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莊子那些道理(二)

莊子那些道理------《莊子》內七篇心解(二)

修為之道—如何對待世界
  《齊物論》心解
  
  《齊物論》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莊子主張人們在認識上的相對性,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也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但實際上,莊子對社會上各種觀點的正確與否沒有太大的興趣,莊子更多地是關心是實踐的問題、關心的是生命的主題。莊子發現人們常常喜歡在認識問題上鉆牛角尖,內心充滿了排斥他人觀點的絕對性意見,有我無你,辯個你死我活,于是生命的精彩就被這種認識論上的糾結給遮蓋了,心胸愈來愈窄,境界愈來愈小,距離逍遙游也就愈加地遙遠了。于是莊子用齊物論來為人們卸下繁重的心理包袱,從而為追求更高的境界打開心靈的窗口。可以說,齊物論對于生命的關注一點也不亞于莊子的內七篇中的其它文章。可以明確的說,莊子齊物論的主旨是關于生活態度的問題,而不是關于知識的問題。莊子的“齊物論”就要希望世人能夠放棄萬事萬物的差異,放下分別心,更要放棄爭論,擺脫有形的物體對無形的生命的束縛,學會用心靈來觀照世界,從而達到一種“喪我”的人生境界。一句話,通過認識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達到“不遣是非而與世俗處”的修為。齊物是一種心態。
  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每天都需要不斷補給,同時也在不斷消耗。當生命能量的補給少于消耗時,這就是人到了老化階段。所以中醫會告訴我們,不要浪費生命能量。肉體上的過多消耗是一種浪費,比如你今天跑出去玩了一整天,玩得很累回來,這是一種能量的消耗,但這種浪費可能能夠促進你的吸收功能,增加你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回來。真正浪費能量最大的是在心靈里面的浪費,比如說生氣和煩惱等等。俗話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就是這個道理。同樣的,莊子也認為情緒大起大落會傷害人的生命力,而其中最可怕的傷害就是辯論和爭斗,辯論和爭斗是從一個人的心里面損耗一個人的生命能最厲害的方法。
  莊子主張,“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意思就是只要具備人的形狀就可以了,無需有人的刻意地用情。有人之形才能生活在人群中;無人之情,則是非到不了自己頭上。
  喜歡辯論的惠子聽了莊子這個觀點,就反問道:“人本性是無情的嗎?”
  莊子說:“是啊!”
  惠子說:“人若無情,干嗎還叫人?”
  莊子說:“道賜人以外貌,天與人以形體,怎么不叫人呢?”
  惠子說:“既然叫人了,怎么會無情呢?”
  莊子說:“你說的情,不是我說的情。我所說的無情,是要人不以好惡之情傷其身,自然生存而不益生。”
  惠子說:“不益生?不去人為地增加生命,怎么會有生命,怎么會有身體?”
  莊子說:“我不是說了嗎?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不要以好惡傷其身,就是不益生。如今你卻放縱你的心神,耗費你的精力,倚樹而吟,據梧而瞑。天給你以形體,你卻拿來爭執堅白之論。” 
  在這個故事中,喜歡辯論的惠子雖然頭腦聰明、口齒伶俐,但卻不懂得齊物的道理,不懂養生之道,不知內充其德,只是外神勞精,以致形怠心倦,現出一副可憐的模樣。就是因為惠子總是以為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總以為爭論就能得出正確的觀點。其實無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莊子說:具有真正的大智慧的人往往是心胸寬廣而豁達的,相反,那些只有一些小聰明的人卻會抓住細枝未節不放手、斤斤計較于小事;與大道相符合的言論如同猛火烈焰那樣噴薄而發,而拘于智巧的言論則是非常瑣碎、沒完沒了地講述細節。他們在睡覺的時候神魂交構,睡醒之后身形清爽起來;開始與外界互相感應,每天都忙于勾心斗角。有的呆滯而緩慢,有的則故作高深,有的謹小慎微。小的問題出現就惴惴不安,大的驚恐就嚇得魂不守舍。他們說話就如同離弦的箭一樣迅速而又絕對,因此是非由此而生;他們內心之中充滿了各種計劃,并把它們像盟約誓言一樣堅守,那就是說帶著自己的目標等待機會。他們的衰敗就像那秋冬枯零的草木,他們在一點點的消亡下去;他們所從事的各種事情沉緬于其中而占去了他們的生命,他們根本無力再恢復到最佳狀態;他們封閉的心靈就像是被繩索縛住了一樣,這證明了他們的衰敗,他們難以再恢復活力和朝氣。欣喜、憤怒、悲哀、歡樂將交替困擾他們,憂思、嘆惋、反復、恐懼將接連折磨他們,他們躁動不安、奢侈放蕩、情張滿漲、矯揉造作。就像從中空的樂管中發出的樂聲,又像由地氣蒸騰而生長出來的菌類。這種種情態在他們面前日夜輪番更換與替代,但是產生的原因卻沒人能說清。算了吧,算了吧!如果明白了這一切發生的原因,不就也弄明白了這種情形是由何而生的嗎?
