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黃杰曦、黃杰熙先生脈學1
數綱脈詩
數為陽脈熱居多,一息脈來五六稃。
緊似切繩寒甫翊,動如搖豆氣造和。
數中時止名為促,促里陽偏即是魔。
除卻遲中兼結代,旁形側出細婆娑。
(五)虛綱(以弱、濡、微、澀、細、短六脈為目)
(1)虛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皆軟如綿。前人形容此脈說:如按棉花、如循雞羽。
主病:氣血精液空虛。但雖與它脈合形,因位勢不同,病亦各異。如浮而虛者,主氣衰血虛;沉而虛者,主火微;遲而虛者,主虛寒;數而虛者,主水涸;弦而虛者,主土敗木賊;澀而虛者,主精涸;大而虛者,主氣虛不斂,胃氣外泄;尺中虛微細小,為亡血失精。治宜分別培補,嚴禁吐、下。張仲景說:“脈虛者不可吐,腹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br bdsfid="0">原理:氣血精液空虛,氣不足以鼓動血管壁,血不足以填實血管中,故此虛脈之來按之三候皆軟如綿。虛得兼見之脈,更可以推其病之位置與屬性,總之是虛主諸虛,藥宜甘溫滋補,切忌吐下,仲景已有告誡之文。
應用:虛者虛勞之虛。如《金匱要略》說:“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庇终f:“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又說:“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又說:“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日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敝蚊}虛以溫補滋填為主,切忌吐下。如《傷寒論》:“傷寒壇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嘗言“傷暑”脈虛。如《傷寒論》:“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币艘鏆馇鍩嶂谆⒓尤藚沃蚯迨钜鏆鉁?、生脈散均可。同時暑熱易傷肺津,如《金匱要略》:“脈數虛者。為肺痿。”治宜獨取陽明,而滋生津液之源。
但是同樣的浮虛之脈,有可治者,有主死者。如《傷寒論》:“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庇终f:“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以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贝藘蓷l皆是治之可愈之例。若《金匱要略》:“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笨梢娒}之有無根底,很關緊要。虛脈無根,元氣散離,不死何待。
(2)弱脈
脈象:屬陰中之陰,只見于沉候。重手按之沉而細軟。前人形容此脈說:沉細而柔。
主?。宏枤馑ノⅲ幯?。柳氏說:“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天弱胃虛。弱脈呈形,而陰霾已極.自非見覯。而陽何以復耶?”
原理:陽氣衰微,氣無力鼓動脈管壁.故脈之浮候則無。陰血不足于血管之中.其流必細。流之不速.其性則軟.故弱脈之象為“沉細軟”。
應用:別有病無病。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br bdsfid="0">弱脈主筋。如《金匱要略》說:“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敝沃匝a肝腎,壯筋骨之藥餌。
精血虛冷。如《金匱要略》說:“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庇终f:“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庇终f:“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當用大滋真陰之品調理,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
脾胃氣弱。如《傷寒論》說:“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金匿要略》:“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可見弱脈見于關部,定為脾胃虛寒衰弱。治宜溫補。
中暑亦有脈弱之時。如《金匱要略》說:“太陽中喝,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br bdsfid="0">關于弱脈在診斷上的價值.如《傷寒論》說:“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庇终f:“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末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闭f明脈弱邪弱,病則向愈。又說: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庇终f:“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毕潞蟪呙}弱,尺脈弱復不能下。同時,妊娠尺脈亦見弱。如《金匱要略》說:“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不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是陰精養胎,自然小弱。
(3)濡脈
脈象:陽中之陰,只見十浮候。輕手按之浮而細軟,或浮而細小,稍重按之即空,再舉之又見。前人形容此脈說:如絮浮水、帛浮水面、水上浮漚。
主?。何笟獠怀涞男篂a、自汗、喘乏。又浮而細軟主傷濕.浮而細小主傷氣。總為亡血陰虛之病。
原理:濡即軟之變詞。浮部主氣,中空為血少,氣血皆大虧而結合,故脈來見細軟而浮。胃氣不充,則寒濕不化,濕從內走則泄瀉,濕從外走則自汗.濕氣彌漫則喘乏。又濕傷則中氣更虛.脈缺生氣,則變細.軟為水濕浸潤之象,故主傷濕。氣乏則鼓動脈管之力必小,脈則浮而細小,細主血少,小主力?。畾庋蕴摚室詺鈧麨橹???傊∪藷o亡血陰虛之先?。疀Q不會見濡脈,陰虛則水不歸壑,泛濫之病起矣。
應用:濡脈之根源是亡血陰虛而來。如滑伯仁說:“濡……為氣血俱不足之候.為少氣,為無血,為疲損.為自汗,為下冷,為痹。尺濡男子傷精,女子脫血。”總宜益氣補血,填精補髓為治。
脾胃虛衰。如張石頑說:“濡為胃氣不充之象.故內傷虛勞,泄瀉少食,自汗喘乏,精傷痿弱之人,皆見濡脈?!敝我苏{理脾胃,使飲食增加,諸虛百損,漸可恢復。作者臨診濡脈很多。治以歸芍六君湯加雞內會、懷山藥收效很快。
濕溫脈濡。如《溫病條辨》說:“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熱甚,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原因是濕邪彌漫,肌體氣虛.脈管因氣虛而松弛不斂。故脈來浮細無力,脈管內亦為濕氣所充。必濡面兼緊束之象,即出現弦象,所以謂之脈來“弦細面濡”。兼數者兼熱,兼緩者濕多,各同其濕熱多少立方,兼芳香化濁,如加佩蘭葉、砂仁、霍香之類。
《黃杰熙醫案?暑溫》:畢繼生,男,1959年生.地質學碩士。1986年暑期,因乘車奔赴于武漢、深圳、北京等三角形地帶,連轉兩圈辦事,勞碌過甚而受暑熱,事辦妥了,最后病垮于京城旅坻,來勢猖獗,在京治之,越治越烈,急電回太原之家調治,其父母驅小臥車迎候于火車站,接上兒子后,連家都顧不上回.十萬火急,馳往山西省人民醫院.急診住院。經省城各大醫院,著名等家教授會診.采用中西最好醫療手段治之,高燒20多日,持續不退.患者因困頓已極,勢近垂危,急得全家人團阿轉,患者兄姐弟四人,上面兩個姐姐,比較平凡,只有這個弟弟。是人間翹楚,全家之希望,想不出好辦法來救兒子、救弟弟。其父忽有所悟,悟到孩兒之母王棒清,曾患頑固性高血壓心臟病,經過數以百計的國內名醫治過,均未見效,在危篤時刻,經黃杰熙治之,立起沉疴,現在不是活得很好的嗎!以彼例此,孩兒之病,看來非他莫救。決定瞞過醫院,走孔子說過的:“禮失而求諸野”的路。
患者三伏天身穿舊棉軍大衣,由父母陪同坐小臥車至愚家,望其往昔之風采,消磨殆盡,心先憐之,因往昔曾多次見過面,談過話。愚診其脈:浮取濡,沉取似有力,觀其舌苔白厚如積粉,中心燥黃。斷為受暑濕之熱過重,外形寒內大熱之暑溫癥。日:此病可治,但用藥量須超越常規數倍,其父母素信愚,既請放手用藥,方用生石膏200克、滑石粉1 OO克,直清暑濕之熱邪,佐以黨參、元參、花粉、懷山藥、佩蘭葉、連翹、甘草等藥,或扶正祛邪,或滋陰解毒,或芳香化濁。告之:服藥兩劑,既可燒退病愈,神清氣爽,立即出院回家,飲食調養7天,即可恢復原狀。結果:一切皆如愚所料,按時赴深圳報到上班。畢現任深圳市地質局局長、地質學權威,功績卓著。香港、德國之房地產開發大亨發現畢是位難得的人才,爭以高薪聘請畢出國擔任跨國公司總經理,均為畢謝絕,立志報效祖國。
(d)微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極薄極細,似有似無,欲絕非絕,難以捉摸。前人形容此脈說:微云淡河漢、瞥瞥如羹上肥。
主病:氣血俱微。寸微者.主少氣畏寒,心慮怯惕;關微者,脹滿嘔吐,寒攣氣乏;尺微者,髓竭精枯,陽衰寒極。總之,微脈主陽衰陰竭,久病得之多主死;卒病得之.邪氣不致深重,治之合拍,多主生。
原理:氣血微,脈亦微。陽氣過衰,無力鼓動脈管,故脈來極微薄,陰血垂絕,在脈管中流行極細。微脈與散脈相似,散則只見于浮分,微則浮中沉三候依稀可見,以此為別。故仲景取“瞥瞥如羹上肥”喻之.羹上肥既可聚又可散,總是微薄的浮一層。脈書只知是渺小難見,不知其為薄膜一層,故不得微脈之義。
按:古算術書以十微為一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厘之小,今多不以作計算單位.微是厘的萬分之一,其渺小難見可知,用以形容脈象至此,血氣衰竭已達極點,確實缺乏物質基礎,故久病得此脈,誠難挽回.是有唯物根據的。
應用:陽虛外感,如《傷寒淪》說:“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又說:“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此為逆也。”又說:“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庇终f:“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笨梢娭蚊}微之外感,不可汗下。又如《傷寒論》說:“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庇终f:“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庇终f:“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钡遣患赏路ǎ纭秱摗氛f:“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币陨蠟殛柼撏飧忻}證治法大忌。下面談談予后情況。如《傷寒論》說:“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庇终f: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又說:“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更有預后不良之情況,如《傷寒論》說:“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币韵抡務劸唧w治法,如《傷寒論》說:“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庇终f:“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庇终f:“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庇终f: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又說:“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又說:“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土之。”綜上所述。陽虛之外感.治法總以扶陽為主。
