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終于,喧嘩也沉悶的2016年過去了。
這一年,公益慈善領域并未因《慈善法》的落地而立現篝火升騰,側耳聽去,多是些悶雷,伴隨著雜音噼啪作響。年輕的民間非營利部門在最需要朝氣和活力去探索未來之時,卻反映遲鈍,缺乏精神。
好在,企業家巨捐沒有缺席。
比如,馬化騰來了。
2016年,騰訊十八歲。這一年,馬化騰再度為自己樹下一塊公益慈善的里程碑。他宣布將捐出一億騰訊股票(約合人民幣138億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分階段注入正在籌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用來支持內陸為主的醫療、教育、環保等公益慈善項目,以及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探索。
九年前,騰訊成立中國第一家互聯網慈善公益基金會,自此開始在公益慈善領域不斷嘗試創新和推進。至今,騰訊公益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互聯網公益平臺之一,其發生的歷史善款總額達16億元,捐贈人次超過9千萬。
成績可謂亮眼,而對于騰訊公益來說,后者的意義尤為重要。這意味著,其正向目標—“人人可公益”的創聯者,一步步靠近。
2015年之前,騰訊公益主要是用技術創新為公益行業的傳統輸血模式提升效率。近些年,移動互聯網應用發展一日千里,陌生人之間的距離空前接近,當眾多技術條件相對完備,量變帶來質變。
2015年,習慣悶頭做事的馬化騰終于抬頭喊了一聲號子—騰訊聯合數百家公益組織、知名企業、明星名人以及創意傳播機構共同發起“99公益日”,將其打造成中國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節日。騰訊目的明確:傳統輸血模式還不夠,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參與推動中國公益文化的繁榮,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
活動發起3天,205萬愛心網友捐款1.279億元,創下國內互聯網的募捐紀錄。第二年,捐款額超過3億,677萬人次參與,參與人數是2015年的3.3倍。
新鮮的“99公益日”改變了中國傳統公益的玩法,也暴露了行業的一些不足,試探出一些新問題。騰訊大把的配捐資金放在那里,公益圈甚至出現要“搶錢”的字眼。活動舉辦了兩年,騰訊公益針對具體問題對規則作了調整,將之前的1:1配捐,改為三天配捐1.9999億元,同時加入企業配捐,額度封頂為1.01億元。
活動規則在不斷完善和創新的同時,活動本身影響力所涉及的范圍和深度也在擴大。公益行業借此自省: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公益目標是否還在指導著自己的方向?“搶錢”時的靈感乍現—強捐、暗地里自己塞錢、提成式捐款—這種聰明才智能否用在正途?當有機會可把握時,怎樣做出合適的反應?哪怕無力為改善大環境做出貢獻,能否先守住自己的節操?反思之聲不少。
馬化騰有超過十年的公益參與。他是中國愛佑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是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的出資發起人之一,是壹基金理事,也是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理事。2015年,他攜手國內熱心公益的企業家共同發起成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以聯席主席的身份站到了前臺。
他了解中國公益行業發展的不足。宣布捐出一億騰訊股票時,他說,他日益感到需要一個更長遠、更高效的系統規劃和架構,以善用財富回饋社會,同時通過專業團隊提升公益活動的管理效率。
“善用財富”,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提升公益活動的管理效率”,則需要制度和規則更科學、從業者更專業。目前來看,馬化騰的百億巨捐落實并起作用需要時間,很多具體問題有待解決,比如采用何種注入方式?慈善基金或基金會落地在何處?管理架構怎樣搭建?戰略規劃是什么?
如馬化騰一樣巨捐的中國富豪們已接連策馬而來,他們的捐贈模式和資金使用模式并不落后于國際新趨勢,但能否得到逐步完善的大環境的配合,還需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