  莊子批判爭論,首先是在心態上批判。莊子認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應該有一種舒適愉悅的心境,因為自然的奧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遙自適,莊子觀念中的“道”就是一個“逍遙自適無目的有巧妙的造化安排”因此真正追求道的人在與人交流觀念之時,也應該表現出一種自在輕松的情懷,但是我們看到莊子所說的這些小智慧的人那一個不是好強雄辯、勾心斗角、損人害己、彼此傷害呢?那一個人物展現了自得其樂的寧靜舒適之胸懷呢?所以他們從生活情調上就已經悖道遠甚了。所以莊子在進行理論上的否定世俗議論之前,要先在生活情調上予以辛辣的諷刺,那些在理念的戰場上耗盡心神、消亡精力的人們,真是人間最悲哀的人,口口聲聲追求真理,其實正是距離真理最為遙遠的人物哩。
  社會議論眾說紛紜,各不相讓,成為思考這些問題的人們墮入痛苦的深淵,莊子期望為其解脫桎枯,為了徹底根除人們無休止爭論的習慣,莊子要引導人們思考關于認識的根本性問題,莊子從知識的絕對性問題下手,對于所有的社會議論在理論的建構上瓦解它們的絕對性。
  人們之所以去爭論不休還有一個認識論上的原因。這種認識論告訴人們事物有一個絕對真理,人的判斷也有一個是非標準。莊子告訴人們這種認識論是錯誤的。
  莊子拿這三個生活中人們最關心的問題為例子:一是住,什么是最好的住處?二是食,什么是真正的美味?三是色,什么是真正的美色?
  莊子說,人們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就會使腰部患病甚至會誘發半身不遂,泥鰍也會如此嗎?在高高的樹木上居住會讓人們心驚膽戰、坐立不安,猿猴也會如此嗎?人、泥鰍、猿猴三者究竟誰的居處的標準是唯一正確的呢?人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芥,蜈蚣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吃老鼠,人、麋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誰吃的才是真正的美味佳肴?猿猴把猵狙當作自己的良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鰍則與魚交尾產子。毛嬙和麗姬,算得上是人間的美女了,但是魚兒看見她們和見到其它的人一樣會深深地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也一樣會疾疾地飛走,麋鹿見了她們照樣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人、魚、鳥和麋鹿這四者究竟誰的眼中看到了真正的美麗呢?
  既然在生活中大家最常見、最關心的問題上,都沒有一致的標準,那我們為什么還老要爭論呢?
  莊子說,如果我和你辯論:假如你贏了我,難道就說明你肯定是對的,我肯定就是錯的嗎?如果我贏你,我一定對,你一定錯嗎?假如我贏了你,我就一定是對的,你就一定不對嗎?是我們之中一定有一人對、一人錯嗎?還是我們之中一定有一個人對、一個人錯嗎?還是我們二人都對?還是我們二人都錯?我跟你都不知道。抑或是我們兩個人都是對的?或者是我們兩人都不對?我們倆誰也不知道。世人受到辯論本身的昏昧不明,誰來決定我們誰是對的?世人受到辯論本身的蠱惑變得迷惑不清,誰又能決定我們孰是孰非呢?讓跟你意見一樣的人來決定?他意見都跟你一樣了,怎么決定誰是對的?讓和你意見一樣的人來決定嗎?他意見已經和你一致了,他當然會說你是對的。讓跟我意見一樣的人來決定?他意見都跟我一樣了,怎么決定誰是對的?還是讓和我意見一樣的人來決定?他意見已經和我一致了,他當然會說我是對的。讓跟我們意見不一樣的人來決定?他意見都跟我們不一樣了,怎么決定誰是對的?讓跟我們意見不一致的人來決定?他意見和我們相左,當然會說我們都是錯的。讓跟我們意見一樣的人來決定?他意見都跟我們一樣了,怎么決定誰是對的?那么讓贊同我們觀點的人來決定?他已經同意我們的觀點了,當然會說我們是正確的。既然我們和其它人都不能決定孰是孰非,那么由誰來決定?
  
