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讀《資治通鑒》的第四十九天,俗話說“人才難得”。那藺相如為什么是趙國之柱呢?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點贊、關注、評論、轉發。您的關注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原文: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
譯文:
趙王得到楚國寶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愿意用十五座城來交換。
完璧歸趙,藺相如的高光時刻
總的來說,這里引出了咱們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國典故之一,完璧歸趙。
在我們的語文書上,完璧歸趙的典故主要講述了藺相如的機智,講述了秦王的無恥。
但是,如果把時間的維度拉長,我們就能看到完璧歸趙之后,藺相如對事情的做法,從而更了解藺相如這個人。
一開始就是我們熟知的完璧歸趙了。
在這個事件中,藺相如留下的印象是勇敢。
要知道,藺相如這次可去的是秦國腹地,一個不小心就是身死的下場。
但是,藺相如還是去了。
而且,在秦王可能殺了他的情況下,還先把和氏璧送回趙國,自身留下,完成了自己對趙王的承諾。
藺相如祠堂
在這之后,藺相如和趙王一起參加了澠池之會。
實話實說,澠池之會上要是沒有藺相如的精彩表現,后人就會記載秦王能命令趙王做事了。
這樣一來,趙國在戰國這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在戰爭失敗之后,在國際上就失了太多分了。
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留下的印象是機智。
而這種機智還是在趙國戰敗之后為了展現趙國還是個強國體現出的。
負荊請罪,廉頗,藺相如
之后就是負荊請罪了。
這時,藺相如展現的是心胸。
藺相如知道,廉頗對趙國是不可忽視的人才。
所以,藺相如寧愿自己承受一點委屈,也要保證趙國的利益。
所以,勇敢,機智,心胸。有這三種資質的藺相如怎么不會是人才?
而有這種人才的趙國怎么不會是戰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呢!
另外,插個題外話。讀了史書才知道,原來以前語文書上的扮演大壞蛋的秦王都是秦昭襄王贏稷呀!小時候還以為是不同的秦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