傷暑治法,又以涌吐為主。如《金匱要略》說:“太陽中遏,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贝耸鞘钪嘘柼撝耍疂裢A糁畏ǎ员┎t以逐邪為先。
血痹虛勞中風。如《金匱要略》說:“血痹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搖動,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又說:“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佳枝五物湯主之。”又說:“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庇终f:“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庇终f:“病人胸滿,唇痿,舌青??谠铮?,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庇终f:“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庇终f:“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虻鄄凰煺撸藶楸?,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币陨辖躁柼撌谷?,治宜溫陽補氣生血化瘀為法。
(5)澀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細遲而短,澀滯不利。前人形容此脈曰:滯、行遲、脈不應指、參伍不齊、難而且散、如雨沾沙、輕刀刮竹、病蠶食葉。
主?。壕潛p,血逆氣滯。證狀:失血傷精,拘攣麻木,憂郁少食,嘔吐泄瀉,便秘不通。大致分為寒澀、熱澀、枯澀二者:脈來澀而無力,主氣血雙衰,證見嘔吐泄瀉,憂郁少食,屬寒澀;脈來澀而有力,為熱邪內閉,便秘不通,屬熱澀,或為寒凝堅結、腸枯不潤,必兼望、聞、問斷之;脈來澀而微芤,證見傷精失血,拘攣麻木,屬枯澀。
原理:血少精傷,氣郁不舒,血管中血行自然細遲而短,欲行卻止,膩膩外外之象畢露。中氣衰敗,運化異常,血中水分反滲于腸胃,升降失常,故嘔吐泄瀉;熱邪內閉,脈道阻塞,水分外散為汗,故便閉;寒凝凍結,以及腸胃干枯,便亦難解;精虧血少,無以養筋,則拘攣麻木;憂思則氣結,氣結不行,升降失常,則厥逆少食。
應用:脾胃疾患。如《傷寒論》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庇终f:“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庇终f:“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庇终f:“下利,寸脈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薄督饏T要略》說: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庇终f:“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睗}在脾胃疾患上,虛實皆有,宜細分別。
澀脈亦主風濕。如《傷寒論》說:“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br bdsfid="0">心臟病患。如《素問?脈要精微淪》說:“澀則心痛?!睆堧[庵注:“澀主血少,則心虛而為痛矣?!苯裰谛牟。刃难俣狈I養得來,又常困寒、痰、瘀、食、郁阻,使其胸陽不振.大氣下陷,血瘀行滯,脈多見沉澀或沉結。治之以養心血、扶心陽、通瘀阻多奇效,常用炙甘草湯合括萎薤白湯.加郁金、丹參、菖蒲,甚至加附子通陽。此皆是憑脈用藥之法。
血痹虛勞亡血。如《金匱要略》說:“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日: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庇终f:“男產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庇终f:“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澀脈預后。如《傷寒論》說:“傷寒若吐若下后小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服利.則止后服?!庇终f:“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又說:“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小可下之?!庇终f:“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根據以上所例.更能認識澀脈在診斷治療預后等等各方面的特異性。
(6)細(即小)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如頭發之細小,但指下明顯可見,決不模糊。前八形容此脈說:瘦、縈縈如蛛絲。
主?。涸獨獠蛔悖幯摾洹5《殻瑒t為陽氣虛弱,陰寒內肆;沉而細,則為寒氣內中;沉細而數,則為熱傳三陰;沉細而緩.則為濕中于內等等。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細則少氣,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皮寒脈細,謂之后泄;頭痛脈細而緩為中濕?!?br bdsfid="0">原理:元氣不足,則無力鼓動脈管壁;陰血虛冷,則血管收縮成一條細小流帶。細水長流.陰血只是虛冷,而未告竭,故治細脈之病,以補氣為先,滋血為輔。兼病兼藥。
應用:細為少陽少陰之脈。如《傷寒論》說:“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庇终f:“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庇终f:“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庇终f:“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經過吐、下后,多得細數脈。如《傷寒論》說:“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以醫吐之過也?!蓖聜笟猓蛞簠T乏,故關上脈細數。又說:“太陽病,下之……脈細數者,頭痛未止……。”下傷氣血,虛熱上竄.頭痛未止。
元氣衰微,少陰病至此多不救。如《傷寒論》說: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标庩柟噪x,元氣垂絕.故主死。
中暑之兼脈。如《金匱要略》隨:“太陽中遏,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汁,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數下之,則淋甚。”當用清暑益氣湯。
細主濕痹。如《金匱要略》說:“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又說:“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肯.此名濕痹?!迸c《素問?脈要精微論》:“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庇终f:“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蓖耆恢?。同時與濕相似的是傷飲?!督饏T要略》說:“脈浮而細滑,傷飲?!敝我詼仃枩祜嫛?br bdsfid="0">諸虛百損.多見細脈。如《脈經》說:“細小為血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內經》說:“溫病大熱,而脈反細?。肿隳嬲咚??!闭谴艘?。張石頑說:“平人脈來細弱.背憂思過度,內戕真元所斂?!迸c《金匱要略》所說:“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贝耍赫f是一致的,治宜溫陽滋陰補血填精。
細可診五臟之積。如《金匱要略》說:“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存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弊髡叨啻悟炛R床,準確度極大。
(7)短脈
脈象:可見于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九候。按之中間突起浮大,兩頭澀小而沉,狀若孤峰獨聳。前人形容此脈說:柳、卑、不及指、入尺為復、首尾俱俯、兩頭縮縮。
主?。宏枤獠蛔悖杏杏舴e。如短而無力,是陽氣大衰,宜進大溫大補;短而有力,是陽氣偏衰,中郁氣血痰食積所成,宜進扶伸氣化之品兼用通阻之藥餌。
原理:陽氣不足,則鼓動脈管之力不能均勻。力到時則突起而浮,力竭時則塌下脈來澀細而沉;若郁氣血痰食積阻于脈中,或壓于脈外,皆可使血氣通過脈管時,中間突起而浮大,如人爬山一樣,兩頭低下,中間高起。原因總是陽氣不足,不能自力更生,掃除阻礙,移山填海所成。
按:脈書多以短脈為寸尺兩部低下而縮短,關部突起明顯。但是戴同父說:“短脈只當見于尺寸。若關中見短,是上不通寸,不不通尺。為陰陽絕脈而必死。”隨聲附合者,彼彼皆是。李中梓略有領悟,認為有欠妥之處,李說:“短脈只見于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落于陰絕陽絕矣!殊不知短脈非兩頭斷絕也,特兩頭俯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仍自貫通者也?!彪m略勝一籌,但亦不知關上確有短脈,且寸關尺三部,每部皆可出現短脈,浮中沉三候同樣出現短脈。它既不同于動脈之厥厥動搖,又不同于帶脈、陽蹺、陰蹺之左右彈手,而是突起浮大而遲,兩頭沉細而澀,細短澀本為肺脈,肺主氣,氣不足以伸出,只能退而沉守,愚按法治之,每每復杯而起。
應用:亡陽氣虛。如《素問?脈要精徽論》說: “短則氣病”,宜補氣通郁為法。但陽明病一再發汗,得短脈則主胃氣絕而死。如《傷寒論》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贝巳悦}決其生死。
吐衄下血。凡吐衄失血者,寸脈多見短;下血者,尺脈見短。治宜止血之外,大劑益氣補血。使血脈足則短自除。
