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的《圍爐夜話》、洪應明的《菜根譚》、、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是我在今年冬天閱讀了三部經典文化著作,其中,洪應明的《菜根嘆》在30來歲的時候讀過。
那是九十年代,海外興起一波《菜根譚》熱潮,尤其是在日本,這本語錄體的古籍被列為開展企業管理行為科學等新興學科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必讀參考書。隨著這股熱潮返回到國內,《菜根譚》也逐漸的受到時人的關注,我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讀《菜根譚》的。
今年秋后以來,我每天抽出5~10分鐘的時間,讀這些經典文化典籍,最先讀的是《圍爐夜話》,次之《小窗幽記》,再次之《菜根譚》。
我在讀”《圍爐夜話》前,首先開展的是對作者王永彬的了解與對《圍爐夜話》整本書性質的認識。
據光緒《荊州府志.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王永彬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于同治已已年正月二十五日,享年78歲。一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朝。他是南宋孝宗時王剛中之后,家庭經兩次遷徙,清乾隆年間,其父始定居在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的石門坎。
王永彬學識淵博,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史料記載,他每每與友人一起醉酒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他長期擔任私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他先令學生修身,次教其治學,并不以科舉應試為唯一讀書目的——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時,也深有感慨,人生在世讀書不是為了博聞強記,炫耀于人前,而是以修養身心,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世事洞明與自然與社會打交道的能力。王永彬為人不慕榮華富貴,《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而《圍爐夜話》是怎樣的書呢?我們看其中的四條,感受一下:
這里強調的是“處事寬平”,而“持身貴嚴”—— 這里處事寬平,正是對我人生之弊的針砭,我陽火太盛,處事極端(“左”的傾向長期占據頭腦),而持身中難以自律強,經不住殘酷斗爭環境考驗。只是到了50歲后,才漸漸體會到、認可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平和的好處。
強調的是天地待人是優厚的,人不可看輕自己——每個個來這個世界上都是載有使命的,人都是與他的意識狀態相適應的存在,這也是我接受王陽明心學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圍爐夜話》講得十分簡捷,天有好生之德,人不有負于天,每個人都是天子,天子當自強!
強調“萬物有道”,讀書人進取在于不違背常理,凡事必須反求諸已。
強調的是“立身”“立業”之大法一“天眷其德”“民生在勤”。
即可看出《圍爐夜話》的內容性質。“安身立業”是《圍爐夜話》的總主題。
《圍爐夜話》的內容涉及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表達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其中“立業”是全書的根本。從內容看,《圍爐夜話》是作者一生處世、立身經驗的匯聚,是他顛簸人生的總結。與《圍爐夜話》就是與王永彬老先生的心對接,就是聽他老人家說話,在臘月時節,我可以想象得出,
我等晚輩,豈能不搬個小板凳,坐下來聆聽......
讀書的好處已經毋庸贅言,但如今問題并不在于大家不知道讀書好,而是說即便大家都知道讀書是件好事,但普遍的現狀是深度閱讀、經典閱讀比較匱乏,加上瀏覽短視頻讀、手機、電腦,新媒體碎片化閱讀太多、對注意力的分散非常多,閱讀早就墮樓今不如昔了。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斷句的過程,其實就是深人閱讀揣摩的過程。讀沒標點的的《圍爐夜話》,我從斷句人手,先憑文言語感逐條將句子先斷開,然后再嘗試誦讀。通過自己的努力,“斷”得與誦讀停頓的節奏一致時,喜悅之情、讀書的獲得感由然而生。《圍爐夜話》多用整句,且前后對應,只要掌握了句式特點,斷句并不十分困難。
如“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就是鮮明的工整句式,只要讀斷前面的句子“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后面的句子就可以通過工敕對付來占斷。
我畢競是半老之人,讀《圍爐夜話》更重要的使命是汲取傳統明志立業的價值取向,以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文化的腳根。
當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通過“誦讀”《圍爐夜話》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才是最根本的。
《圍爐夜話》細細品味,其有詩人寧靜的哲思,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比如
一個人心中存著自私的心,怎能為公眾謀大事?所以,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思路看,“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現在有多少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呢?“人生不過百,懿行千古流。”王永彬當年正是在凈化了白晝里種種煩悶后,在寧靜而沮暖的小屋里,升華出對社會、對生命的洞然與感嘆。多少個早晨(我每天樂于早起,清晨三時就起來了),誦讀那些淡而優美的話語,領略瑣碎生活中做人處事的大道理,體會《圍爐夜話》句式工整,語句典雅,富有詩意的美。讓我們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