  莊子這么一番繞口令式的論證,其哲學上造詣我們就不說了,但他的良苦用心,我們要理解,他就是要告訴人們,不要爭論。
  
  中學時期就學過“盲人摸象”的故事。這個故事不但非常有意思,而且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歷久而彌新,不斷地促人反思。故事里,6位盲人分別摸到了大象的一個部分,他們分別堅定地認為大象是一堵墻、一支矛、一條蛇、一棵樹、一個扇子和一根繩子。他們爭論不休,堅持己見,始終誰也說服不了誰。
  幾百年以后,這樣的故事還在重演。人們看到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就夸大這部分,宣稱他看到的版本是唯一正確的版本,爭論就是這么產生的。
  
  我們現在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絕對的客觀,當然也就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了。你自以為你對了,其實你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而已。所以,當我看到這樣的宣稱的時候,從來沒有懷疑過說話的人看到了一部分真實的世界。但問題是,他看到的并不是全部。我呢?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每個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和歷史中的這一個瞬間,我們對這個世界會更加好奇和理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會妨礙我們形成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可以比六個盲人做的稍微好一點的地方是,當我們表達觀點的時候多一些對別人觀點的尊重,并且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看到的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這一事實。
  20世紀著名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一個“無限逼進真理”的理論,意思是我們的認識沒有辦法一下子達到真理的境界,但我們可以一步步的變得更加正確,從而逼進真理。既然學術上都沒有絕對的真理和標準,那在生活又何必處處爭個是非呢?當然學術上的爭論有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但生活又不是做學問,用不著那么斤斤計較。記住德國作家歌德的名言,“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常青。”
  著名作家王蒙寫過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甲某說“四七是二十七”,乙某則說“四七是二十八”,兩人都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最終扭打到縣太爺那里,縣老爺問清楚是乙某堅持“四七等于二十八”,于是讓衙役痛打了乙某的屁股,并將甲某無罪釋放。
  表面上看來,這位縣太爺真是糊涂透頂,堅持真理(四七等于二十八)的人反而要挨板子,堅持謬誤(四七等于二十七)的人卻反而毫無責任。但是,當人們仔細品味之后,就會發現這位縣太爺在表面“糊涂”的背后反而透出了幾分睿智:四七等于二十八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不言自明的常識,你和同一個胡說八道的混蛋爭來爭去,難道不是更加糊涂,更加應該挨板子嗎?
  美國人際關系學家戴爾·卡耐基也主張與人相處要避免爭論,他說,避免爭論就如同避免毒蛇和地震一樣。他講了他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在倫敦的一個晚上,卡耐基受邀參加了一個晚宴。席間,坐在卡耐基旁邊的一個人講了一個幽默的故事,內容是從這句話展開的:“無論我們怎樣努力,我們的結果早已注定。”
  那位來賓認為這句話出自圣經。但他錯了,卡耐基知道這句話,而且很熟悉,對于它的出處十分肯定。于是為了贏得別人尊重、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卡耐基主動糾正了他的錯誤。但是這位來賓仍堅持己見:“什么?出自莎士比亞作品?不可能!荒唐?選這句話出自《圣經》,我肯定。”
  這位講故事的來賓坐在卡耐基的右邊,卡耐基的老朋友甘蒙特就坐左邊,他研究莎士比亞作品已有多年。所以,那位講故事的來賓和卡耐基都同意把這個問題交給甘蒙特先生去決定。甘蒙特聽了,在桌子下面踢了卡耐基一腳,然后說:“戴爾,你弄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那句話確實出自圣經。”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問甘蒙特:“你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劇作,不是嗎?”
  “是的,當然,”他答道,“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戴爾,我們都是慶功宴會上的客人,為什么一定要指出別人的錯誤呢?這樣就能讓別人喜歡你了嗎?為什么不給別人留點面子呢?他并沒有征求你的意見,他不想要這個。為什么要和他爭辯呢?要永遠避免正面沖突。”