氣血痰食郁結。脈多見關上短而有力.尺寸幾乎不見。作者診得此脈最多,人多見于中年婦女, 一有不順心之遭遇。久之其脈關上短,治以通陽補氣,兼理郁結.往往是一劑知,二劑已.見效既顯著,又快速。
胸腹疼劇。寸上見短而有力.多胸憋脹疼乃為瘀阻上焦,治以血府逐瘀湯,多見奇效;少腹脹疼,脈多見尺短,亦為瘀阻奇經。治以少腹逐瘀湯,住往復杯而起
虛綱脈詩
壺脈三蛺按如綿,元氣難支豈偶然。
弱在沉中陰欲竭,濡居浮分氣之愆。
癆成詠毪徽難見,病劇精于澀遂傳。
冷氣蛛絲成細泉,短為形縮郁堪然(六)實綱(以滑、長、洪、弦四脈為日)
(1)實脈
脈象:見于浮巾沉三候。按之長大而堅,舉指逼逼有力,三候皆然。前人形容此脈曰:高、涌、幅幅堅強。
主?。喝箟鸦?,中外壅滿。如外感而見實脈者,則有頭痛、發熱、惡寒、鼻塞、頭腫、肢疼、癰毒、嘔逆、口瘡、咽痛、喘咳、氣壅、舌強等證可察;內傷見實脈而沉者,則有潮熱、腹滿、硬痛、癥瘕、瘀血、痰飲、喘逆、氣壅等證可察。再問其所因,細察火熱之形,可斷為壯火壅滿,治宜清下兼施,效可必然。
另有一種寒邪壅實者。不可不知,其脈沉弦有力,類乎牢緊之脈,實則非真實脈,乃假實脈,須用姜附大溫大熱之劑,以逐寒實之邪。此張潔古惑于《脈決》“實”主虛寒之來歷,乃脈書中張冠李戴之處。
原理:壯火燎原,壅滿于脈管之中,故脈來去長大而堅,舉按皆強,逼逼有力,浮中沉三候皆然?!扮姽挠趯m,聲聞于外?!逼渫庾C必有火熱、氣壯、聲粗等等可察,方可斷為實熱之脈實汪,否則以假實脈斷之。
應用:三焦壯火。如《傷寒論》說:“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庇终f:“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外感脈實。不可過汗。如《傷寒論》說:“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br bdsfid="0">實脈見于寸部,為肺癰,關部腹脹,尺部大便硬。如《金匱要略》說:“數實者,為肺癰?!薄端貑?脈要精微論》說:“胃脈實則脹?!薄督饏T要略》說:“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為惡露不盡,不大便,煩燥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燥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臨床多次證明,此三者,必憑寸關尺之實脈以斷。
實脈之死證。如《傷寒論》說:“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苯宰C虛脈實,邪氣過盛.正氣太衰所斂。《金匱要略》說:“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又說:“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敝宋粼谂R證上自能聰明起來,少犯錯誤。
(2)滑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指下流利,如珠走盤,荷葉承露。前人形容此脈日:利、營、啄、章、連珠、替替然、翕奄沉。
主?。禾得墒硿瑖I吐上逆,痞滿壅腫,氣郁滿悶。其中以有力為陽,當作實邪治理;無力為陰,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當作虛治;似有力似無力,帶和調之象者,主其人陰分素足,無病而健壯。
原理:痰乃火熬津液而成,津液被熬耗,則陰虛脈數,痰氣壅結如珠走盛,往來流利。
有力者,火必大;無力者,是虛火;和調者乃正氣充沛之象征,兼滑脈是陰素足。
應用:浮滑之脈有小結胸、下血、白虎湯證、谷氣實、傷飲等不同。如《傷寒論》說:“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庇终f:“太陽病,下之……脈浮滑者,必下血。”又說:“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金匱要略》說:“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自汗出?!庇终f:“脈浮而細滑.傷飲。”同樣的脈浮滑有如此多變,臨床者須細詳慎審,免致有誤。
關于沉滑之脈。有協熱利、風水等之別。如《傷寒論》說:“太陽病.下之……脈沉滑者,協熱利。”《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滑數之脈定為宿食。如《傷寒論》說:“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金匱要略》說:“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br bdsfid="0">同時少陰脈滑數,定為陰瘡。如《金匱要略》說:“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相同之脈象,總還得參以部位和脈之性質,方可知其寒熱虛實和治法。
滑脈清下隨宜。如《傷寒論》說:“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庇终f:“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庇终f: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出《金匱》)綜上一條是里有熱,二條是三焦壯火.三條是有積滯當下,各隨其宜.用方選藥。
痰喘之癥。滑為痰厥,臨床卻是事實,如李中梓醫案:“刑部主政徐凌如,勞心與怒并.遂汗出昏倦,語言錯亂,危篤殆甚,迎余視之,脈滑而軟,為氣大虛而痰上涌,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附子,四日稍蘇,更以六君子加姜汁、香附,幾兩月而病乃卻?!?br bdsfid="0">(3)長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尺澤,首尾相稱,直上直下,二三部舉按皆然。前人形容此脈說:如循長竿。
主病:《素問?脈要精微淪》說:“長則氣治?!敝鞅鼩饨阎?,但必須得長而和緩之象,方可此斷。若長而浮盛,其在外感,為經邪囂張之候;其在內傷,為精血虧損,強陽上浮之候。還有是“陷陰”,中帶長脈.是陰出于陽,將愈之兆,不可不知。如張仲景說:“太陰巾風,四肢煩疼,陽脈微,陰脈澀而長者為欲愈。”
原理:長是肝膽之變脈,故形成此脈之理與弦脈相同。但弦脈細,長脈粗,弦脈稍短,長脈挺長。弦是立春后之少陽.乍暖還寒,如琴弦一樣,還帶緊象;長是暮春三月.樹木枝挺葉肥,如循長竿,沒有寒感,不帶緊象。故長脈和調主無病,有病亦向愈之兆。長脈硬滿,無謙和之象,是水虧、木亢、上崩之實象,必以病論。如《素問?平八氣象論》說:“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未梢,曰肝平;肝脈束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币源藴手?,則識脈之精要得矣。
應用:病墜脅痛。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治以清肝和血祛瘀,血調則長脈去,喘逆平。
陽毒癲癇。如《脈經?平雜病篇》說:“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瀕湖脈學》說:“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治以大承氣加半復南星豁痰,去結熱去痰火.其病可愈,癥劇者,可入甘遂末,其效更著。
轉筋入腹。如《金匱要略》說:“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這里的脈上下行,微弦,就是長脈之形。
(4)洪脈
脈象:屬陽法天。按之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如洪水之波濤,泛溢于脈管之中,上升有力,下落則力衰。前人形容此脈說:累累珠連。如循瑯玕、如操帶鉤、奔越無倫。
主?。夯饸忪茏蒲獨猓鐭┛?、狂躁、斑疹、腹脹、頭疼、面熱、牙疼、咽干、口瘡、癰腫等證。
原理:心臟血脈為火氣所逼,故有如此沸騰奔流之象,洪水之來,涌浪之勢,血氣澎漲溢入絡脈蒸變,又有以上見證。
應用:傷寒熱病。如《脈經》說:“洪大者,傷寒熱病?!薄秱摗氛f:“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庇终f:“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而《傷寒論》“脈洪大者,與桂枝湯。”明顯有誤。
腸癰膿成。如《金匱要略》說:“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卜之?!蹦撐闯刹攀侵我源簏S牡丹皮湯;膿已成則應清熱、排膿、消腫。一般用排膿散加花粉、沒藥、丹參。
腹痛有蟲。如《金匱要略》說:“病人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br bdsfid="0">(5)弦脈
脈象:可見于浮中沉二三候。按之端直而長,如按琴弦,舉之應指,按之小移。前人形容此脈說:似張弓弦、木性條達。
主?。簹馓?、虛火、飲、寒。證見氣逆邪勝,積聚脹滿,寒熱脅痛,瘧痢疝痹等等。李時珍蛻:“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細拘攣;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敝倬罢f: “雙弦者寒,單弦者飲。”此指兩手脈弦.為雙弦;一手脈弦,為單弦。徐忠可說:“有一手二條脈,亦曰雙弦,此乃元氣不壯之人.往往多見此脈,亦屬虛損,愚概予以溫補中氣,兼化痰應手而愈。”因臨床多見一手雙弦之脈,故錄此印證。
原理:弦為肝膽之脈,總由血氣不和,木盛、土衰、水虧三個原因造成。土衰水虧,則血液中水分少,氣逼血行,而又血管壁發硬.走成一條線。所以按之如琴弦,無柔和之感,舉之應指.弦隨之彈上,按之不移,其弦未斷。
土衰則中氣下陷,木賊土,則成雙弦,故日:“雙弦者寒”。水虧則虛火上炎,邪水隨所虛之地集結,或偏于左,或偏于右,故曰:“單弦者飲”。
肝為厥陰,意思是說陰盡。膽為少陽,意思是說陽微,陰盡陽微,陽與陰爭,互有勝負.故多往來寒熱之象,既然陽微而少,故治弦脈病,以滋水實土扶陽為先。
蔡西山說:“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體為散;陰陽不續為代?!变洿丝梢詭椭R別陰與虛寒矛盾搏斗與分散的關系。
應用:弦主虛寒蝮痛。木克土,故多此常見脈象。如《傷寒論》說:“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薄督饏T要略》說:“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兩脅拘急而疼。兩脅為肝之部位.故脈弦多有此現象。如《傷寒淪》說:“太陽病,下之……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薄督饏T要略》說:“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又說:“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弦為飲邪。如《金匱要略》說:“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庇终f:“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又說:“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庇终f:“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br bdsfid="0">弦為痙脈。如《金匱要略》說:“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首痙。”又說:“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悲d為筋受寒濕之證,筋為肝所主,脈必應之。
