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我們團隊將減少約三分之一的成員,減少50個崗位,主要是銷售、支持和其他業務部門。”Medium創辦人威廉姆斯在自家平臺上提到。
Medium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但它是美國高質量的自媒體平臺,甚至被稱作互聯網的教科書,以類似博客的形式,承載著許多自媒體作者的作品,Medium最新的估值是6億美元。
如今,威廉姆斯決定要讓Medium變得更小,也變得更靈活。
2016年,對于Medium來說是個成長快速的一年,在流量上成長了近300%,越來越多自媒體人在Medium上發表各種高質量文章,讓各方觀點可以在平臺上得到交流,即使Medium有突出的內容和體驗,但商業模式的問題依舊帶給威廉姆斯不小壓力。
讓人不禁想問,優質內容變現就這么難嗎?
裁員是因為廣告變現的模式有問題
威廉姆斯說,裁員的核心在于現有商業模式有問題。
一個靠近Medium的信源告訴recode,近年Medium的成長速度過快,未來會將商業模式導到正確道路上,裁員50人是計劃中減輕成本的一步。
對于Medium來說,他們希望拋棄過去要求自媒體追求流量的做法,不少美國的自媒體平臺――包括Medium都希望通過流量來增加廣告收入,甚至用這樣的方法對入駐的自媒體進行補貼,然而,這樣卻忽視了自媒體文章該有的質量。
美國類似Medium的自媒體和博客平臺有很多,WordPress、Patreon也都是通過補貼吸引自媒體入駐,對Medium造成了直接的競爭關系。但事實是,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Medium這種高質量的自媒體平臺。
威廉姆斯認為,目前的商業模式是個相當破碎的系統,這些在互聯網上的媒體,多數是由廣告收入所驅動,根本就不是服務于人,讀者每天消費的文章、視頻或其他內容多數由平臺公司直接或間接支付,然后這些自媒體必須不斷被測量。
“結果它越來越糟。”威廉姆斯說。
威廉姆斯有個想法,他決定用一個更大膽的方法來解決收入問題,他希望這些Medium上撰寫文章或是分享想法的人,他們的文章可以根據讀者的受益程度來給價值,而不是為了吸引讀者而生產嘩眾取寵的流行文章。
這個制度有可能是付費閱讀,也有可能是根據讀者反饋給予自媒體相應的獎勵,總之,這些獎勵將不再以流量為主要標準。威廉姆斯其實還沒思考好新的制度,他認為現在還有點太早了,不過能確定的是,未來自媒體的獎勵機制將會有極大翻轉。
威廉姆斯也在調整團隊,集中精力在新的商業模式。
除了裁員50人之外,威廉姆斯也關閉了在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室,不過部份員工會繼續遠程工作,同時威廉姆斯會將一些執行人員從團隊中獨立出來,集中火力在自媒體方向的轉換。
Medium是什么東西?
Medium的故事要從2012年說起。
威廉姆斯在創辦Medium之前,還曾經創辦過兩個影響世界的互聯網企業,分別是Blogger和Twitter,Blogger是世界上最早的博客平臺,甚至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使用,谷歌在2003年看上它的發展潛力后,直接買下了Blogger。
出售Blogger并沒有讓威廉姆斯停下他的腳步,他在2004年離開了谷歌,籌劃了一個叫Odeo的音樂平臺,這個平臺在后來也被收購,但是威廉姆斯和當時的同事接著又創辦了Twitter,成為微博類社交平臺的始祖。
Twitter的創辦人們
2008年10月,威廉姆斯成為了Twitter的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之下,Twitter迎來了快速成長,不過Twitter的創始人間有不少矛盾,2010年10月,威廉姆斯被迫離開了執行官一職,由迪克·科斯特洛接任。
雖然威廉姆斯稱他將會專注在戰略方向上,但大家都知道他被迫離開了Twitter的主舞臺,于是他決定在2012年另辟一個新舞臺,也就是Medium。
通過Twitter的創辦,威廉姆斯了解到媒體的需求并不只140個字,這個短的字數也無法創造好的內容。威廉姆斯是個熱衷寫博客的人,這或許跟他創建Blogger有關系,他希望搭建一個網站,用類似博客的方式建構一個媒體平臺。
2013年4月,已經有30名員工投入在Medium的業務中,威廉姆斯自稱將98%時間投入這項工作,逐步脫離Twitter的陰影,成為獨立品牌。
有人把Medium當成博客平臺,但以今天的名詞來說,它更像是個自媒體平臺。威廉姆斯提供平臺給高質量的原創自媒體,甚至是提供獎勵,因為對那些愿意寫長文的自媒體來說,他們也正面臨沒有人看優質長文的問題。
Medium剛開始想做的,是提供自媒體流量和工具上的幫助。
波士頓非盈利新聞機構(BINJ)是少數幾家在創立第一年就在Medium營利的自媒體,BINJ做的是就是專注在特稿,他們并不追求熱點或是時效性,而是做美國社會關注的議題,這些文章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沉淀。
Medium上的作者不少來自Facebook、Microsoft等知名公司,自媒體內容專業度高,有人甚至認為,Medium是個知識交換平臺,可以在上面學到很多技能。
威廉姆斯也認為,鼓勵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完全移轉到 Medium ,因為這將是媒體發展的未來,對許多媒體來說,Medium就像是個新的內容管理平臺,他們不再使用自己舊有的CMS,擁抱了Medium。
依靠優質內容能賺錢嗎?