  這一下讓卡耐基蒙了,因為卡耐基當時是一個固執、愛爭論的人。并且卡耐基上大學時,學的是邏輯學和辯論,并參加了辯論比賽。畢業后,還到紐約教授辯論課程。
  但自從那之后,卡耐基反省過來了,于是他開始留心傾聽并觀察了上千次爭吵。最終發現,90%的辯論結局都是:參加辯論的人更加堅持他們的見解,并對此深信不疑。隨之得出的結論是:天底下只有一種方法能取得辯論的最大勝利———那就是避免爭論。
  這有點像詭辯,想要辯論勝利就要避免爭論,但讀過老莊著作的人都會認同,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強調,不爭是最大的勝利,這和莊子主張的不爭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細細想來,的確如此,你不可能在爭吵中獲勝。因為你吵輸了,也是輸;你吵贏了還是輸,為什么?即使你真的擊敗了他人,把他辯得體無完膚,甚至還證實他神經有問題,然后呢?芽你會感覺很好,可他呢?你會讓他感到自卑,你傷害了他的驕傲。他會忌恨你。而且———就算你表面上說服了他,但在心底里、他還會固持己見。
  基督教徒遵循著這樣一條處世法則:不要論斷他人。為什么我們不能論斷他人,教義中至少拿出了三條理由:
  第一是我們并非上帝,根本不具備完全認識一個人的能力。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我們可以得知,以外貌認取人、憑第一印象看人都是極易看走眼的。更嚴重的是,我們經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換句話說我們往往惡意揣測他人的動機,認為他人具有不良的居心。因此,古希臘法庭在審判重大案件的時候,要求整個過程都要在關燈的情況下進行,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產生偏見。
  第二是我們并非上帝,難以獲知全部的真相。我們往往僅僅知道一部分的事實,卻常常喜歡以偏概全。猶太人的《塔木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要在尚未經歷這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之前,對這個人做出論斷。”然后用一個例子作為證據:向來衣食無憂的布真牧師的太太突然開始養雞,然后把雞蛋拿到市場上賣錢,大家感到難以理解,有的人甚至在教會建堂時,會友們都從家里拿出多余的財物捐助建設,但是布真牧師的太太依然不肯把雞賣掉。因此會友們開始對布真牧師一家說三道四,后來才得知,原來布真牧師太太養雞是為了給一個貧困的家庭提供幫助。
  三是我們并非上帝,我們也常常會犯錯。人們往往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卻很難發現自身的不足,這就是只見他人眼中刺,不見自己眼中木。自己尚不完美,怎能要求別人完美無暇呢?,我們常常在左鄰右舍中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位母親責罵自己的孩子不該罵人,但是她自己卻正在罵自己的孩子;一位醫生從不放過病人的疾病,卻往往知道最終才發現自己罹癌。我們一定要市場進行自我反省,但是自我反省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有盲點(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視野都有盲點,也就是黃斑:視神經出去的地方),誠實面對自我的不足之處使我們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認識到了“不爭論”、“不遣是非”的道理,莊子還給出了一個方法以及人需要達到的一個修為。這個方法就是“齊物”,這種修為就是“喪我”。
  莊子舉了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呢?養猴人給猴子分橡子,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們聽后暴躁不寧。于是養猴人改口道:“早上給四個晚上三個,好不好?”猴子們聽了都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
  通過這個寓言莊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你這一生一直在斤斤計較,其實不過是朝三暮四的事情,原本屬于你的東西,你拼命提前就搶到了手中,你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成功了。
  
  一個掌握了“齊物論”的人,他學會了從本質上來看待判斷事物和看待人生,萬物在他的心中沒有了分別。
  我聽說過這個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位白人母親帶著6歲大的女兒出門,從上出租車后,這位6歲的女兒發現司機是位黑人。從未見過黑人的她心中非常的害怕,就問媽媽:“這人是不是壞人,為什‘會長得這么黑?”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此時這位白人母親告訴女兒:“這位司機叔叔,不是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女兒沉默半晌再問道:“既然他不是壞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壞事,所以上帝在懲罰他?”
  