瘧脈自弦。如《金匱要略》說:“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悲憺樯訇栔∽?,故脈弦。
太陽中喝?!督饏T要略》說:“太陽中喝,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數下之,則淋甚。”宜治以清暑益氣湯。
心痛寒疝。如《金匱要略》說:“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庇终f:“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既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庇终f:“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标柼撔耐矗斏栃詾橹?。但單純弦脈以實論,當下則下。
虛勞見弦。如《金匱要略》說:“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又說:“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睉沃孕龔突鏆w脾法。又說:“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庇终f:“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子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背捎昧訙痈阶?、干姜、吳萸為治。
弦在傷寒中之分經治法與預后。如《傷寒淪》說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汁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又說:“少陰病……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又說:“陽明中風,脈浮弦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此則屬于今之急性肝炎,治宜茵陳五苓散。又說:“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又說:“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二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譫語昔,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脈弦者是脈證一致,故主生。
實綱脈詩
實來三候力悠悠,邪正全憑指下求。
流利滑呈陰素足,迢遙長見病當瘳。
洪如涌浪邪傳熱,弦似張弓木作仇。
條細分來須默領,非人渾不說緣由。

(七)大綱(即邪綱)

大脈:
脈象:見于浮中沉三候。大即粗的意思,按之脈形闊大且粗實,應指有力,重按似力減。前人形容此脈說:肥、橫。
主?。盒笆⒅ 株庩柼搶嵵悾喝绱蠖辛Γ瑢倩馃峥菏⒅栃安?,其病為進;大而無力,則為正氣不足,外實中空,陰虛火旺。大偏于右,則為邪盛于經;大偏于左,則為熱盛于陰;大而兼芤、兼澀,則為血不內營;大而兼實、兼沉,則為實熱內熾;大而浮緊,則為病甚于外;大而沉短,則為痞塞于內。
前人錯誤地認為大與洪是種脈,二種名,實則頗不相同,大是闊大而粗,洪是波濤洶涌;大是虛實之證皆有,洪全以實論,決無虛洪之別。如丹溪之精明,還將二脈混同,眉毛胡子一把抓,丹溪說:“大,洪之別名,病內傷者,陰癥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治?!碑斪魈撝危谴蠖鵁o力之脈,與洪脈完全不相同,與大而有力之脈,也不相同.何能與洪脈等量齊觀耶
總之,凡診得脈大,必脈證相應,方云無礙。如大實而緩,雖劇可生;大實而急,雖靜必死。其他如久虛得大脈,利后得大脈,喘止得大脈,產后得大脈,皆為危證難治。
原理:邪氣盛則實,正氣抗邪,可應于寸關尺浮中沉各部位,在何部候之獨大,斷為何部之邪氣盛,正邪搏斗,區域擴大,故脈形闊大而粗壯,應指有力,內之正氣多外出抗邪,內部相應空虛,故重按似力減?!端貑?脈要精微論》說:“大則病進”。病進者,病在發展擴大之義。同時必須分陰陽虛實和脈證是否相符來決定治法和興亡。總之,脈大而得胃氣者,雖劇可愈,因有后方群眾支前,糧餉兵源不缺,不然難治,其理顯明。
應用:傷寒熱病;如《傷寒論》說:“傷寒三日,陽明脈大?!庇终f:“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庇终f: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傊}大是陽明之?。蜿柮髦畾獠怀?,氣外泄才得大脈。
下利小止與宿食當下。如《傷寒淪》說:“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币蛎}大為邪盛,所以未止。《金匱要略》說:“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目: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卞之?!庇终f:“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總見大為邪脈,當下。
《黃杰熙醫案?怪病》:山西兩省霍州市建設銀行曹恩明行長之妻于先華會計得怪病,居若常人,不能上樓、上坡.上則眩暈倒撲,十分駭人。多方醫治無效,住山醫院治療近1年,B超、cT等檢查不出病來,作心臟病試治之,根本無救,院方以“不知為何病”相辭,只好出院回家靜養。
霍州市建筑領工牛建英夫妻曾患曠日持久之疑難病,皆為愚快速治愈,現身說法于曹行長名下,共偕至吾家求治。愚診其脈,寸口大而兼實,關尺沉遲細小,斷為氣血郁停上焦,難于周流中下兩焦所致,上樓、上坡,則郁血上奔沖激腦部.故眩暈撲倒;走平路則無激動,故安然無恙;下樓、下坡.則氣血下注,故亦平安。治之以懷牛膝、生代赭石等引血下行之藥為方,一劑知,二劑已。結束近2年之休養。隨即上班,適逢“九九”重陽節,又是曹行長之生日,王先華隨行民等人,登上霍州市效醫之最高山峰,上下自如,勝過常八,眾皆贊嘆。
肺部疾患。如《金匾要略》說:“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一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庇终f:“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又說:“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復杯,潔潔狀如搖者。”總見大為邪脈,脾胃為脈之根本。
虛勞瘀血。如《金匱要略》說:“夫男子平人,脈人為勞;極虛亦為勞?!庇终f:“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庇终f:“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脊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庇终f:“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人多謂仲景所論之虛勞為陽虛之虛勞,以溫補為急務,用方黃芪建中湯、薯蕷丸、廑蟲丸之類,與后世所論之虛勞不同。后世所論者為陰虛勞熱之虛勞,治以六、八味丸為先,補陽氣者很少。總之脈之所以會大,總是脾胃之氣外泄引起,不管是補脾陽,還是補脾陰,總以脾胃為立足點,既“大哉坤元,萬物滋生”之義。同時《金匱要略》談到大脈在診斷瘀血上之作用:“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敝我曰钛鰷珓?,可見此脈大是氣虛而血瘀。
邪綱脈詩
大彌如洪不是洪,形兼洪闊不雷司。
絕無舞柳隨風態,卻似移兵赴敢難。
新病耶強知正怯,夙疴外賓必中至。
《內經》炳進真堪佩,總為陽明氣不競。
(八)緩綱(即正綱)
緩脈:
脈象:可見于浮中沉三候。按之一息四至,來去和緩從容,不疾不徐。前人形容此脈說:從容和緩、柳梢裊裊、意思欣欣、悠悠揚揚。
主病:緩為平人正脈,睥胃之氣正常,陰陽諧和,其余四臟五腑身軀百骸得其滋養,主無病健康。但有兼脈,才以病論:浮緩傷風;細緩濕痹;澀緩血傷;滑緩痰滯;大緩熱傷;遲緩虛寒;弱緩腳腫、小便難。總之怠緩為濕中脾經,實緩為熱邪囂張。
原理:陰陽血氣和平,無偏亢偏衰之象.所以脈來去從容和緩,不疾不徐,不浮不沉,不大小小,矛盾統一,為平人無病。若有亢卑情況,矛盾斗爭,陰卑陽亢則浮緩而大,以外抗風邪;陽卑陰亢則緩而細,中陰濕之邪為痹;血少氣多,流之不前,則緩而澀;痰滯于中,來回滾動,則緩而滑;熱盛內外,則緩而大;寒盛內外,龜縮不前,則緩而遲且無力;陰氣當權,陽氣龜縮,則沉緩而弱。沉主水,緩蘊濕,弱乃氣血弱,故腳弱下腫小便難。
應用:太陽中風。如《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庇终f:“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本彏橹型林},風木之來,土氣被克,所以中風以見此脈而浮。土具沖和,向愈之?。嗟梦⒕彏榧祝?br bdsfid="0">濕溫發黃。如《傷寒淪》說:“傷寒脈浮而緩,手足口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陽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首.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庇终f:“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著,宜五苓散?!闭f明系在太陰而成濕溫之源,轉入陽明則易化燥,與濕恰為對子,即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義。在具體應用的薛生白《濕熱病篇》說:“暑熱內襲,腹痛吐利,胸痞脈緩者,濕濁內阻太陰?!敝我死麧窕瘽幔畡t濕去濁除而脾氣升體自健。
支飲不臥。水氣射肺,衛氣小行,如《金匱要略》說:“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逼矫}即是緩脈之別名,治宜苓桂術甘湯加杏仁、白芥子。 瘀熱癮疹。如《金匱要略》說:“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庇终f:“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敝我私∑⑸?,使血行風自熄。
噎膈反胃。凡是濕痰壅阻上脘之噎膈反胃病,必見緩脈。如《三指禪》說:“凡遇噎膈反胃,脈未有不緩者。”治宜二陳湯加赭石。
正綱脈詩
緩脈從容不迫時,診來四至卻非遲。
胃陽恰似群光布,谷氣原如甘露滋。
不問陰陽欣得此,任他久暫總相宜。
若還怠緩須當辨,濕中脾經步程疲。
五、奇經八脈
(一)何謂奇經?
