝術。
甚至還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菜式: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等等,不一而足,可見他在美食上的貢獻,絕對不比文學貢獻小。
比起其他炫耀鐘鳴鼎食的吃貨,蘇軾很樸實。
他自己講述,東坡肉的配料很簡單,姜片,蔥,黃酒,醬油,糖。在那時期,人們多是吃羊肉,豬肉算是蠻廉價的,而蘇東坡先生被貶時,能吃到豬肉就算是一件幸事了。
相傳古時貴族之家不吃豬肉的,認為豬肉是下等飲食,只有下等人才吃豬肉。
但是蘇軾不僅很愛吃豬肉,甚至寫下一首《豬肉頌》為豬肉伸冤: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的豁達從他描寫美食的詞中就能看出。
他在嶺南時,買不到羊肉,只買得到羊骨頭。還很高興地寫信吹噓,說羊骨頭用酒略烤,其間碎肉,如吃螃蟹,有錢人不懂這種快樂。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雖是被貶,但蘇東坡性情豁達樂觀,以吃為樂,為了這荔枝,都”不辭長作嶺南人”。
他在窮困潦倒的時候,連米都沒得吃了,還興奮地寫出: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打算蹭一頓海南雞飯。
他吃香膩的烤肉時說:“燎毛燔肉不暇割,飲啖直欲追羲媧。”
他吃清淡的食物時寫:“爛烝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而關于東坡餅,也有一首絕美的詩句形容:
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從《蘇軾詞傳》中可以看出蘇軾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他擁有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豁達開朗的性格,他智能優異,心靈更是天真無邪。在才俊輩出的北宋年間,東坡先生的詩、文、詞、書、畫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他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面對困境,有人活成一道光,有人活成一道菜。
東坡豆腐、東坡肘子、東坡魚以及東坡肉,其實也是蘇軾的人生注解。
所以,蘇軾被貶后,并沒有生活的貧困潦倒,倘若真如此,世間當真再無東坡肉!
沒人能那么完美地將“做飯”與詩詞情懷結合在一起,他是其一。
蘇東坡一生融儒、釋、道于一體,詩、詞、文、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與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
所以,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
人生就是一場謹慎的旅行,所謂的盛大,或者凋零,都是匆忙的過往,如歡歌前行。
就像名垂千古的蘇軾,即便生活再困難,境遇再坎坷,蘇軾依然是蘇軾。
蘇軾一生,可謂是一生豪放,放蕩不羈,所以他的詞就是這樣,每一首詞的背后都有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也是蘇軾經歷了風雨,看到一些場景后,即興寫下的,但是每一首,都能讓后人加以贊嘆!
如果想要與蘇軾跨越時間的長河去交流,建議朋友們看看《蘇軾詞傳》。
這本《蘇軾詞傳》收錄了蘇軾一生的詩詞,用詞表面嬉笑,輕松,細品則唱出人生悲歡離合,歲月滄桑的厚重之聲,無形間直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