  黑人聽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很想知道這位母親如何回答? 
  
  母親說:“他是個很好的人,也沒有做壞事。咱們家花園里的花,有紅、有白、有黃……是不是?”
  
  “是啊!是啊!”
  
  “那花的種子是不是黑色的?”
  
  女兒想了一下,“對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種子,開出色彩繽紛的花朵,讓這世界豐富多采多姿,是不是?”
  
  “是啊!” 女兒恍然大悟地說:“那司機叔叔不是壞人嘍!感謝司機叔叔,您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為您祈禱。”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禱告著,黑人司機的淚水奪眶而下。到達目的地之后,黑人司機趕緊下車為白人母女開車門,感激的說:“夫人,謝謝您,您的一席話讓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謝謝您!”
  
  這位善良且聰慧的女子用她那高度智慧的言語,教導孩子不要有分別心的同時,更溫暖了傷痕累累的心。
  
  
  歲月是由心靈寫就的,可是因為有分別心這堵墻,它讓人心受了蒙蔽,卻不能自知,甚至自以為是而不能自拔。可當你拋開它,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寬容了,對任何事物都懷著一顆寬容和悲憫之心,虛空起自己的內心,才會感到充實,此時你的心靈將進入到另一個境界!這時人會變得更加平和,會更加智慧,會更加理性地看待別人身上的不足,同時也會發現別人身上的陽光!這樣就不會懷揣更多忌恨,而溫暖和慈愛的心花也會隨時綻放。
  
  莊子“齊物論”的另一個表述就是“物化”。莊子用自己做的一個夢來闡述“物化”的道理。莊子有一次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快樂飛舞的一只蝴蝶,多幺愉快和愜意的蝴蝶啊!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子。猛然間驚醒,茫然失措之時發現自己原來是莊子。于是莊子提出了一個疑問,他說:到底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這個問題誰能作出回答?這個是非誰又能辨別清楚呢?這就是說,物和我是分不清的,是融為一體的,這就是“物化”。
  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本來沒有質的差別,生死物我都是自然萬物的變化而已,沒什么根本的區別。人們沒必要非要分出個差別,任其自然吧!把萬物看成一樣而不去追究所以然,這就是“道”,向“道”學習,拜“道”為師,與“道”相通相同,就不會有什么煩惱。萬物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么區別的,這個“物化”也就是“齊物”。
  