十二經為正經,各有臟腑相配,互相貫通,血氣循環,如走圓圈。故曰:“如環無端”。奇經則不然,八脈各自孤立,既無臟腑之配,更不互相貫通,各行一套,只有通過絡脈與正經各自相連,所以名叫“奇經”。打過比喻,正經如江河,絡脈如溝渠支流,奇經如湖澤,江河水漲滿溢,先溢入溝渠支流,由滿溢之溝渠支流再溢入湖澤而蓄之。反之如江河水落,到水位很低時,既變波濤不絕為細水長流情況,湖澤之蓄水,再通過溝渠支流而流入江河補償之。奇經起蓄水和調濟補償之作用。
昔入有言:“奇經八脈為正經之約束。臟氣安和,經脈淵暢,八脈之形無從而見,即經絡受邪不致滿溢,與奇經無涉。如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霈妄行,流于湖洋之意,正自相符?!钡苏撝坏闷湟唬茨苋嬷艿?,即只知“滿溢”時,八脈仍然可形而見之,不知臟氣經脈枯竭時,八脈仍然可形而見之,不過此時所見之八脈是虛的,以此為別。同時此論詳于經.而遺于絡,比喻義有不確切之處,既溝渠只能比喻絡脈,不能比喻經脈。余以江河比喻經脈,溝渠支流比喻絡脈,奇經專比湖澤。則正經、絡脈、奇經一者連貫,以之論病探源,則可處處著實不遺。
(二)奇經八脈簡摩
(1)督脈:輕取浮而弦長.直上直下,六脈皆見。主風傷身后總攝之陽,故脊強不能俯仰。
(2)沖脈:按之弦長堅實而沉,直上直下,六脈皆見。主寒傷身前沖要之陰,故逆氣里急。
(3)任脈:按之緊細而長,推導之則六脈形如豆粒,丸丸而動。主寒傷身前承任之陰,故少腹切痛,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4)帶脈:按之兩關左右彈而滑緊,主邪傷中腰帶約束之處,故腰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并主帶下。
(5)陽維脈:按之從右尺內斜至寸而浮,主邪傷一身之表,故寒熱溶溶不能自收持。
(6)陰維脈:按之從左尺外斜至寸而沉,主邪傷一身之里,故若心痛而悵然失志。
(7)陽蹺脈:按之兩寸左右彈而浮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陽,故陰緩而陽急,腰背苦痛。
(8)陰蹺脈:按之兩尺在右彈而沉緊細,主邪傷左右之陰,故陽緩而陰急,少腹切痛,疝瘕漏下。
按:奇經八脈,在每遇五癇癲狂,沖逆七疝。項背痙強,少腹切痛,背腰苦痛,發歇不時,以及內外上下無定之怪病,又多發現剛勁不倫,或虛弱異常之怪脈,此乃奇經中之脈,應仔細求之。但是經滿溢奇之脈多有力.經枯奇經倒灌之脈多無力,此即奇經八脈屬實與奇經八脈屬虛之別。
(三)經、絡、奇經總論
關于經、絡、奇經問題.前已概述,總覺還欠全面.此則補充闡明,以期得一總的概念,便于臨床應用。
經者,十二經:絡者、十五絡。十二經各有一絡,而睥又另有一大絡,再加上任、督二脈為十五絡。經起中焦,隨營氣下行而上,故經脈常升主氣,診在寸;絡起下焦,隨營氣上行極而下,故絡脈常降主血,診在尺。
奇經則不然,經滿溢絡,絡滿溢奇。反之,經枯則絡隨之而枯,奇經卻倒灌而補充之,故診其脈亦怪異不居,或現于寸,或現于關,或現于尺,或現于寸關尺二部,或只見于左,或只見于右,或只見于浮,或只見于沉等等,總之其脈怪異于常,故謂之奇。在一般情況下,此脈絕不可見,雖在特殊情況下,即在滿溢或極虛時,乃可見之經脈直行上下,主流通,疾病易入而易出,脈多寸浮而緊。故仲景《傷寒論》以六經定法,主傳經立解、
絡脈橫行左右,難于流通,邪伏隱僻,既難入。又難出,治之則升散艱難。因此,絡脈受邪較緩,故多為久病痼疾,癥多因熱而成,脈多尺數而澀。孫思邈《千金要方》,多以絡病為久病立說。葉天士承孫思邈之遺緒,故其所遺之醫案,問出“久病入絡”之診斷,并以“活絡為要”立法、處方、用藥,頗得治絡病之心傳要領。
奇經為湖澤,不隨正經循環,受邪更緩,邪既難入,更難外出。所以初病多責之經,久病多責之絡;久病再纏綿不解,又多責之奇經。明乎此,則“運用之妙,存乎于心。”
經言:“絡處經外?!币馑际峭庑爸肭郑茸越j始,絡滿入經,而在經流連不散,又反溢入絡,則成痼疾。這與天雨降下,由溝渠入河流,河流不能消水,漲勢不已,有可溢入溝渠。到江河水落時.溝渠中仍可瘀滿臟東西相仿佛,臭氣熏天,影響衛生,還得轉回來疏通溝渠一樣。此中理致,宜活看,不宜膠著不移,矛盾自可解決。所以“醫者,意也?!奔荣F融匯貫通,其中以“通”字為緊要。
六、評氣口九道圖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為歷代研究脈學之翹楚,其中頗有綜纂提高之功.并極力推贊“氣口九道脈”,又為之繪出“九道圖”,引歧伯之說以明之,認為是 “泄干古之秘藏云”!今之醫多弄不懂,所以不能講究此圖,并不明義。
為了落實此圖起見,今作分析于下:氣口本為一條脈,何能分為“九道”呢?道者、道路之道,只有一條道路,何得別為九條道路,顯然在定名上是錯誤的。退一步說,權宜以幾道而論,以其圖數之,明明是十三道,怎么也歸不上九道呀!思之,其意不過是三部九候,把“候”字誤認“道”字,引出千古迷惑不解。由此可見,九候是真,九道脈是假。再加上陽維或陰維與沖、任、督三脈,在候時特異,則氣口可以十三候,兩手則為二十六候。今撰出《氣口二十六候圖》于后,并詳細說明,供學者參考取用。
至于李氏所引歧伯之說,作“九道圖”之根據,因古書轉相抄寫,多有文字上的錯誤,理淪不通,實踐不合,李氏認為是圣意,不加改正,囫圇取之,是以訛傳訛。
李氏博學多聞,是儒醫,即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醫師。就以儒家之亞圣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又說:“吾于武成取二三冊而已矣!”孟子周人,對當代武王、成王之事猶不盡信,大約只取信十分之二、三,以此例之,李氏上距歧伯4千多年,何能見《內經》托名成書而盡信,所以欲得通儒確實很難。
作者對醫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態度,即其說言之成理,行之不悖者信之,否則存疑待考,決不盲目信從。作者所撰之兩手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就是這樣來的。
兩手寸口六部脈共二十六候,兩手之陽蹺脈、陰蹺脈、帶脈及或陽維、或陰維,每只手共去三脈,未計算入內,九候加督、沖、任、陽維(或陰維),共十三候,兩手計之則為二十六候。是根據中醫陰陽五行理論,和自己多年臨床實踐體驗,確屬不誤。
陽脈在表主浮候,陰脈在里主沉候.生脈在中央,象上之意.居中央灌溉四旁,主中候。其中臟腑之候,有確屬不移之義,故未例出臟腑之名,中央則為經脈循行之地,經脈直行,故“中央直者”之來源于此,只例出陰陽經脈之名以代表。其中心為君主之官,不直接主生,故不例,只例十一經之名。命門為孤藏,在兩腎中間,即水中之火,借三焦而行氣,不立經名,手少陽故可代之。
脈為血脈,麗肺氣而運行,故左尺中央手太陰、手陽明之金下生腎水,上生膀胱水,為五行之“天一生水”。水上行到左關中央,下生肝木,上生膽木。足厥陰肝借手厥陰心包絡之木氣,而心包絡又是心之宮城,即心膜,故臟與經皆列于左寸中央,手厥陰木下生心火,上生小腸相火。肝膽之木氣上達又有心包絡相代,故轉而下行至右尺中央,上生三焦相火,下生命門相火。手少陽相火上炎,手太陽相火下照,交于右關中央,上生胃土,下生脾土。土氣上行,居于右寸中央,上生大腸燥金,下生肺金。金為乾天之象,經脈下行至左尺中央,天一生水之根據在此。此為十二經五臟六腑之配法,與陰陽五行和臨床實踐完全一致。
至于奇經八脈,無臟腑之配,其脈異常。陽維行于皮膚之表,故從右尺三焦斜向小指寸部大腸而浮;陰維行于肉里,故從左尺腎斜向大指寸部心而沉,且左右交扭,為一身之綱維。陽蹺行于氣分,陰蹺行于血分,氣血足而百骸理,且左右交扭,故使機關之蹺捷,所以陽蹺診于寸,陰蹺診于尺。督脈總督三陽,故曰陽脈之海,所以診于寸關尺三部而浮。任脈為陰脈之海,而診于兩手寸關尺三部九候。沖脈乃直沖而上,為血氣上行之沖力,叫“血?!被颉笆浿!?,而診于寸關尺三部而沉,即血為陰之義。帶脈是橫圍于腰,狀如束帶,所以總束諸脈,正居于天地之中間,故診于關上。此亦因其陰陽屬性與客觀存在定診的。
李時珍說:“是故陽維主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卑矗豪钍现钥梢岳ò嗣}之要。
七、脈診的具體應用綜述
(一)別外感與內傷
《脈經》:“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緊盛為傷食?!庇终f:“左為人迎.右為氣口?!鼻О倌陙恚t家多不解其意,甚至有詆毀叔和者,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自忖量。蓋叔和去古未遠,脈學必有師傳,始敢如此定論,決不可能是想當然的說法。令從作者所擬之兩手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中,可以直接了當地回答這個問題。左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太陽、足少陽、足太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人迎緊盛,定為傷寒是完全正確的;右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氣口緊盛,定為傷食不是正好嗎!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王叔和《脈經》是脈學發展中的承先啟后作品,無可厚非。
