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維權幾多無奈
天津網訊 天津日報記者 韓雯 徐麗 實習生 王弈陽 今年上半年,市、區老齡辦共接待老年人來信來訪3375起,這幾乎是兩三年前一年的投訴量。全市法院去年共審理涉老案件1459件,今年截至8月份,已審理涉老案件近800件。
是什么樣的矛盾讓老年人鼓起勇氣向最親的人討說法?老年人在維權道路上有哪些難點?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案例
親情
只為見一面 法庭含淚見
“現在很多老人想孩子,迫不得已才把子女告上法庭,他們說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們見上一面。”市老齡委信訪辦工作人員杜新科在平日接待老人時,發現這樣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大多都是含著淚,渴望見到子女,不得已想出這樣的辦法。
林奶奶今年72歲,有一兒一女,女兒倒是經常來看望她,但兒子,用林奶奶的話說:“都快忘了他長什么樣了。”林奶奶的兒子在年輕時去了外地發展,隨后娘兒倆見面的次數是越來越少,甚至連父親去世,兒子都沒有露面。今年林奶奶到市老齡委信訪辦咨詢,能否以不贍養老人為由起訴兒子。林奶奶說:“我不用他給贍養費,也不用他伺候我,就是想見見他,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啊!”
在河東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贍養案件中,精神贍養被寫進了判決里,并以一定“經濟約束”手段來保證老人得到必要的照護和精神慰藉。
案件的原告是年過八旬的老夫妻,他們育有兩女一兒,老人們常年見不到孩子。在審理中,子女們基本認可每月支付500元贍養費,但對于探望照料父母,有的子女以工作忙或是身體不好為由加以推諉。對此法官指出,子女不僅應在經濟和物質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生活保障,而且應在精神上給予慰藉,判決3名子女在共同承擔父母贍養費、醫療費的同時,必須輪流到父母處探望和照護。
案例分析:
贍養并非只是給錢 精神慰藉無可替代
采訪中,市老齡委信訪辦工作人員和辦案法官均指出,隨著社會福利待遇的不斷完善,大多數老年人有足夠的經濟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他們更渴望的是親情關愛。而做子女的恰恰忽略的也是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父母衣食無憂就會精神愉快,對于父母要求回家探望或一起吃飯等要求,常常以“工作忙”搪塞敷衍。還有一些子女只專注于自己的成功與幸福,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視若無睹,使老人產生遭冷落甚至被拋棄的感覺。
“家庭在精神慰藉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這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杜新科說,身為子女,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物質并不是贍養的全部,父母其實并不需要那么多錢,金錢也不能解決老年人的所有問題。要認識到看看父母、遇事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見、陪父母吃頓飯逛逛街、打個電話等等都是贍養,是子女給父母送上的“心靈雞湯”,這種親情撫慰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靈丹妙藥。
案例
房產
房產贈子 晚景孤獨
已是84歲高齡的劉大娘日前將子女告上法庭,稱五個子女不盡贍養義務。劉大娘說,自己多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老伴兒生前把房屋贈予三兒子,但三兒子卻不盡贍養義務。其他子女也因房子給了三兒子,跟劉大娘反目成仇,不相往來。劉大娘請求法院,判令五子女每人每月各支付贍養費500元;判令三兒子承擔護理費每月3000元以及日常的照料義務。最終,法院支持劉大娘的訴求,并要求子女給予生活照料的同時,精神上也要予以慰藉。
和劉大娘一樣,陳大娘目前也是處于被子女冷落的狀態。老伴兒去世后,看著大女兒忙前忙后地照顧自己,再加上大女兒早早就離開家,為家里賺錢,陳大娘覺得有些虧欠,也沒和其他子女商量,就把房子過戶給了大女兒。沒想到,其他子女知道房子給了大姐,甩下狠話,“母親不管了”。而大女兒為了給自己孩子買房結婚,把母親的房子賣了,原本是想把母親接來一起住,但丈夫不同意,最后弄得陳大娘有房不能住、有孩子沒人管,只能住進養老院。
案例分析:
不必過早將房產交付給子女
審理過此類案件的法官說,為了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有的老人會為了“討好”子女,把房屋“悄悄”給了一個孩子,等到其他子女知道了,索性甩手不管老人,甚至有的子女拿到房子后,當初孝順老人的勁頭也沒了,對老人不聞不問。其實,老人大可不必將財產早早地交付給子女,而可以通過遺囑的方式處分自己的財產。如果有多個子女,也可視子女孝心在遺囑中對財產進行分配,并在百年之后再公示于子女。如果想提升遺囑效力,減少財產分配的糾紛,還可將遺囑進行公證。
案例
再婚
找新老伴兒 子女阻攔
程大爺妻子去世多年,一雙兒女是他一手帶大的。看著兒子有了工作也有了幸福的家庭,孤單的程大爺才開始有了找個老伴兒安度晚年的念頭。經人介紹,程大爺認識了喪偶的袁大娘。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兩人都很滿意,但兒子很不高興,對父親說:“你們一起過日子我不管,但娶進門我堅決不同意。”程大爺與袁大娘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不忍分手,無可奈何下,兩位老人只能選擇同居。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兩年多后,程大爺因腦溢血半身不遂,袁大娘不離不棄,一直照顧程大爺,直到三年后程大爺離世。袁大娘還沉浸在悲痛中時,程大爺的兒子卻下了逐客令,讓袁大娘凈身出戶。而袁大娘再回去找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不接納她,于是,袁大娘找到市老齡委信訪辦求助。
案例分析:
再婚前可對財產做明確說明
杜新科說,在老年人再婚糾紛案件中,因同居而造成的糾紛有增多之勢。一些老人選擇了不結婚只同居,這種做法看似現實和輕松,一旦出了問題則沒有任何的法律保障。按照法律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均按非法同居關系處理。發生糾紛后,各項權益也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同居現象也可能給某些道德不過關的人以可乘之機,借同居騙取錢財、侵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其實,老年人不敢領證,一方面也有子女的原因,還有就是怕外界的指指點點。希望人們更多地關注這個群體,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很多子女干預父母再婚大多是怕日后在財產、房屋、贍養等問題上“說不清”,其實這大可不必擔心,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中,對于婚前個人財產、婚后共同財產等均有明確規定。為避免再婚后發生家庭糾紛,再婚雙方可以通過協議,約定雙方都不繼承對方的原有住房,無論誰先離世,原有住房均由各自的子女處理。
“子女、親戚、朋友代替不了夫妻間的關愛,子女對父母的再婚還是要多一分寬容。”老年婚姻問題專家郝麥收說,老年人再婚前可將財產等問題說開,甚至可以寫下來做份公證,打消子女的疑慮。子女在老人再婚的問題上,要以父母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為標準,尊重父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