  “物化”的關鍵就在于這個“化”字,而不是說真的萬物都是一樣的,而是說萬物可以想到“化”,通過“化”,物和物的界限、人和物的界限、人和人的界限就消失了。鯤可以化為鵬,莊子可以化為蝴蝶,白骨可以化為生命,萬物通而為一。
  人要領會到“化”的意思,就一定要領會“喪我”。一個心里沒有我的人,他的心已經和萬物合為一體了,所有的區別都隨著我的消失而消失了。
  莊子用“至人”(這和真人意思一樣)表示達到這種境界的人,莊子說,進入物我兩忘境界的至人實在是神妙不測啊!林澤焚燒不能使他感到熱,黃河、漢水封凍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巖、狂風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驚。假如這樣,便可駕馭云氣,騎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對于他自身都沒有變化,何況利與害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呢!”
  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達無窮無盡的境界,因此圣人總把自己寄托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之中。”
  莊子在齊物論的開頭和結尾,用回味無窮的寓言表達了這種“喪我”的美好意境。
  在本篇開頭,莊子說了一個這樣的寓言:
  南郭子綦緊緊倚著幾案坐在地上,仰首向天輕輕嘆了口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仿佛精神真的超脫了肉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看到了,問道:“老師這是怎么啦?誠然,形體可以干枯如冬天的樹木,但是精神和思想也可以毫無生機嗎?你今天這樣的狀態,跟以往憑幾而坐的情景迥然有別啊。”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很到位——今天我體會了渾然忘我的境界。”
  在本篇的結尾,就是前面剛說過的“莊周夢蝶”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首尾呼應,相映成趣,告訴了人們同樣的一個道理。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意思是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么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么議論和看法?通過爭論和辯論是達不到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而通過“喪我”,才能達到這種至高境界。
  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問弟子們:“給你一滴水,怎樣讓它不干?”眾弟子不能答。佛祖說:“把它放進大海里。” 一滴水融入大海,就好象一個融入世界之中一樣,能夠掀起巨浪、能夠卷起山石,擁有了無窮無盡的能量。這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他是海神和地神的兒子。他的力量來源于大地母親,只要身不離地,就力量無窮,所向無敵;但如果身體離開了大地母親,就要失去生存能力。
  我們年輕的時候,父輩都教導過我們要融入社會、融入集體。這個融入在一定程度就是建立在“喪我”的基礎上。你處處強調個人利益、個人得失、個性,你就會與周圍的人和世界格格不入,你就會感到不被認同,感到孤立無援,就算是天才也不例外。比爾·蓋茨小時候就是個天才少年,他總結自己心態歷程的時候說道:“這個世界并不會在意你的自尊。這個世界要求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必須要有所成就。”正是如此,你先要融入集體,取得大家認同,你才可以發揮你的特長、你的個性。
  聽過有一個關于“蒼蠅與駱駝”的故事:一只蒼蠅附在趴在駱駝的身上,不費力氣的就橫渡穿越了整個沙漠了。到達目的地之后,蒼蠅飛起來了飛向了空中,并對駱駝說:“我已飛離從你的背上離開了,你從此就可以輕松很多了減輕很多重量了。”
  但是駱駝何曾哪里感覺到了知道自己背上有只蒼蠅的重量啊!,就算知道感覺到了,又何曾在乎過它蒼蠅的重量對于駱駝而言又算得了什么?是蒼蠅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看輕自己,大概是很多人都不愿意的小看自己。一個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誰還看得起他基本的自信都沒有的人,如何獲得別人的看重呢?但但是年長閱歷很深的人總是給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這樣的忠告:人生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輕一些不要把自己看的過重。這一告誡蘊含著滄桑的歷練,蘊含著生活的睿智,更多的是對生活的超越。
  破除“我”的執念,才能在處世掌握“化”的方法,真正做到游心于物,游心于道。因為你的內心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大到能夠和他人、他物進行暢通無阻的交流。有這樣一個故事:
  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該如何才能成為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智者滿臉笑意:“孩子,你小小年紀能有如此心愿,很是難能可貴啊。無數比你虛長的人都尚未明白這個道理啊。”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但是臉上沒有毫無自得之色。 
  智者接著說:“你要記住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明白嗎?” 
  少年回答說:“我覺得是每當我感到痛苦憂傷時,推己及人,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痛苦;每當我欣喜若狂之時也推己及人,就能讓自己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頷首微笑道:“第二句話:把別人當作自己。” 
  少年想了想,說:“這樣做能讓我真正理解別人的不幸,明白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智者雙眼散發出了欣喜的光芒,接著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作別人。” 