(二)別內因七情所傷及病氣、血、痰、食、郁
五疴
(1)七情所傷
喜傷心而脈散;怒傷肝而脈急;恐傷腎而脈沉;驚傷膽而脈動;思傷睥而脈短;憂傷肺而脈澀;悲傷心而脈促。
按:急即疾之變脈,不變至數而躁急。
(2)五疴
①氣?。簹馓搫t脈見濡、散、虛、徽;氣實邪閉,則脈見實、大、弦、牢、長、短。
②血病:脈弱主血虛;脈芤主脫血;脈動主血崩漏下。
③痰?。好}滑、短。
④食?。好}伏而有力,主飲食停傷。
⑤郁?。好}短而結。
(三)別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傷為病
l.傷風:脈浮緩或浮遲。
2.傷暑:脈浮虛。
3.傷寒:脈浮緊。
4.傷濕:脈濡或細。
5.傷燥:脈浮數。
6.傷火:脈浮洪。
(四)六經證脈法
1.太陽?。毫}浮。
2.陽明病:六脈大。
3.少陽病:六脈浮弦。
4.太陰?。毫}沉遲。
5.少陰?。毫}微細。
6.厥陰病:八脈沉弦。
按:此為六經病之提綱,六脈即兩手寸關尺三部。欲詳每經病之兼變脈法,有仲景《傷寒論》可查。其他詳《中篇?經?絡?奇經概論》,茲不贅。
(五)七怪脈
1.雀啄:按之如雀啄食.連連搏指,忽止忽來,主肝絕。實際此脈即弦硬純無胃氣之脈。
2.彈石:按之劈劈.如指彈石,主腎絕。如指彈石,其硬之狀,可想而知,即石脈無胃氣之狀。
3.解索:按之乍密乍疏,如解索,主睥絕。解索者,如以手解繩索,乍密乍疏,失其和緩之象,故主脾絕。
4.魚翔:按之本不動而末強搖,似有似無如魚翔,主心絕。此心氣已絕.故本不動;其神外脫,故末強搖。
5.釜沸:按之浮于指下,有出無入,如沸水冒氣泡,主肺絕。此即所謂診之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主氣高上脫之候。
6.屋漏:按之如屋漏下,半時一滴,則搏動一下指頭,主胃絕。半時一滴,全失和緩之象,故主胃氣全絕。
7.蝦游:按之指下冉冉去,忽一躍,如蝦游,主腸絕。此與屋漏相似,彼則脈勢向下,此則向上。
按:七怪脈是胃神根三者俱無,故主死不治。
七怪脈歌
雀啄連來三五啄,忽來忽止主肝絕。
彈石硬來尋即散,冬石無胃主腎絕。
搭指散亂為解索,乍疏乍密乃脾絕。
魚翔似有又如無,末強搖兮主心絕。
水上浮麻號釜沸,不辨至數主肺絕。
屋漏半日一點落,全失和緩主胃絕。
蝦游靜中忽一躍,冉冉而去主腸絕。
寄語醫生仔細看,七怪見一休下藥。
按:診得七怪脈之一,一般主死不治。但在特殊情況下,診礙七怪脈之一,可詳察病因,與望、聞、問三診結合,自有起死回生之術,多在此中尋源施治而得救。
八.婦人脈法
(一)婦人脈法重點
婦人與男人之異,主要在下焦。婦人以血為主,而下焦生理之異與主血相結合,所以候脈以尺為主。
肝又為腎行氣,乙癸同源,故兼取肝脈。
脾主后天,腎主事先天,即生之后,后天可以滋養先天,故又兼取脾脈??傊?,以尺脈為重點,兼取關脈以論病。
(二)婦人常脈、病脈、孕脈
三部之脈象安常,均得和調而緩,為有胃氣月經無愆期,乃無病。
左手關脈忽大于右,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月經將至。寸關脈如常,尺脈微澀,主月經愆期,以月經不調論治。
若尺脈有力有神,主身有胎孕。又以左大于右為男,右大于左為女。脈和滑而代,孕已二月;脈滑疾。按之散,孕已三月;脈滑疾,按之不散,孕已五月。
孕婦尺脈弦數,主血崩下血胎漏。若尺脈按之如鼓皮,即革脈,亦主血崩下血,而非孕之婦。
(三)將產脈、產后脈
婦人將產,內動血氣,必外變脈形,名曰離經。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中指兩旁,以頂節為準,若此處脈跳,腹連腰痛,一陣緊一陣,二目亂出金花,即正產時刻。
產后流血傷陰,血不止,脈不上關者,多主死。
(四)不孕脈
兩尺之脈浮滑有神,易孕。
兩尺之脈沉弱而澀,不受胎;
年老婦人得之,乃下無元陽,年少婦人得此,為血枯絕產。

九、小兒診法
(一)虎口三關法
3歲以下小兒脈不現,可用此法看小兒食指內3節指紋:以第1節為風關;第2節為氣關;第3節為命關。醫者從上往下推其指紋:熱為紅色;火為紫色;傷寒為淡紅色;疳積為白色:驚風為青色;隱隱黃色為正氣充足;黑色為陰寒盛,主難治。
紋浮淺者病易愈,紋深沉者病深痼。
紋在風關,病淺易治;紋射氣關,病深難治;紋射命關,則成危急之癥,多不治。
紋下入掌,又能分別外感與內傷:紋彎向虎口,主邪從皮毛侵入,為外感風寒;紋彎向小指,主病由內生,為內傷食積。
(二)外診法
適用于半歲以下之小兒,醫者以3指橫按嬰兒額中,食指居上,中指居中,無名指居下。3指均熱是傷風,3指均冷是內傷寒邪,食指獨熱是食積,中指、無名指熱是驚風。
(三)脈診法
3周歲以上小兒,可用此法。但小兒臂短,脈無定位,難分寸關尺。以1指按于太淵穴上:六至為和平;七八至為有熱;四五至為有寒;浮則病在表;沉則病在里;脈亂無條,變蒸發熱,或吐,或不食,作止有定期,多為邪在半表半里。
15歲以上孩兒,脈法同成人。
此篇選材,務求精簡實用,類多出自作者先人口授心傳,結合多年來臨診1 O多萬人次之體驗,皆能以此心傳,診出病理機制來,處方選藥效果顯著。同時復經作者多次補充整理,由實踐上升到理論,轉同來指導實踐,反復驗證,絲毫不爽。
習者茍能潛心研究于此,自可得脈學之精要。但脈書雖多,學習時如不能以明理辨證以及緊緊結合臨床實踐,去偽存真.結果學一點忘一點;學得多忘得多,如紙上談兵,臨陣潰亂一樣。其中博聞強記者,亦不過是“心中了了,指下茫茫”。斷病處方又是一套,結果脈診與問診是兩張皮,沾合不起來。
今為繼絕學,將脈學重整補充。發揚光大,使之起到真正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功用,撰成此篇。昔人嘗云:“一語會心不為少”。筆者力求如此而已。
黃杰熙先生脈學1體例
(一)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緒論,主要論述脈之起源與原理,以及脈為什么可憑;中篇脈法精髓,主要論述脈之分綱分目的與具體應用法;下篇補正四言脈訣,主要補正增刪前人脈訣,便于初學者之誦習。
(二)本書主要依據《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考正《脈經》以下脈書50多種作參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從先人口授心傳與結合臨床驗證寫成。
(三)能自然參以西醫之學者,慎為采納,以期初步融通。
(四)本書論脈,深入淺出,實事求是,務取精簡明理:精則不粗;簡則易用;理明則匯通。
(五)本書論脈,以陰陽為總綱,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綱,分別代表表里寒熱虛實邪正八綱,貫通于28脈之中。每綱之后,分別選取陳修園八脈詩殿后,并加以修訂重整,以期更合每綱之簡便總結與背誦。
(六)提綱八脈,分別立綱,并選列相似之脈為目但邪正二綱,是綱目合一,綱舉目張,既便于理解記憶,又切合臨床實踐與應用。
(七)奇經八脈,分別闡明經、絡、奇經關系,重要在具體診斷與認識應用,并繪出兩于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便于與十二經臟腑匯通。
(八)婦人診法,突出以尺為至,診經、帶、胎、產、不孕最確。
(九)小兒診法,以虎口三關、外診法、脈診法三者為主,此為小兒診法之最簡明最實用之法,茍能精通熟練,用時則可得心應手。其他雖有五色診、望苗竅、舌胎等法,只可參考,不如此取者,百發百中。為了簡明不亂起見,本書只取三法,以明整個精誠提煉之總旨。
(十)為了輔助初學者誦習脈學起見,又編撰了 “補正四言脈訣”,使脈學趨于全面,照料周詳。
(十一)本書還在適當地方加用“按”字,以明該節之旨趣及未能全面闡述之根源。中、下篇加用小結,以明該篇之立足點及與它篇之內在聯系。
上篇緒論
一、脈診起源
古代醫家與疾病作斗爭.首先必須探明人體生理與病理的規律性,在實踐與探索過程中,發現了脈診的重要性,在無文字記載之前,則是口授相傳,不斷實踐總結,既有文字之后,必然借這項先進工具予以記載。戰國到秦漢時,寫成的最早醫書《內經》里首先發現人體血液循環,是能通過心肺不斷呼吸搏動而成。血液循環是從動脈血管流出和從靜脈血管回收。所以有“陽血”“陰血”之分。祖國醫學在二干多年前就有此發現,論斷又如此準確無誤。若與西洋醫學相比,英國哈維氏在公元l 682年(明崇禎元年),才發現心臟的作用是維持血液在體內的循環。就是這點知識,他花費了7年的功夫,才得到證明而公開發表。如他能廣查國際資料的話,又何至于浪費這樣多的時間呢!
