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網 · 做詩詞界最有質量的公眾號
感謝九思堂主開峻兄提供書法
讀我的文,若無所得,請取消關注
獨立見解 | 學術思想 | 深刻犀利 | 謝絕投稿
學習詩詞,究竟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入手?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更多的應該也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寫作問題,它涉及到你是不是能夠用最快捷的方式掌握、吃透、精進詩詞這一個藝術。所以,這也不僅僅是一個對初學者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問題,即使對已經入門甚至有較高水準的人,也依然一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今天的詩壇為什么近體詩會一統天下,而幾乎看不到有古體詩的存在?今天的詩詞寫手,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一個比例,不能較為均衡地在各種體式中嫻熟自如地進行創作?而只有極少極少的一些人才可以?即便是一些已經被公認為是高手的朋友也不能例外?這種絕對失衡的狀態,從詩詞教學的角度去思考,應該是只有在整個詩詞的入門和提高的環節中有一環出錯了,才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局面。
那么這一環是在哪個地方?為什么被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
我個人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看法:這一環就是出在我們“師傅領進門”的那個門坎上。這個師傅可能是某一個具體的老師,也可能就是你自己——因為不少朋友完全是通過自學學會的。前者幾乎是個絕對值,后者則相對而言好一些。而這個門坎上的錯誤,就是,我們自始至終都忽略了對古體詩的了解、學習和掌握。
不客氣地說,很多自以為已經會寫詩的人,實際上連個五言古體絕句都不會寫。
現在我們來從頭開始討論,學習寫詩,究竟應該從哪種體式入手?
就目前的形勢來說,主流的說法和主流的作法,無疑都是從近體詩開始的。雖然具體而言,主張從近體詩開始的人,也有從絕句入手、從律體入手之分,這兩種觀點更有五言開始還是七言開始的分別。但是,現在幾乎沒有人會說從古風開始。我曾“臥底”過好幾個打著偌大的旗號的“詩詞學?!?,去學習他們的教學方式,在那些初級班里,夸張地說,不管你識不識字,一律都要從平平仄仄開始。令人覺得好像他們用的是教育部的統編教材。
此外,另一個現狀是,但凡不說從近體開始的人,幾乎都是些門外漢,因為他本身壓根兒就不明白什么是平平仄仄,自然覺得那玩意兒太瘆人,怎么會提倡?而這種“反面教員”的存在,又從另一個角度堅定了“學詩要從近體入手”這樣的一種觀念,繼而終于成為一種風尚,一種趨勢,一種必須如此的不二法門。
因此,當今所有教人學習詩詞的,可能幾乎都在從格律入手。但這些教習者,我以為基本上都存在著這樣一些錯誤或缺陷:
首先,他們對古體詩的認識往往是錯誤的。他們不知道詩本質上是天籟,這是詩與生俱來的一個特質,眾所皆知詩詞要古樸,古樸就是天籟,而不是古奧,古樸的要義在一個“樸”。也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寫的所謂的古體就弄得非常深奧,我總疑心除了作者自己沒人能看明白,就是不知道這個“古樸”是什么。
其次,他們缺乏對詩學保持一種全面的認知。他們不知道一個人學習寫詩就等于是復演一遍詩歌發展史。忽略了任何一種詩的發展都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古體早于近體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它遠比近體簡單。漢民族的詩有那樣一個發展的過程,意味著正是我們每一個學習漢詩的人,循著這樣的發展而發展才是符合基本規律的。
最后,他們往往也是不懂得教學心理的。他們不知道任何一種學習都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都是需要先打基礎的。但他們往往振振有詞地認為:平仄、粘對和平水韻是學詩的基礎,學詩怎么能不先學這些?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有多荒謬:什么才叫基礎?譬如打籃球,三步上籃是不是基礎?在整個籃球運動中當然是基礎,但運球才是基礎中的基礎,你連運球都不會,卻在那里教人三步上籃,算個什么事?但是問題是,很多學詩的人只看到了三步上籃是一個很漂亮的動作,好看,有妹子喝彩,而運球則一點都不能說好看,不就跟拍皮球一樣嗎?所以,現在學詩的人基本上就是一些不會運球只會三步上籃的人。有的人甚至可憐到除了律啥都不會的地步,而他們的律,可想而知,除了合乎格律之外,你常常是看不到任何詩的靈性的,就一具僵詩而已。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也是因為覺得在這些人的心目中,詩,就是一個制作品,只有經過精心雕琢之后寫出來的東西才叫詩。就此而論,今天寫詩的都屬于一個派——苦吟派。雕琢好不好?你以此問他們,一定會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他們潛意識里也覺得雕琢不好,卻不知道相比于古體詩,近體詩就是靠雕琢才能寫出來的。
為什么不從古體入手進行教學,還有一個荒謬的觀點必須說說。很多人說到古體詩就會告訴別人:這是個比近體詩還要難的東西。但,任何東西不學都是難的,還是以籃球為例,運球簡單嗎?有的人能將球玩到如同黏在手上一樣,豈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連三步上籃都能學會,運球怎么就學不會呢?還有些人還會告訴別人:古體不是不講格律,而是它的格律比近體還難。這,就只是有意的或者無意的在嚇唬人了。我曾問過持這種觀點的人,古體的格律究竟是些什么?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明確的答案。
任何一種教學,最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因人施教”,不同的對象給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進程安排、甚至不同的批改模式,這個是最根本的。
我曾經跟王翼奇先生有過一次關于如何著手學習詩詞的討論,我當時提出,今天的人初學詩詞應該從古體入手。王老師立即以一種看異端的眼神看著我,當即批駁(一個人的可敬之處往往在于能直截了當地批駁你,這才是真朋友)。他認為學習古典詩詞,當然要從近體入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因為那是基礎中的基礎。
王翼奇先生是當今詩壇翹楚,是當之無愧的一面大旗,只是他不上網,否則徒子徒孫之火,絕對不會亞于其他一些人的。他這么說,究其立足點來看,確實有道理,但是放在“初學詩詞如何入手”這一點上看,則一定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你王先生從自己學詩開始,到你帶人學詩,你,和你選的學生,所有人的起點都跟現在絕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最重要的差別點?,F在想學習詩詞的人,絕大部分(我不敢說全部,怕有些自視頗高的朋友心里不舒服)人的古文基礎都很差、基本上都沒有古韻常識,甚至即便是南方人,在普通話的戕害下也很多都沒有了入聲的概念,你要他們學詩從近體開始,那得花多少詩詞之外的功夫?當然,這些都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但是,你得明白一個最最基本的道理:任何學習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為什么不能把這些放在以后呢?
