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第一的科技、軍事和經濟強國。但即使是第一,也無法做到所有的技術都領先于他國。在戰斗機的短距/垂直起降技術領域,對美國來說一直是一個短板。
前蘇聯的雅克-38戰斗機
短距/垂直起降飛機使用面較廣,對機場的要求比較低,適用于航空母艦和大型兩棲登陸艦。雖然這類戰斗機的載重較低,但由于美國一向喜歡四處欺負小國,在這種非對稱的戰爭中美軍戰機的載重問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時美國軍隊最在意的就是戰斗機的快速和便捷。那么短距/垂直起降就成為了美國軍隊追逐的一個技術。可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內的眾多美國公司對此一向是束手無策。
海鷂戰斗機
二戰后開發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技術最成功的國家是英國和蘇聯。蘇聯和美國當時正處于冷戰對抗階段,與蘇聯合作顯然是不可能的。于是美國首先選擇了與英國合作,讓美國的麥道公司與英國宇航合作升級英國的“海鷂”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升級后的戰斗機被命名為AV-8B鷂式攻擊機。
美英聯合開發的AV-8鷂II式攻擊機
雖然與英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款戰斗機畢竟還只是一款亞音速戰斗機。美國軍方迫切的需要一款超音速短距/垂直起降的戰斗機。正在這時,1991年蘇聯的解體為美國提供了機會。
英國范堡羅航展中飛行的雅克-141
為替代故障率居高不下的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飛機,前蘇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研發一款新型的超音速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北約給予該機的代號是雅克-141“自由式”。原型機于1987年首飛,但不幸的是該機還未服役,蘇聯便已解體。隨著資金捉襟見肘的獨聯體宣布不再為此項目注入新的資金,該機型的研發陷于停滯。之后在俄羅斯國企的私有化過程中,雅克列夫設計局這類的軍工企業竟然也進行了私有化。私有化之后的雅克列夫設計局開始尋求國際合作,以獲得開發資金維持開發方案。
試飛中的X-35原型機
在蘇聯解體后雅克列夫設計局不停的帶著雅克-141的原型機四處參加航展尋找合作。正在此時,為競爭聯合先進攻擊技術開發X-35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遭遇技術難題。不久前還曾是冷戰對手的他們,竟然奇跡般的一拍即合開始了合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首先為雅克列夫設計局提供了約4億美金的資金支持,讓雅克列夫設計局制作3臺新的可飛行原型機,以及1臺用作改進機身設計和航電裝置的靜態測試機。作為回報在這期間雅克列夫設計局將他們的設計圖紙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分享。
雅克-141三視圖
《詹氏世界飛機大全2000-2001》認為其原型機的部分技術來自于當年洛克希德從雅科夫列夫手上購得的雅克-141的圖紙資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于1994年承認了與雅克列夫設計局之間的合作。而當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聯合攻擊技術X-35,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美國的第二款服役的第五代戰斗機F-35閃電II戰斗機。
可短距/垂直起降的F-35B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