任何科學技術,都有它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脈學也不例外,上古即有脈書,出于現存本《內經》之先,如《素問?示從容論》所云:“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笨上髁?。
首先來正一正名,為什么要取“脈”字作名,按脈字字義是派、是永,意思是人體血液流于經絡臟腑身軀百骸之間,支分派別,周流無滯.便可永年?!端貑?五常政大論》:“升明之紀,其物脈”,就是這個意思。具體說脈又是什么呢?《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靈樞?經脈篇》:“脈為營?!薄鹅`樞?決氣篇》:“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庇纱丝芍?,脈就是血脈管,靠氣為動力以行。所以說人體內動脈跳動的快慢強弱,是與心臟的搏動強弱和氣血多少、正邪進退有密切關系。血多氣足,血管自然充脹跳動有力;反之,血管必然扁踏跳動無力,此則最易察知,也便于實驗。進一步根據所在部位的距離遠近和物理變化的位置、形象,可以測出人身疾病的位置情況,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以及正邪進退。《內經》就是根據以上這些原理,首先突出人體上中下三部九候法來的(即遍診法),同時又定出兩手寸口三部九候法 (即獨取寸口法)以為補充,兩種脈診法并存,互為補充,互相競爭,在實踐檢驗過程中,淘汰了繁瑣的遍診法,肯定了獨取寸口法。簡便易行的獨取寸口法,就是這樣開始發展起來的。后來秦越人扁鵲所著《難經》,就是以“青出蘭而勝于蘭”的氣魄繼承發揚《內經》的,在診法上提倡獨取寸口而去掉遍診法,脈學由發生發展走過漫長的道路,由此開始定形而昌明,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到東漢末年,臨床實踐醫學大師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根據《內經》、《難經》理論,以脈證并治為主,定立篇名,脈義以獨取寸口診法為主,對脾胃病有時參用人迎(頸結喉旁動脈)、跌陽(足跗沖陽穴),對婦女病有時參用少陰脈(足內踝后太溪穴)診法。筆者之經驗,凡仲景所言“人迎”或“趺陽”脈,注意診右手關脈亦甚準確。所得“少陰脈”,診兩尺脈同樣可靠。當然,如果兩手無脈,還得診頭、頸、腹和足,始可定脈證是否相符,方為全面。
自上古之《脈經》早已失傳,東漢時涪翁所著之《診脈法》又不可得?,F在可尋的最早脈書要算晉?王叔和所著之《脈經》了,此書繼承了晉以前之脈學,肯定了寸口三部九候法之成果,系統地闡述了24種脈形,并突出以脈定證,行之臨床,驗證多為可靠,大純小疵,是一部脈學開山好書。之后脈書漸多,又多繼承與化繁為簡之著,發明無多,故有“脈決”出而《脈經》廢之論,又有《瀕湖脈學》出而“脈訣”廢之議。
但以筆者臨床寅實分析研究所得,脈學以《內經》《難經》《脈經》三書最為可靠,留心實驗50余年,經過千百次苦心思考,開始真正有些心得,并有新的發現。所以筆之成書,名日《實踐脈學》,采取簡便易行的方法寫成,俾學者易于入門。
二、寸口診法的理論起源
寸口是手太陰肺脈所過之處.脈又是血脈,血又是飲食營養所生,養料由足太陰脾(胃)所輸送,首先上輸于肺,散于五臟六腑,所以取此可以總統之義。欲作實驗.也很簡便,當人饑鋨時.氣血因而不足.診、寸口脈時必虛弱;吃飽時再診之則滑緩有力。如《素
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即養料)歸心,淫精丁脈(即變為血),脈氣流經(即十二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由此吐故納新),輸精于皮毛(皮毛也主呼吸)。毛脈(肺臟)合精,行氣于腑(指六腑),腑精神明(指六腑包括奇恒之腑腦在內的精氣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肺為相輔之官,燮理陰陽,主治節,分布氣化,以得其平),氣口 (即寸口)成寸。以決死生?!蓖瑫r《素問?五臟別論》亦有類似說法:“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歧伯日: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太陰也(指手足太陰經),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薄鹅`樞?營衛生會篇》更說得直接了當:“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指營血),濁者為衛(指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綜上所述,《難經?一難》更說得具體明確:“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八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干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難闡明診脈獨取寸口之理由是:寸口本為手太陰脈在撓動脈處.但十二經分手足三陰三陽,皆有跳動之脈,如于少陰心脈之極泉、神門之類,均為明顯之動脈,何不取之?單單選中了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到值得深思研究。原因足寸口肺脈乃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之大會,如何會法呢?氣為血帥,肺主呼吸;心主脈之跳動,血靠氣行。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呼一吸為息,脈行六寸;平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二干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定為一周于身。榮衛之氣,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加起來是一周。此乃指行于脈管外皮膚分肉之營衛,非行于脈內之榮與行于脈管壁孔竅中之衛。而這兩種營衛,是一而二,二而一,各行其道,而在五十度時才復大會于手太陰寸口,就是二而一的意思;會后又各散行其道,謂之一而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五臟六腑之脈皆要會于此。既行一度有一小會,行五十度有一大會;小會者少數會于此,大會者全體會于此。寸口好比碰頭地點,所以診脈取法于此。
事實勝于雄辯,再來證諸實踐,脈是血液在血管中之流動,可上可下,旁通四達;亦可滲出血管,回到血管,即輸出養料于各組織,回收廢料于血管中,全靠心臟之搏動,增減壓力而送出與回收。但心臟之搏動,又賴肺臟行呼吸而推動之:呼吸劇而心跳劇,呼吸微而心跳微。肺動脈所束之血液廢氣中二氧化碳多,氧氣少,即一氧化碳之壓力大于空氣中所管二氧化碳之壓力,迫之必從肺泡膜呼出;氧氣少則壓力小于空氣中所含氧氣之壓力,吸氣時則必然吸人,送入肺靜脈,則由原來的赭黑色變為赤血。脈中血液變化情況,全由肺為治節,氣血由肺經過四臟六腑身軀百骸,分布全身,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其主于手太陰肺經的撓動脈寸口,其理益明,所以能候出十二經五臟八腑之常與變,因十二經五臟六腑不能一時無血,也不能一時無氣,氣血一有變化,則寸口上應之部位亦起變化,猶如誰不來開會以及表現情況等,在會場上皆可察知一樣。肺為相輔之官,診它就能明了這些事。三、寸口三部九候法
《內經》、《難經》、《脈經》等書所述寸口三部九候法是一致的,可見學術有繼承性,勿須細論。寸口分為三部,以兩手腕骨后之“高骨”定為關;關至魚際穴取九分定為寸,因離心臟遠,故居陽之位;關至尺澤穴取一寸定為尺,因離心臟近,故居陰之位。脈診之長度共一寸九分,一般診寸六分、關七分、尺六分。外陽所在,與天相似,主上焦之病;關上法人,主中焦之?。怀哧幏ǖ兀飨陆怪?,并以配該區統轄之臟腑軀殼,即《內經》上下竟之義,此乃機械唯物論之劃分法,驗之有準與不準之實際。若以臟腑之氣化兼陰陽五行生化劃分,在實踐中十分準確。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三候乘三部共得九候,合為三部九候法。則以左寸沉候心,中候配心包絡,浮候配小腸;右寸沉候肺,中候配脾胃,浮候配大腸,兩寸合看則診胸膈,寸前一分以上診兩手及咽喉頭部之疾患。理由是心肺在上象天,但又是臟為陰,故候于沉部;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屬腑為陽,故在浮候;心包絡是心之宮城,又是手厥風木之臟,木為火之母,下生心火,上生小腸火,故列于中候。同理左關沉候肝,中候腎與膀胱,浮候膽;右關沉候脾,中候三焦小腸,浮候胃,兩關合看候膈至臍所圍之腹背疾患;左尺沉候腎,中候肺大腸,浮候膀胱;右尺沉候命門,中候肝膽,浮候三焦,兩尺合看候臍以下少腹腰臀;尺下一分候兩腿至足之疾患。此類候法異于《內經》、《難經》、《脈經》、張景岳、李瀕湖、《金鑒》等各家之分法,乍看新奇,實則有繼承有發揚,筆者在千萬次臨床實踐中,細心勘驗,非常準確,測證斷病有神奇之效果。故敢筆之成書。主宰者理,總詳于此書中篇所例之《兩手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
歷代以來,惟吳草廬、李時珍二氏頗得脈診之要。李氏說:“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钡侨绾文芫唧w分別候其氣,囫圇吞棗,從未有準確無誤指出過,結果六部皆為五臟占據,六腑和經脈等相配,不過是聾子耳朵,有名無實。同時按部求診,不曉靈機活潑,真如按圖索驥,刻舟求劍.終身執迷,半信半疑,誤己誤人。脈法乃靈機活潑,別其部候其氣,作為內因,再合望、聞、問三診作條件,四診綜合分析,得出準確病機,施治時處方用藥才能針鋒相對。若只靠脈診而不變通合參,則只知內困,而缺乏條件斷病,診斷是不會準確的。善診斷者,如名將用兵,老吏斷獄,步步合拍,嘆為觀止。
