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閱讀,收藏并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疏風清熱方《針灸甲乙經》
【處方】飛揚、絕骨(懸鐘)、足臨泣
飛揚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原作飛陽。《針灸甲乙經》作飛揚,別名厥陽。屬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之絡穴。位于小腿后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后緣處;或于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痛,腰膝酸痛,癲癇,痔疾,腳氣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懸鐘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絕骨。屬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分支。主治胸腹脹滿,頸項強急,落枕,偏頭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腳氣,及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足臨泣
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臨泣。《圣濟總錄》名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帶脈。輸(木)穴。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跖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和足背動、靜脈網,第四跖骨背動、靜脈。主治脅肋痛,目眩,偏頭痛,目外眥痛,乳癰,瘧疾,月經不調,足跗腫痛等。
【功用】疏風清熱、發汗解表
【主治】風熱感冒,身熱甚,微怕冷,鼻塞,流濁涕,口干渴,無汗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飛揚直刺1~1. 5寸,懸鐘直刺0. 5~1寸,足臨泣直刺0. 3~0. 5寸,以上穴位得氣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義】飛揚為足太陽膀胱經絡穴,取之可疏通膀胱經氣血,發汗解表;懸鐘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八會穴之髓會,取之補腎益髓,扶正祛邪;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于帶脈,取之可疏風清熱。諸穴合用共奏疏風清熱,發汗解表之功。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后點擊樓下傳送門,那里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