跟Medium比起來,中國的自媒體平臺們日子過得還不錯。
Medium跟中國的自媒體平臺們雖然在獎勵機制或拉攏自媒體的方法上雷同,但是他們所呈現的內容卻是完全不同,Medium像是個專業內容的合輯,但中國的自媒體平臺普遍被認為內容草根,以技術驅動。
然而,這兩個受眾截然不同的自媒體平臺,在通過廣告變現這個商業模式的測試之后,對比則是相當明顯,Medium受到了挫敗,裁員近三分之一,而中國好些自媒體平臺則通過廣告賺了不少錢。
相比Medium的高質量,中國的自媒體常常被批內容低俗。
威廉姆斯對人文的重視也讓他對內容有所要求,畢竟他自己也是個狂熱的博主,喜歡探討不同想法,他相信,總會有一種商業模式是可以讓這些好的內容也能賺錢的,即使他所創立的Blogger、Twitter、Medium都還沒真的賺過錢。
Medium曾對自家員工做了個研究,要他們評價自己工作的平臺,排名第一的是“有想法”,其他還有“開放”、“友善”等評價,對他們來說,技術似乎不是他們最終追求的東西,想法反而是首位。
威廉姆斯對思想或好文章的追求或許源自Blogger當初的失敗,他當時只把Blogger當成一個制作和分發的工具,但是對手可以模仿你的工具,甚至是添加功能,結果當時陷入一個循環──“增加功能,拿到更多用戶,然后對手也增加更多功能,我們流失用戶。”威廉姆斯說。
這次威廉姆斯不想讓Medium重蹈覆轍。
“網絡價值的一種是分發。毫無疑問,比起發布到沒有流量的信息孤島上,在Medium上發布的文章更有可能找到到讀者,但是網絡價值更有意思的在于,我們正開始看到更多的定性反饋。”威廉姆斯說。
他知道,定性價值會比定量的流量更顯得寶貴。
威廉姆斯還說,Medium 要調整商業模式來驅動最初的使命。
Medium 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如果僅從外界所關心的數據、活躍量來看,Medium 不僅沒有問題,反而活得很好。按照威廉姆斯的說法,2016 年是 Medium 自 2012 年成立以來活得最好的一年;比如說,讀者數量和文章數量幾乎是上一年的 3 倍。
實際上,Medium 曾于 2016 年 12 月 13 日在 Twitter 上公布稱,其月活躍讀者已經達到了 6000 萬人。
不僅如此,從發布者的角度來說,Medium 吸引了眾多作者的參與,無論是世界著名的領導人,還是每一個不知名的個體;在高質量內容的分發上,Medium 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思想人群的默認選擇。
盡管如此,威廉姆斯還是認為:
Medium 的發展方向已經偏離了初衷。
威廉姆斯表示,2016 年 Medium 在團隊和技術方面做出了很多投資,以此來吸引許多高質量的作者轉移到 Medium 平臺上來;同時,為了向這些作者支付費用,Medium 開始售賣廣告。在這個模式之下,Medium 的高質量作者和高質量內容越來越多;許多大公司也已經對在 Medium 平臺上通過內容來投放廣告產生興趣。
但問題的關鍵是,Medium 團隊意識到,這種模式實際上是以廣告為驅動力來進行內容發行的,這與 Medium 誕生之初所設想的“以內容為本”的根本目標不一致。盡管從商業的角度來看,Medium 的上述模式已經非常成功,但威廉姆斯稱,Medium 目前已經成為一個“被破壞的系統(broken System)”。
威廉姆斯甚至還認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Medium 將會演變成一個由廣告驅動的媒體,卻不再為人服務。這樣一來,人們每天所消費的大多數內容將會由商業公司來付錢,但是卻會指向這些公司的商業目的……
因此,威廉姆斯決定改變這一切。
威廉姆斯的情懷Medium 的這次調整似乎透露著一種非常強烈的情懷;不過,如果對威廉姆斯和 Medium 有所了解的話,會發現這次調整一點都不意外。
從 Blogger 到 Twitter 再到 Medium,威廉姆斯可以說是引領了博客、微博客再到內容發行平臺等種多網絡媒體形態的轉變。2003 年,他將自己創辦的公司 Blogger 出售給 Google;2006 年,他又與人合作創辦了 Twitter,并曾擔任一段時間的 Twitter CEO;2010 年,威廉姆斯不再擔任 Twitter CEO,不甘寂寞的他又在兩年之后創辦了 Medium。
