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學生要求嚴格,評價也一針見血,不講情面。發現宰予白天睡覺非常生氣,批評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于予與何殊”?(《論語 公冶長》) 不僅如此,還對這件事情進行反思總結,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說今后不能滿足于“聽其言而信其行”,還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的育人之道可見一斑。
對值得肯定的學生和行為,孔子也及時予以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顏回的肯定稱贊表明了孔子的道德指向和期待,自然也是孔子人生志趣的一種宣揚。與一般的說教不同,孔子非常希望通過這種點評的方式來達成教育的目的。事實上,點評式教學也不是隨意的信口而言的,是經過系統的觀察評估之后才作出的精準判斷,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論語 雍也》)這是孔子稱贊冉雍的話,意思是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從政做官。從政是孔子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孔子辦學主要意圖就是希望學生將來能夠傳播自己的思想,間接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孔子覺得冉雍可去從政,可見他對冉雍非常認可。那么冉雍具備了什么樣的從政條件呢?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論語 雍也)在這段話里,孔子肯定了“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認為“居簡而行簡”的思想符合為政之道,冉雍具備了這一品質。
居敬而行簡,就是恭敬而嚴肅且辦事簡潔不繁瑣。為政者有恭敬之心很重要,謙恭誠敬,“仁”之始也;誠敬待人,得人心也。去繁就簡,樸素清廉,不勞民煩民,必能以仁心親民,正是孔夫子為政的理想所在。
孔子為政的理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為政)在這里把兩種不同的為政之道予以對比,否定“齊之以刑”,肯定“齊之以禮”。“齊之以刑”固然可使民不敢越軌,但卻不能他們有羞恥之心。而“齊之以禮”不僅能使民謹守規則,而且還能讓百姓覺得你親切可敬,心悅誠服的接受你,親近你。
這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理念,“齊之以刑”是高壓式的管理模式,而“齊之以禮”則是熏陶化育的治理模式,孔子認為后者才是真正的為政之道。孔子用不多的語言,簡單的點評對話將這樣一些豐富的思想很自然的滲透給了學生。
孔夫子的育人之道親切自然,看似隨意實則深思熟慮。針對仲弓和司馬牛兩個人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的回答卻并不相同,體現了孔子對兩個學生秉性的深刻了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 顏淵》)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論語 顏淵》)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一個問題兩種不同的回答,顯然是有針對性的。孔子告訴仲弓為人處事要嚴肅認真,細致周到,不能簡單粗暴,要講究方式方法,這說明仲弓的性格中就卻少認真細致的一面,可能還很簡單粗糙。對司馬牛只強調說話要“讱”(說話要謹慎),這說明司馬牛主要是在語言表達上有欠缺,需要矯正。
由此可見,孔子并不是一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因人施教,通過臧否點評有針對性的點撥化育,意在育人而不是單純的傳道授業。
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