所以我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學習詩詞從近體著手這一觀點,宋、元的老師可以這么說,明、清的老師可以這么說,民國的老師也可以這么說,但唯獨我們大天朝的面向無數普通學習者的老師不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你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古文素養跟前人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他們那時候教的學生,即便是一個童子,在學詩之前就已經接受了大量的最基本的古文教育,你的學生呢?“人之初”后面叫他再添十個字都阿彌陀佛了,你居然一上手就叫他平水韻?他不貧血暈就是你的造化了。
我們不妨比較:
如果你讓一個初學者張三從近體開始,那么他勢必就要花費大量的而且是極端枯燥的時間去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每一個過來的人都知道是很不快樂的,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太高的天賦,那么這個過程可能半年時間都不能完成。
但是,如果你讓一個初學者李四從古體開始,沒有平平仄仄等一系列的乏味的條條框框的羈絆,他只需知道押韻即可,幾天之內就可以“牙牙學語”,創作出他平生的第一首詩,你不要忽視這個你可能覺得非常蹩腳的處女作,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這對建立一個人的自信心有多么地重要!然后我們在張三所需的半年時間中只要求他做好一件事: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語感,那么他所經歷的就是一個非??鞓返膶W習,都說興趣為王,快樂教學,這樣的過程沒有提高才有鬼了。
半年之后,兩個同樣資質的人,李四已經“創作”了無數的詩歌,也許寫的都很蹩腳,也許有一兩首已經有了點意思,但是張三很可能還沒寫出一首能合乎他老師要求的格律詩來,就是那個格律本身,還仍然是處于半懂不懂的階段。而信心滿滿的李四,因為有了半年的語感訓練,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學習近體的格律,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比張三更明白了。
實際上,平平仄仄的學習本來就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很多過來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當自己的詩詞寫作進入到一個成熟的階段的時候,構思一個句子時,往往不需要刻意地去斟酌平仄,出來的句子就已經是合乎格律的了。這種情況,寫作經驗越豐富,出現得就越頻繁,也就是說,漢語的文字,天然就有一種音律上的默契,這也是為什么在古體之后會有近體的出現的一個物質基礎。沈約發現四聲,而不是發明四聲,就是他揭示了這里面的默契。而能夠教人的人,我猜想實際上是應該有這樣的經驗的,但為什么他們不把這樣的經驗告訴學生?這是個我百思不解的問題。
當然,我們說的張三李四,應該是水平相當、資質相當的人。
除了前面說的幾個原因之外,如果先學近體詩,還會有一些其他的弊端,這些問題主要有:
首先,對人的性情的約束。由于近體詩有極其嚴格的格律束縛,毫無古體詩那種自由自在、汪洋恣肆的風格,所以對近體詩練習日久,一個人的思維習慣、為人處世方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好是壞自然每個人有自己的判斷,但是那種把自己磨圓了的做法,那種拘拘謹謹過日子的風格,我個人以為實在是對人之天性的一種戕害。而且,作為一個真正的詩人,其性格上若沒有一點放浪形骸的色彩,也未免太過窩囊。反過來,也只有那樣的性情,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來。
其次,對自己筆法的束縛。為什么現在的人喜歡擬杜的多,喜歡擬李的少?或者說,自唐以降,為什么杜甫的地位越來越高,卻總是沒有高不可攀的感覺,總覺得他就在你的身邊,而李白,則越來越被神話,成了仙?仙自然不會在你的身邊,所以,李白的那種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信手為詩是近體風橫行的時代所無法學到的,他的高是高不可及,因為你的筆已經僵化了,不是一個套路。
第三,正因為有前面的兩種束縛,所以就有了第三個束縛:詩歌體式的束縛。絕大部分的人,即便是近體嫻熟者,都不敢去嘗試古體,因為他寫不像。我見過有些詩寫得不錯的朋友所謂的古風,之所以說它是所謂的,因為他寫的只不過是一個刻意不講究平仄和對仗的排律而已。這就是經過先律后古學習過程的人的一個最大的苦惱,他必須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才能把古體寫得“像”一點,而絕不是學了近體之后學古體就簡單了。
我這篇文章是發在詩詞圈中的,文中所說的每一點是否胡說八道,每一位讀者都是評判者,尤其歡迎高手們予以驗證。
有這樣的想法,開講,看看喜歡的人多不多,喜歡什么,有心的就留意我的后面的動態吧。但采用的不會是這種可轉發的模式,還是微信,但用封閉式教學。