重新出發之后,威廉姆斯對 Medium 的定位是一個內容發布平臺,但從內容導向上來看,Medium 無比注重內容的質量。威廉姆斯曾經在一篇題為《 Yes, we‘re a publisher》的文章中說道:
我們在乎的是能夠讓最好的故事與思想得到講述,讓它們以最完美的方式得以呈現,同時,讓它們能夠迅速得到正確的受眾。
在這個理念下,對內容質量的要求成為 Medium 發展的重要元素。為此,Medium 花重金打造了許多本網上雜志,比如說 Matter,比如說 Backchannel;尤其是后者,Backchannel的主刀者為 Steven Levy,他是《連線》雜志的知名編輯,曾經在《美國新聞周刊》供職十幾年,是其最重要的科技記者和編輯。
正如 Medium 花重金把 Steve Lavy 拉過來一樣,Medium 還拉來了企業家、作家、記者等有號召力的人來寫文章;威廉姆斯甚至還通過各種方式把奧巴馬請來開了一個賬戶,寫了幾篇文章;白宮也不例外。至于這部分作者的稿酬,據相關人士透露,比傳統媒體高得多。
此外,Medium 在內容推薦方面完全摒棄了 blogger、Twitter、Facebook 等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做法,而是以文章質量、用戶興趣等其他指標來推薦。對此,威廉姆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所以,Medium 打算怎么辦?頁讀數和點擊率都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用戶在 Medium 上停留的時間,在每一篇文章里停留的時間。
既然威廉姆斯如此注重內容質量本身,那么在這次調整的出現容易理解得多了。這次被裁掉的 50 個職位多為銷售、支持和其他商務功能的崗位;產品研發部門和工程師團隊的大多數都得以保留。
至于 Medium 的未來,威廉姆斯稱:
我們認為,那些表達和分享觀點的作者們,應該從文章的啟發性和預示性中得到回報,而非文章吸引人們眼球的能力。
因此,Medium 將把資源和注意力轉移到一個新的模式;在新模式下,作者會因為內容本身而得到回報。在愛范兒(微信 ID:ifanr)看來,這種新模式似乎與微信公眾平臺贊賞功能的用意有點像;但是威廉姆斯并沒有具體說清楚這個新模式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到目前為止,Medium 經歷了三輪比較大的融資。2014 年 1 月,Medium 宣布完成一輪 25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Greylock Partners、Google Ventures、SV Angel 等。2015 年 9 月,Medium 完成了 57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估值 4 億美元,領投方為 Andreessen Horowitz,而 Google Ventures 和 Greylock Partners 選擇跟投。2016 年 4 月,Medium 在 C 輪融資中拿到 5000 萬美元,領投方為 Spark Capital。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姆斯目前依然是 Twitter 的最大個人股東,其手中依然有 270 多萬股的 Twitter 股票,按照 Twitter 目前的股價來算,威廉姆斯在 Twitter 至少還有 4500 多萬美元的財富。實際上,威廉姆斯本人就是一個億萬富豪。
另外,關于 Medium 的這次調整,科技媒體 The Verge在報道時的態度值得玩味。針對威廉姆斯在文章中所說的 “Medium 不是由廣告驅動的網絡媒體”一句話,The Verge 特意加了一句說“我們就是由廣告驅動的網絡媒體”。
在報道的最后,在探討了 Medium 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之后,The Verge 似乎有點調侃地說:
如果 Medium 要想繼續下去,作者、發布者和讀者都得從中受益。但這件事兒,說起來比做得到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