  少年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充分尊重別人的個性。” 
  智者哈哈大笑:“你的理解很有思想啊!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作自己。這句話可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你以后再慢慢體會吧。” 
  少年說:“我確實一時難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而且這四句話之間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怎樣把它們放到一起來理解呢?” 
  智者說:“用你一生的時間和經歷來慢慢領悟。” 
  少年沉默了良久,然后告別了這位長者。 
  后來少年長大成人,又慢慢變成了老人,再后來他離開了人世,但是人們依然深深銘記著他。人們都稱他是一位智者,他是一個快樂的人,同時幫助別人找到了快樂。
  這位智者和四句話和“莊周夢蝶”、“子綦喪我”有著同樣的啟迪。你能夠把自己當成他人,你的心胸還會不夠寬大嗎?你的內心還會陷入狹隘的境地嗎?人生在世,注定要歷經諸多喜怒哀樂之事,只有把自己當成了別人,才不會在喜事面前若狂,在困苦面前痛悲。人生在世,還會涉及功名利祿之事,也只有把自己當成了別人,才不會為名所累,為利所動,為官所困,為情所煩。
  莊子所說的至人或者真人或者圣人,都是這種達到了“齊物”境界的高人。
  莊子說,圣人不會去討論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雖然細加研究宇宙之內的事,但是也不會妄下論斷。對于先賢們治理社會的記載,圣人不會貿然引發爭辯。區別存在于難以區別當中,爭辯是因為那些不能辯駁之事。也許有人難以理解這是為什么,圣人海納百川卻含蓄蘊藉,但普通人卻樂于夸夸其談,所以說,爭論因自己沒有看到的事物的另一面而發生的。
  至高無尚的真理往往非常樸素的,最偉大的辯說無須自我宣揚,最仁愛的人不用顯示自己的仁愛,最廉潔的人不必表示謙讓,最勇敢的人向來不會傷害他人。完全表露于外的不會是真正的真理,滔滔雄辯總有漏洞的存在,經常流露仁愛之心就不是真正的仁愛,極度廉潔絕對不是真正的廉潔,勇敢到一點也不害怕傷害別人的不是真正勇敢的人。
  掌握了齊物而論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大和小之間的辯證法,懂得把大的看小把小的看大的道理。莊子說,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意思就是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小的了;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在這里,大與小之間的相互轉化,就是莊子齊物而論的要點所在。
  掌握了“齊物”方法的人,他們學會了把大事看小,把小事看大。
  什么是把大事看小?絕不是說大事情也不重要,而是一種心態,不是無所謂的意思,而是心無旁騖、專心去做的意思。
  有一年高考結束之后,我遇到了一位考生。我們談起了高考的事情,他郁郁寡歡地告訴我:“我再一次落榜了。這已經是這三年里的第三次了,我的人生太失敗了!”
  我沒有說太多責備他的話,只是告誡了他一句:“記住,不要輕易說‘我失敗了’這句話,你只是失敗了三次而已。只要說‘我失敗了三次’就行了,這兩句話是不同的。
  第二年的8月,這位考生寫信告訴我他上榜了。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我一直記得您說過的那句話。我學會了不再像從前那樣徹底否定自己。而是用‘我失敗了三次’這句話來提醒和激勵自己奮勇向前。當我喪失信心的時候,我就用‘我只是失敗了三次,下一次我就會成功’來鼓勵自己。結果在這一年里,我始終保持了平穩的心態,現在我已經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在雅典奧運會上,爭奪乒乓球最后一塊金牌的是中國男子乒乓球隊的王皓,他在比賽過程中顯得非常緊張。教練劉國梁對王皓指點了一下,但是王皓還是輸掉了比賽。一個記者不滿地質問劉國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劉國梁說,我對他說要擺正心態。如何才能做到擺正心態?假如劉國梁樣對王皓說:你現在爭奪的是乒乓球的最后一塊金牌,你一定要贏。如果你贏了這場比賽,名車、豪宅、鮮花和掌聲就全部都將會向你走來……那么王皓無疑會輸。但是如果劉國梁說:你只要專心把下一個球打好就可以了,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要去想,打敗他就行了!
  在對手雙方實力相當的時候,誰的心態更好誰就會獲勝。電視劇《亮劍》中的李云龍不一定永遠都是強者,但他的心態永遠是一個強者的心態。沒有天生的強者,機會、運氣、資源、智能等各種因素的綜合才能早就一個真正的強者,但是強者最重要的一點特質就是他們積極進取的心態,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冷靜、豁達、臨危不亂——這就是強者心態。。擁有這種心態,你面對殘酷的競爭時將不會選擇退縮,面對各種嚴峻的挑戰時不會不戰而逃。擁有這種心態,眼前的成敗得失對你來說就不再那么至關緊要。擁有這種心態,你就能堅強的面對困難,能夠在困境里臨危不亂,更會鍛煉出一種堅持到底的鋼鐵意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莊子那些道理------《莊子》內七篇心解
道家悖論(互動百科)
儒釋道小火鍋的主頁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題來了:魚到底快不快樂,莊子真是杠精?
《秋水》(七) 井底之蛙
鄭月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課堂實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吉隆县| 马鞍山市| 南昌市| 淮滨县| 泌阳县| 黄平县| 鹤岗市| 蓝田县| 芜湖市| 沾化县| 密云县| 仁化县| 沧州市| 安阳县| 杂多县| 临沧市| 喀喇沁旗| 黔江区| 呼玛县| 宜宾市| 霍州市| 辉县市| 临沭县| 托克托县| 确山县| 上高县| 乐山市| 陇西县| 庄河市| 准格尔旗| 扎鲁特旗| 平顺县| 奉化市| 铅山县| 嘉定区| 淮南市| 新乐市| 鄂尔多斯市| 周口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