四、九候法之原理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則陰陽是察脈之總綱,同時脈是以呼吸定息來決定的,呼出時為在上吐氣,脈現于浮分,即陽位,陽屬腑,所以浮分可以候六腑;吸入時,氣由肺心循脈管以達脾肝腎,所以沉候五臟;呼吸之間為中,即浮沉陰陽的中間,為矛盾交點.正為經脈所過,臟腑混淆,即可以候臟,又可以候腑。析矛盾交點處,正是生發之根源,臟腑靠此供應轉輸養料與排除廢料,故為五行中居生位之地,明乎此者,則脈學觸類旁通。
九候法原理知道后,緊接是具體候法問題,如何能認出具體可靠的正脈與變脈(病脈),脈書與談脈之書雖多,總欠具體可靠,而寸口本為短短一條動脈管。如何能診出臟腑經絡等身體上的病變,確實微妙。筆者經過無數次的認真實踐比較,獨立思考,個人始有一套經驗。蓋健康人氣血和平,各部正常無病,寸口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數不遲。很合諧律節拍,意思悠悠地流行于中部,五臟六腑脈遂摸不到。如果邪氣入侵或內亂萌起,首先打破陰陽氣血的平衡,或浮或沉,發生于何部位,是何部位之病變。如小腸病人,經常診到左寸浮大而洪,火氣上頭則頭疼眼花,下因火氣偏微,寒邪獨勝,泄瀉完谷不化;膽胃病人,經常診到兩關皆大而浮,尺寸相形伏下,有如短脈,病人自覺氣短、口苦、胃脘疼、不能食,正說明六腑配于浮部,有病則見,無病則不見。同理沉候見脈,病必在臟。在何部位,定為何臟之病,絲毫不爽。筆者留心診脈千萬次,發現了這個規律性,用之驗證了數萬人次患者,無一差錯。
脈是物質,物質有數量的變化,也有溫度(氣候)之變化。小孩婦女氣血比男人差,所以脈較男人為弱。氣血既差,要維持生命,周轉必然加快,所以脈數。青壯年氣血正在旺盛時期,脈多滑大;老年人則相反,脈多軟弱。以上是受年齡性別的影響血氣多少不同,而脈亦各別。再者南方人脈多細弱,北方人脈多大堅,此又是受地域氣候影響而來。
還有受四時氣候影響:春時氣溫漸高,人身血氣也隨之逐漸膨脹,脈變弦;夏時天熱,血氣更形膨脹洪大,脈變鉤;秋時天氣漸涼,血氣由膨脹而回縮,脈變為短澀如毛;冬時天寒地凍,寒風凜冽,血管必因之收縮,血流變慢而擁擠,脈之如按石頭,即沉滑大有力。這就是為什么弦、鉤、毛、石的來源,是四時氣候變化之常脈,均要和緩為有胃氣,主無病;若無胃氣,謂之真臟脈現,主病主死。還有,先其時見時令之脈,至其時反不見者,多主死。此乃臟器先有衰敗,血氣受損,失去熱脹冷縮之功能,所以謂之死。
總之,脈診是候氣血之盛衰,正邪之進退,天時之逆從,臟氣之生克,以陰陽為總綱,五行為總目,各取其處之經絡臟腑氣化而定病機,是內因,是診斷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環,還有三環即望、聞、問是條件,全面結合,必操勝券
五、脈證關系
病證之名上萬,脈僅30來種,雖可分三部九候,排列組合,亦難達到此數。但過于繁瑣,未必脈證盡合。歷代名醫治病,非常重視脈診,用以察明人體內部之情況,望、聞、問三診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以脈診為骨干,必可得疾病的位置與性質,達到定性準確,所以治效顯著。
自王叔和《脈經》倡導以脈定證以來,后世脈書亦以此為主而進行編寫。實則以脈定證的中心思想是考核脈證是否相符,如果相符,當然診斷起來容易;如果不相符必須有兩個轉歸,一是舍證從脈,二是舍脈從證。
首先,從脈證相符而論:診脈首先是別陰陽兩大總綱,其次是別表里寒熱虛實邪正八綱。總綱有總目,分綱有分目。此與流俗所講八綱不樣,流俗所講把總綱和分綱混在一起,眉毛胡子不分,認為都是毛。結果疊床架屋,因為八綱之中任何一綱,不屬于陽,便屬于陰,或陰陽兼而有之,明明被陰陽所分別所統轄,何得再另立陰陽二綱與其余六綱平起平坐,豈有此理。所以筆者此書不從流俗,而從實際理論列八綱。而脈之浮者,其證屬表;脈之沉者,其證屬里;脈之數者,其證屬熱;脈之遲者,其證屬寒;脈之虛者,其證屬虛;脈之實者,其證屬實。以上是脈證相符,易于判斷。
其次是脈證不相符,脈證發生矛盾,則必須從脈證中探求其真而去其假。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是虛火;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是胃虛。此乃證實脈虛,而宜從脈之虛,不宜從證之實,定為“虛火”、“虛脹”。又如證見外寒而脈見滑數者,必中假寒;下利清水而脈見沉實者,必是假利。此宜從脈之實,不宜從證之虛。揆之,證實有假,證虛亦有假。假實者病證難測,必須旁求他證,定之以脈候,其假始出;假虛者易知,脈實者即明。
人皆謂以上所例為“舍證從脈”。筆者深感“舍、從”二字用得很不妥當,如以假寒假利來說吧!貌似虛象難明.然細心考求,其寒只是外見,而內必有躁煩小便黃等證;下利清水,而內必有燥糞,謂之“熱結旁流”,脈必沉實或滑數,仍與實證實脈相似.此能說舍證從脈嗎?只是在辨證時遇到點曲折罷了。
應《太極》“一分為二”來論脈,才是辨證法。脈亦有不可憑之時,不可不知。如《傷寒論》:“傷寒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贝擞址敲}浮都是表邪,一律從發汗治之。又:“脈促為陽盛。協熱而利,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脈促全屬陽盛,而亦有陰虛寒脫的例外。還有: “脈遲為寒,脈沉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戢戢然汗出者,宜用大承氣湯主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宜麻黃附于細辛湯微汗之?!贝肆x非脈遲為寒、脈沉為里之斷甚明了。
以上所述.流俗謂之“舍脈從證”,實則素體陽虛之人,一傷寒邪,正氣龜縮達于沉位,所以表仍發熱,是還有未來得及退卻之正氣仍在與敵周旋;胃家實,燥屎內結.正氣遏中與邪搏斗,脈道之行多阻,所以脈遲。脈之所以沉和遲,完全是有原因的。同理,脈促是陽盛之象。若陰虛陽越而上脫,也可見到促脈。脈浮為表,大為邪進,所以脈浮大定為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說明表邪一部分已入里,所以既不可汗,也不可下,只宜攻之。正說明脈證必須細審.相互要結合,不是什么“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的問題,而它們之間是經過曲線道路達到完全一致的真理。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脈證是否相符的關系,是直線相符與曲線相符的關系。不管經過那種線作渠道,它們之間是絕對相符的,完全一致的,根本沒有什么“舍”與“從”的問題中篇脈法精髓
一、脈法
診脈的目的是探病情之根源,患家常說:“請太醫看看脈。”此語頗有意思,是說醫生的二根指頭,長有三只眼睛.比愛克斯光和示蹤原子探測器還要迅速簡便準確地通過脈道看清患者身軀百骸經絡臟腑之病變所在。
在臨診病人時,患者之手宜平放,取其氣血灌注均勻。時間以平旦最好,因此時飲食未進。煩勞未擾,陰陽氣血未亂,最易診太過與不及之脈。其他各時皆可診之,但須審度其情況,勿為臨時之擾動所誤。
醫生視患者高矮,高者下指宜疏,矮者下指宜密。三指并齊按于患者兩手撓動脈管上,中指按于腕后高骨定名為關;食指按于寸上,無名指按于尺上。用力是由輕而漸重,到重至骨為止。首別浮分寸關尺三部;次別中分寸關尺三部;末別沉分寸關尺三部。總綱是察別陰陽,以脈之有力為陽。無力為陰。如遇疑難。即某部或多部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數、獨遲、獨動滑……又必須反復推尋,即找到“獨處藏奸”所在。此三部九候診斷之常法,為入手重要功夫,不可忽視。
還有,一手反關脈。兩手反關脈,脈由列缺穴斜向手背,并入手陽明大腸經,又稱“斜飛”。醫者應將指放于手背診之,但因是陽經脈多浮大,沉取反無力,與正診稍異。有生理上之六陽脈或六陰脈及無脈證,無關病理,所以不以病論,乃是先天秉賦偏陰偏陽差別所致。至于無脈證,可診兩足之沖陽、太沖、太溪三脈,方法與診手一樣,首別陰陽。
二、胃、神、根
脈書以脈和緩為有胃氣,按之有力為有神,沉候或尺部脈不絕者為有根,稱為:胃、神、根。
病證危篤,脈得胃、神、根者可治;或胃與神不見,只見根者,亦可挽救。此為真理,證之臨床,百不失一,完全可信。
什么是胃神根呢?先以“根”來說,沉候是五臟脈,尺沉是腎脈,五臟尤其足腎脈不絕者,則人之元陰元陽尚在,病雖篤何至于死耶!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腦髓腦筋為腎所生始.腦神經可以司心臟血脈之跳動,所以說脈始于腎,或謂腎為脈之根,兩種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對的。
其次以“胃”來說,胃為水谷之海,血脈腦髓等等皆靠水谷養料所滋生,沒有這個后勤部供給養料.血脈流行、新陳代謝根本不可能,所以脈是生于胃。
最后以“神”來說,血脈流行跳動,全仗心臟跳動來維持。心藏神,“兩精相搏謂之神”,意思是心跳不可過于有力,過于無力,一句話以有力視之似無力;以無力視似有力,意在適中,悠悠揚揚,安閑自然為有神,神為脈之主宰,心藏神。所以脈是主于心。
綜上所述,脈是始于腎(根),生于胃。主于心 (神)。具體診之是脈來去和緩(胃)悠揚(神)沉候與尺部不絕(根)者,為平人,有病也易治,否則難治。
但又不可一概而論,臨床上往往遇見一種脈之變革證,是得急病,最初之脈參伍不齊,忽變革,集于皮表,似按皮革,至數甚遲,搏指無力;又有一種似水上浮麻,不辨至數,此兩種脈皆沉取空無,胃神根皆去,若以常法度之,必死無疑。如知此為暴病陰陽乖離,氣血突變,用大劑滋陰戀陽藥品,使元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實踐脈學(黃杰熙著)
杰熙先生脈學
清·黃元御脈法總綱《四圣心源·脈法解》之二十四脈
原創連載:《仲景心法探源》——《傷寒雜病論》脈學
傷寒平脈辨脈法?。ㄒ?、二)
《傷寒懸解》清黃元御著卷一·脈法上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兴隆县| 仁寿县| 屯门区| 班戈县| 靖远县| 剑河县| 年辖:市辖区| 湘阴县| 和林格尔县| 喀喇沁旗| 宝清县| 上思县| 高唐县| 关岭| 株洲县| 五寨县| 紫金县| 巴马| 章丘市| 九龙县| 平罗县| 合肥市| 本溪| 冕宁县| 肃宁县| 固始县| 宁陕县| 西乌珠穆沁旗| 乐清市| 衡东县| 蓬安县| 故城县| 福鼎市| 琼海市| 库尔勒市| 大方县| 澄城县| 巨鹿县| 鞍山市|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