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一生坎坷跌宕,顛沛流離,但是名氣極大,尤其中年以后,詩詞橫絕當時,粉絲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市井百姓,就是說全國無人不知。他若有新詩詞一出,沒多久都是朝野皆知。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據說, 據說當時這句詩被當地知州大人看到,以為蘇軾要逃走,趕緊帶人去蘇軾家查看,卻發現蘇軾在酣然大睡。
別看東坡詩詞寫得瀟灑樂觀,悠游自在。
事實上,蘇東坡的生活狀態不是被貶官,就是奔波在被貶官的路上。如果按現在人看來,據說才高八斗,命運不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在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蘇東坡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吃魚。沒多久又貶到惠州,他還作詩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吃荔枝。后來又被貶到瘟疫橫行的海南島,他依舊苦中作樂,與海南島上的原居民一起悠哉悠哉,把貧困潦倒的放逐生活經營得不亦樂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的《豬肉頌》。
在其放逐過程中,還無意成了星級大廚。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蘇東坡的曠達與自我解嘲的能力,也許是身處亂世的我們最需要的能力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能把這些不得意看得開,放得下,還能擁有豁達大度的態度,去對待生活才是最可貴的。
在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他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當朋友感嘆生命短促而憂愁悲傷時。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曹操志得意滿,氣吞山河,不可一世,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處,就算是曹操這樣的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如今灰飛煙滅,何況是自己,因而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
而蘇東坡是積極而樂觀的,他寬解友人,他認為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可以任憑自己享用,而且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天地之間沒有窮盡的大寶藏,可以盡情享用。人生在世,只要活在當下,享受現在擁有的一切,每個人都是天地的過客,沒必要悲觀的。
正是“江山本無常主,得閑便是主人”。
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蘇軾就是這樣的人,他一生坎坷不平,但他卻有一顆熱情洋溢的心去看待人生,可見他有多么的豁達樂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節選)
慢下來,不要著急去改變,而是用一顆沉著的心,像匠人般雕琢、打磨自己的生活。
沒有什么能輕易把人打動,除了美好。“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活出了自我,遺世獨立,在感覺高處不勝寒,欲“乘風歸去”。在他心目中,這樣能也許能夠解脫吧。但是,蘇東坡畢竟不是屈原,不會一時想不開,他又很快調整心態,認為人有悲歡離合,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所以,又釋然了。
生命大概都皆如此吧。
東坡最美的大概是他永遠選擇美好,單單是“選擇”就很有力量了,像一塊白玉,落在地上,不是碎了,而是旋轉舞蹈,與大地合二為一。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還是及時行樂,活在當下吧。
世人應該學習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讀著他賞心悅目的詩句,把握當下,做一個享受生活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